2024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3年)》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吴兆祥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林文学主持。
问题一:刚才发布年度报告时提到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注重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那么请介绍下,人民法院在环境资源案件中如何能动履职,做实诉源治理?
杨临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能动履职、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协同治理等五大审判理念变革,多措并举推进环境资源案件的源头治理。
一是抓好执法办案与以案释法。
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注重将法治宣传与司法公开、以案释法与司法便民、普法与科普相结合,通过公开审判一批具有标志性典型性的案件,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推动源头治理。如刚才发布年度报告时提到的江苏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针对违法“放生”乱象,人民法院进行“普法+科普”式庭审直播,100多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堂法治公开课,培树理性规范“放生”社会新风尚,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最高人民法院带头深入开展司法大数据分析,找准类案增长的深层次原因,诉源治理更加精准;加快建设“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发挥环境资源条线审判监督指导和解惑答疑作用,促进类案诉前化解。2023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3.2万件,同比下降5.8%,其中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5386件,同比下降11.5%,充分反映了源头治理工作成效。
二是坚持能动履职与实质解纷。
主动延伸职能,做实“走出去”,针对环境资源审判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强司法建议工作,如福建法院在审理一起非法跨域倾倒铝灰污染环境刑事案后,针对发现的相关企业未按规定配备环保设施、危险废物交由无资质人员处理等问题发出司法建议,主管部门收函后对炼铝行业危险废物的收集、暂存等开展了全流程监督检查,以行业治理实现源头预防效果。以多元解纷为基础,做实“引进来”。注重一体推进诉(讼)源、执(行)源、信(访)源治理,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发挥多元解纷作用,促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配合,形成共治合力,努力实现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与源头治理多赢共赢。
三是完善组织保障与规则体系。
如刚才发布年度报告时提到的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建设、做实“三合一”,推动构建多元、协同、共治、衔接机制等组织保障;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及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等,健全法律适用规范体系,提升环境司法能力水平。
推动环境资源案件的源头治理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指导各级法院认真总结经验,通过做深做实源头治理工作,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落到实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厚植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