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纬创投
经纬创投公众平台,创享汇,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动中国  ·  年产5GWh,这一钠电项目签约四川达州 ·  3 天前  
充电桩资源  ·  中国充电桩总量占全球70% ·  4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约吗?深圳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来了 ·  4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约吗?深圳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来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纬创投

为什么我总觉得你话里有话? |【经纬低调分享】

经纬创投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5-01 10:03

正文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与他人悉悉相关。这也使得沟通成为社交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沟通的好处无需赘述,相反有时它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一些困扰,比如误解就是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的。“透明度错觉”会让传达信息的一方高估了沟通的效率——以为只要自己这样说了,对方就能完全明了。


而在各种有问题的沟通方式中,对人际破坏力最强的是 “防御性倾听”。它不仅容易导致沟通中误解的产生,而且还最不容易为倾听者自身所察觉的——很多时候,它就像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那什么时候意味着你陷入了“防御性倾听”?为什么它会导致误解的产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下,Enjoy:



来源 /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简介 /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我们曾在“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一文中和大家探讨过,沟通中的误解可能是由于“透明度错觉”所导致的,即传达信息的一方高估了沟通的效率——以为只要自己这样说了,对方就能完全明了。


不过,有时候误解的产生还可能是源自接受信息的一方(West & Turner, 2008):


有些人习惯于“选择性倾听”只关注那些自己感兴趣或印证自己想法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听八卦的时候很容易断章取义的原因,比如有时一个人明明在说 ta 因为自身经济压力和前女友分手了。但听的人由于自己的内心想法是人都贪慕虚荣,于是听成了“对方前女友因为嫌弃 ta 穷而和 ta 分手”。


有些人有时会“虚假倾听”(pseudo-listening),他们会用点头或适时微笑来假装专注,而实际上思绪却在神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在开会或上课听讲的时候,表面上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脑子里却可能在想:今晚吃什么好呢?


还有些人则喜欢对细节自行脑补。比如,当对方说这件事情需要尽快完成,ta 就自行脑补了“尽快”意味着“今天之内”,从而为了赶进度而草草了事等等。


在各种有问题的倾听方式之中,对人际的破坏力最强的是 “防御性倾听”。处在这种倾听状况中的人,总是会感受到别人的话语中,含有对自己的攻击性,从而表现得剑拔弩张,采取高度戒备的回应方式,让对方感到被攻击。


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不仅和其他几种方式一样容易导致沟通中误解的产生,而且它还是其中最不容易为倾听者自身所察觉的——很多时候,它就像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Becker, Ellevold, & Stamp, 2008)。


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防御性倾听”。

 

想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在沟通中容易陷入自我防备的人?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防御性倾听”的测试帮助大家自我了解。


自我防备问卷 Defensiveness Questionnaire


想象一个对方正在给你所完成的任务提建议的场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对下列陈述打分:


0=完全不符合;1=不太符合;2=不能确定;3=有些符合;4=完全符合


1.当 Ta 在评价我的时候,说明 Ta 认为我在某些方面是存在不足的。

2.Ta 说的话分明是觉得我不够好、有缺陷,或者能力不足。

3.Ta 觉得我做了坏事,或者做的不够恰当。

4.我们在讨论的是全是我身上的缺点。

5.对方认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是我的不足。

6.不论 Ta 说什么,我的情绪都很激动。

7.Ta 说的这些,我都不感兴趣。

8.我对于 Ta 说的任何一个词都很敏感。

9.Ta 说的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到生气。

10.但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能知道 Ta 的话里有些内容还是很有道理的。

11.我不认为在这个任务上我有表现出任何不足。

12.我的不足在对话中暴露无遗。

13.在我们的对话里,我仿佛能亲眼看见我的缺点。

14.对方本应该通过一些不那么强硬的方式表达建议的。

15.我觉得对方说话的方式带有过多的攻击性。

16.在对话中,我感觉到自己被对方攻击了。

17.我觉得对方在谴责我。


计分方式:


将所有题目的得分加总,计算出“自我防备”得分。总得分范围在 0-68 之间。得分越高则表示你越容易在沟通中陷入防御性倾听。


此问卷由 Glen H. Stamp, Anita L. Vangelisti& John A. Daly 编制,测试答案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Stamp, G.H.,Vangelisti, A.L., & Daly, J.A. (1992). The creation of defensiveness insoci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0(2), 177-190.


什么是防御性倾听?


在沟通过程中,当讯息的接收方觉得谈话中出现了对自己的“攻击”时,可能是对方的负面评价或指责等,就会警觉地在对方与自己之间设立一道保护屏障。“防御性倾听”指的就是,讯息接收方主动在内心设立起屏障,用以抵御他人攻击以自我保护(Shori, 2011)。不过,这道屏障往往牺牲了沟通的准确性,导致误解的产生(下文会详述)。


因为防御性倾听很难被人们自身所察觉,为此,学者们总结了一些(Nayab, 2010;Shori, 2011)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信号:


  • 听别人说话时,内心仿佛有声音不停在说,“我没有”、“不是这样的”等等。

 

  • 觉得对方的话让自己感到很受伤、很委屈,“ta怎么能这样伤害我?!”。

 

  • 努力找出对方的话里有哪些是指责你的,又有哪些是伤害到你的。

 

  • 总觉得对方“话里有话”,也觉得自己很能听得出ta言语背后的“潜台词”。

 

  • 对方还在说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在脑海中想着下一句应该如何反驳或者回应对方刚才对你的“指控”。

 

  • 对方会反复向你澄清,ta只是表达一下看法和建议,没有别的意思,请你不要介怀、不要有别的想法等等。


不难看出,当进入这种状态时,人们的专注力就不再是沟通的内容本身,而变成了对对方逐字句地保持警惕,以识别出对方所做的攻击和造成的伤害等等,因此,沟通的目的也就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如何抵挡对方对自己的攻击,如何躲避对方言语上对自己的伤害,甚或是如何驳斥对方以“赢得”这场对话了。


为什么防御性倾听会导致误解的产生?


1. 自我辩护

 

当听者觉得自己受到攻击时,就可能会努力找证据来为自己辩护、维护自己的立场。不过,有些时候的急于辩护反而让自己无法准确了解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比如,当被伴侣指出 ta 对彼此的感情不够投入时,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人就不会再继续仔细地听对方表达这种“不投入”具体指的是什么,而是迫切地开始在脑海中甚至直接打断对方进行辩解,开始细数自己为对方付出的种种事迹。但实际上,有可能对方所谓的不够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细数的却是自己平时如何给予伴侣物质上的满足。

 

2. 攻击对方

 

人们还会主动指责和攻击对方,认为自己在攻击中“取胜”,对方也就不会再对自己造成威胁了。但总想着如何反驳和攻击对方、如何取胜,就会影响人们信任和理解对方,甚至可能曲解他人的善意,还会让双方的关系陷入僵局。

 

比如,某同事向ta指出报告中还有可以更加完善之处时,进入防御状态的人可能就无暇顾及建议中是否有值得采纳的部分,而只想着指责对方多管闲事,或者当面反问同事,“你自己之前上交的报告都遭老板退回重写,你有什么资格给我提建议?”。

 

另外,当觉得正面回击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或不利于保护自己时,人们还会选择“被动攻击”。比如,当伴侣指出ta对感情付出的不够多,希望ta能有更多时间彼此相处。有些人会觉得反驳只会让对方的指责变得变本加厉,于是就会满口答应对方,但日后却更加刻意地疏远对方——显示自己之前付出很多,以此反驳对方。


3. 回避


另外,人们还会在沟通当下转移话题,来回避和抵挡他们感受到的指责和攻击,不过,这却可能让他们无法了解对方关于该话题的真正想法。比如,在面对父母的催婚时,有些人会总是努力岔开话题,从不让父母把话说完,殊不知父母是希望在外打拼的ta身边能有一个人相互照应。

 

由此见得,人们自以为建立起的是自我保护的屏障,却很可能成了自己人为设置的沟通阻碍。于是,越是处于防御性倾听状态的人,也可能越容易只得听见对方的攻击。不仅如此,当他们开始主动攻击对方时,还会导致对方也随之陷入防御性倾听的状态之中,双方的沟通就变成了一种互相防御-攻击的恶性循环(Conley, 2014)。




人们为什么会进入防御的状态?


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他人在言语上的攻击,就可能让人们进入防御性倾听的状态。不过有时候,听者认为的来自对方的“攻击”,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听者主观感受到的——Ta觉得对方在攻击自己、对方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但也许在场的其他人并不这么认为,又或者当其他人处于ta的角色时并不会有类似受伤害的感觉。


面对真实的攻击,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自我防御”


当他人在言语上贬低我们,比如说“你要是像我一样能干,也就不会被这种问题所困住了”,或者一厢情愿地提供解决办法,“你不会的,你就按照我说的去办”,又或者指责我们,“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啊”,等等这些都会让人们自然地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阻止对方中伤自己(Conley, 2014)。


但还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防御状态


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攻击,也更容易让自己处于一种需要防御的状态。

 

1.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更难接受“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都有可能是对的”、“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他们更多时候是抱持着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认为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正确的做法,因此,当他人提出不同看法时,就会被他们当做是对他们看法的否定,是一种指责和攻击。

 

2. 高敏感人群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细节有着异于常人的高度敏感,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过度刺激(Borchard, 2010)。也就是说,他们会更容易注意到他人言辞中可能存在的攻击和指责,有时甚至会对一些语言、动作过度解读,这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处于他人的攻击之中。

 

3. 低自我价值感的人

 

他们习惯于处处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因此他们对别人的言辞十分敏感,生怕别人说了什么更加证明自己没有价值,不仅如此,他们还总是将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苛责和攻击,投射到他人身上,总是觉得是周围人在攻击自己(通过投射他们可以把造成自己痛苦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来缓解一部分内心的痛苦)。

 

其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的是自我攻击的煎熬,而他们真正在防御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如何应对防御性倾听?


正如前文所说,防御性倾听不仅不能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还可能会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因此,你需要首先学会根据前文所提供的“信号”,及时觉察自己是否已经陷入了一种防御性倾听,不要让自我保护的屏障阻碍你去听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涵,不急于自我辩驳、反驳对方,或是逃避。

 

当确定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防御式倾听时,你需要澄清导致你进入防御状态的“攻击”是否是确实存在的(Goulston, 2013)。

 

比如,你可以问对方,“你刚才说不如你来帮我做,是在指责我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吗?”这样,你们可以先就这种言语攻击进行讨论,你也有机会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Perper, 2014),“你刚才这样贬低我,让我感到很难过,这让我没法专心地听你其他的想法和建议”,这样的澄清有助于避免双方陷入防御-攻击的恶性循环。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自己常常将他人的话语误当作是攻击:你需要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当对方的看法是对的时,也并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是错的,反之亦然。更何况,很多时候双方的看法也都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

 

另外,你还可以尝试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言语中客观事实的部分(Orlov, 2017),而不是判断评价的部分(但这并不代表忽略对方话语中的情感)。尽管这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却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练习形成习惯。

 

另外,我们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在攻击对方。为了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学着以更没有攻击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 “是的,但是…”变为“是的,另外…”,同样是想补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议,后者听起来更没有攻击性。

 

  • 尽量避免说“你从来都不能…”或者“你为什么总是…”

 

  • “你也太敏感了,我没有这个意思”,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处于防御性倾听的人感到好受。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防御性倾听么?你自己有对特定的人有防御性倾听么?你分析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么?来留言和大家交流吧~


References:

Becker, J.A.H., Ellevold, B. & Stamp,G.H. (2008). The creation of defensive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I: A model ofdefensive communication among romantic coupl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75(1), 86-110.

Conley, R. (2014). Defensiveness is killingyour relationships – how to recognize i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Leading withTrust.

Gibb, J.R. (1960). Defensive Communication.Reagle.org.

Nayab, N. (2010). The defensivecommunication style. Brighthub.

Shori, N. (2011). Are you a defensivelistener? Miles to Go.

West, R. & Turner, L.H. (2008).Understan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king Choices in Changing Times.Wadsworth Publishing.


 也许你还想看:

职场巨婴,“毁”人不倦 

知人识人,不评人 

你是如何在年轻时杀死自己的? 

真正优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是的,我们活下来了,但我们依然焦虑

埃隆·马斯克的认知论:如何把一件事做到十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