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泽平宏观
预判经济形势,解读公共政策,提供及时信息,推送专业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节点财经  ·  马云现身,蚂蚁换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泽平宏观

雄安新区:大手笔打造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

泽平宏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03 00:01

正文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易斌、熊柴 

原文首发于2017.04.04

导读

我们在《京津冀三周年:崛起吧,第三大都市圈》(2.20)提出: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布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周年,将启动第三波加速推进,该区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外开放有一带一路的全球大棋局,对内改革创新则有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展现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魄力和大手笔。预计雄安新区将崛起为京津冀的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


摘要

雄安新区战略定位:千年大计,大手笔打造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从规划角度看雄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北京城市规划定位四个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在疏解首都部分行政功能,雄安新区重在疏解首都经济功能,承接首都部分新兴产业功能、部分科研教育功能、部分央企职能性机构、部分行政办公职能。

 

高起点高定位,实验新常态全新发展理念。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赴河北调研。雄安新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批复的国家级新区,未来行政规格比肩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雄安新区设立重要意义在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放新方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雄安新区规划推动:国之重器,比肩深圳浦东发力新周期。1980年代的深圳特区充当了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并有力带动了珠三角崛起;1990年代的浦东新区侧重综合改革和金融,带动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第二极。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承担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验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并使之成长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重任。


实施保障和前景展望:城际铁路网、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大项目。未来京津冀地区交通、环保、公共资源和产业一体化。16年12月发改委批复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机场配套建设提速,主航站楼主体结构于1月19日提前12天封顶。新机场“五纵两横”交通配套工程(“五纵”指新机场线、新机场高速、京霸铁路、大广高速、和已经通车的京台高速;“两横”指廊涿城际铁路、机场北线高速)加紧建设。“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已于201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北京河北两地共建,2017年启动实施,开发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重点关注四大机会主线: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带来周边地区发展;交运基建先行,利好轨道交通、港口及相关基建链产业;落后产能去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京津冀专项督查升级,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风险提示:推进不及预期。


目录

1  雄安新区战略定位:千年大计,大手笔打造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

1.1 设立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1.2 雄安新区定位疏解北京经济功能

1.3 高起点高定位,实验全新发展理念

2  雄安新区规划推动:国之重器,比肩深圳浦东发力新周期

2.1 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珠三角崛起

2.2 浦东新区:深化改革开发+金融、贸易,长三角崛起

2.3 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创新,京津冀崛起

3  实施保障和前景展望:城际铁路网、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大项目

3.1 交通一体化先行,支持区域空间布局调整

3.2 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推进环保一体化

3.3 公共资源一体化

3.4 产业转移给河北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4  关注四大机会主线

4.1 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带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4.2 交运基建先行,利好轨道交通、港口及相关基建链产业

4.3 落后产能去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

4.4 京津冀专项督查升级,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正文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立的重要国家战略,雄安新区的建立有望改变过去华北地区北京一家独大的格局,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

重点关注四条投资线索:1)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带来周边地区房地产发展;2)交运基建先行,利好轨道交通、港口及相关基建链产业;3)落后产能去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4)京津冀专项督查升级,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1          雄安新区战略定位:千年大计,大手笔打造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

1.1   设立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2013年,习近平赴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协同发展首次被提上议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这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7年2月,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由实质性起步进入突破性进展阶段。2017年4月,中共中央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与北京副中心共同构成首都新的两翼,成为京津翼协同发展的动力源。雄安新区的创立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1.2   雄安新区定位疏解北京经济功能

从规划角度看雄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北京城市规划定位四个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在疏解首都部分行政功能,雄安新区重在疏解首都经济功能,承接首都部分新兴产业功能、部分科研教育功能、部分央企职能性机构、部分行政办公职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城市规划定位四个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显示,北京的战略定位是4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50年,北京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区域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京城市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以后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是一个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是作为中心职能的一个重要补充,比如说今后北京市政府的行政办公职能。

雄安新区,北京一体两翼: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明确指示,要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人民日报刊文称,“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雄安新区在起步之初,就要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协同发展,特别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实现错位发展。”

1.3   高起点高定位,实验全新发展理念

雄安新区的创立,离不开最高决策层的支持。作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三大国家级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赴河北调研(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最多的省份),关注包括扶贫、城市发展、冬奥会、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特别是今年2月23日,习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期间所作的重要指示,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勾勒了一幅美好蓝图。

雄安新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批复,未来行政规格比肩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务院批复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 自1979年深圳等4城市获批经济特区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立了6个经济特区和19个国家级新区。从过去的批复情况来看,除了深圳、上海、珠海、汕头和厦门等几个城市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复外,绝大多数经济特区或国家级新区都是由国务院批复。此次雄安新区是时隔25年后,再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批准建立国家级新区。从行政级别来看,虽然当前只是设置临时管理机构管理雄安新区,其临时党委书记由常务副省长担任、临时管委会主任的前职务为正厅级,但未来极有望正式成为副省级行政单位、乃至计划单列市。综合两者来看,历史上也仅有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受到如此之高的重视程度。

雄安新区是建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部署基础之上的,其代表的是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发展理念。雄安新区代表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其重要意义在于:1)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放新方式;3)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4)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承载着七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2          雄安新区规划推动:国之重器,比肩深圳浦东发力新周期

1980年代的深圳特区充当了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并有力带动了珠三角崛起;1990年代的浦东新区侧重综合改革和金融,带动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第二极。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承担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使之成长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重任。

2.1   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珠三角崛起

深圳特区充当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并有力带动了珠三角崛起。1979年3月,原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面积396平方公里。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成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再次来到深圳,发表南方谈话。2010年,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的1997平方公里;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经济特区拉动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

从初期吸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工业,到建立起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到当前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深圳市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深圳市GDP从1979年的8.3亿元起步,到1995年快速增至842.5亿元,年均增长35.7%。然后又保持了12年的16.1%的快速增长,到2007年GDP达6801亿元。到2016年底,深圳市GDP达19300亿元。与此同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万人快速增至当前的1191万人。在深圳的带动下,珠三角崛起,广东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5.05%快速增至2006年的12.12%。

2.2   浦东新区:深化改革开发+金融、贸易,长三角崛起

开发开放浦东是中央深化改革开放,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的重要部署。1980年代,在珠三角崛起的同时,江苏、浙江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但上海相对衰落,使得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明显下滑。其中,江苏GDP占全国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6.78%增至1989年的7.69%,浙江GDP比重从3.36%增至4.94%,而上海GDP比重则从7.42%降至4.05%。在此背景下,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992年10月,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土地面积扩展至121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的协调发展,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超级引擎。

浦东新区的功能定位以金融、贸易等为主。在政策扶持下,浦东新区创下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外资银行、第一个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浦东新区GDP从1990年的60亿元快速增至2016年的8782亿元;其中,1991-1996年GDP年均增长22.6%,1997-2007年均增长15.9%。当前,浦东占上海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1/3的GDP,1/2的金融和外贸进出口,近100%的远洋航运。在浦东新区的带动下,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GDP比重从1990年的16.44%增至2005年的22.03%。

2.3   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创新,京津冀崛起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重要部署。此前,中央曾寄望于天津滨海新区,但未达预期。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虽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承载地比较多、布局相对分散,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聚集效应不够突出,也客观加大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度。一方面,在大力调控下,近几年北京常住人口增速虽明显放缓,但中长期调控压力仍然很大,解决办法唯有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因去产能、治霾限产等影响,近几年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愈加成为限制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障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薄弱环节。2013-2016年,京津冀GDP占全国比重从10.53%降至10.03%;其中,河北GDP从45.4%降至42.7%。从人均看,2013-2016年河北人均GDP相当于京津的比例从40.6%降至37.2%。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这个“洼地”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加快全面创新发展。

雄安新区在集中疏解北京首都功能的同时,有望承担起创新中心的重任,成为河北新的增长极并带动河北乃至整个京津冀发展。

当然,雄安新区还有一些待解难题:地处内陆,如何开放发展;一片白纸,如何高起点建设;央企南迁,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雾霾严重,如何生态绿色发展,等等。克服以上难题,将是雄安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的关键之所在。

1)雄安新区地处内陆,未来将探寻承接内需发展道路。

过去经济特区的设立往往注重选择临海沿江等对外交通便利地区,利用地理优势走外向型经济之路。以深圳和浦东为例,深圳特区毗邻香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上海浦东新区则是雄踞东海治病,面向整个环太平洋经济带,承接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外需。与外向型经济的特区模式相比,雄安新区未来的战略定位是承接首都经济区的内需,这将是其与过去经济开发区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2)当前雄安新区仍是一张白纸,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2016年末,雄县、容城、安新三县GDP合计仅为200.6亿元,仅相当于同期上海浦东新区的2.6%、深圳市的1.2%。在京津冀内部,北京2016年GDP为2.5万亿元,天津1.8万亿元,唐山、石家庄在6000亿元上下,其他地区则不到4000亿元。

以深圳和浦东的超高速发展经验看,雄安新区GDP达到5000亿元大致需要14-18年时间,达到10000亿元大致需要20-25年左右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深圳和浦东超高速发展时期对应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期,而雄安新区则面临中国经济新常态;不过,雄安新区可以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3)毗邻白洋淀,积极探索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共有大小淀泊143个,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被誉为“华北明珠”。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依托白洋淀优越的自然资源,通过前期科学规划,打造生态绿色城市,将是改变以往城市建设 “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重要尝试。

4)金融资本和PPP模式助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2016年8月30日,“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在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正式设立,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存续期为10年。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由财政出资,以后若干期将考虑大型国有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参与出资或开展合作。

设立该基金的目的在于:通过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以PPP模式带动资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         实施保障和前景展望:城际铁路网、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大项目

展望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是与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密不可分的。未来整个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公共资源一体化、产业转移将是决定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交通一体化先行,支持区域空间布局调整

交通问题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也是政策率先推动的重点。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程度不平衡,交通一体化却严重落后,尤其是在河北境内,公路技术和路网密度较京津地区差距较大,存在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京昆、京台、首都地区环线、京秦等高速公路均未全部打通。三地间话语权不对等,市场机制欠缺,缺乏区域发展的观念,三地交通部门各自为政,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全部都是属地管理,城市交通体系相对封闭。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目前,国家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各省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正形成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机制。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将抓好《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的实施推进,杨表示将尽快启动实施一批示范性强、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港口和机场协同发展,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1)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12月发改委批复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其中涉及雄安新区的安新县和雄县的白沟。规划提出,到2020年前实施北京至霸州铁路、北京至唐山铁路、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铁路、崇礼铁路、廊坊至涿州城际铁路、首都机场至北京新机场城际铁路联络线、环北京城际铁路廊坊至平谷段、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等9个项目,总里程约1100公里。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与既有路网共同连接区域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远期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2)通州城市副中心2017年开建10条路。

2017年,通州区计划续建和开工10项道路工程。其中包括5项续建工程,包括宋梁路北延、漷小路等;5项新开工项目,包括张采路、北京环球影城配套道路九德路等。

宋梁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南北方向的干道将,北延段工程自潞苑北大街至京平高速,全长10公里。北延后的宋梁路将直通怀柔、密云。顺义区还将建设通怀路,南起京平高速,北接京承高速,道路全长27.1公里。通怀路与宋梁路、宋梁路北延段,共同构成东六环外南北向的重要通道,实现怀柔、密云、顺义三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南北贯通。

除向北延伸外,宋梁路通州城区段还将进行改建,穿过正在建设中的行政办公区。改建工程南起北运河东滨河路,向北经芙蓉路、规划路、广渠路东延(运河东大街)、玉带河大街、通胡大街、减河滨河路、春潮北街后,至终点通燕高速,道路全长约4公里。

这些道路将与既有线路构成通州区路网骨架,打通路面节点,构建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到2017年年底,城市副中心的路网规划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高于目前中心城区路网密度。

(3)新机场配套建设提速,京冀联手启动临空经济区建设。

作为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一项重大工程,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再次提速。主航站楼主体结构于1月19日提前12天封顶。新机场“五纵两横”交通配套工程(“五纵”指新机场线、新机场高速、京霸铁路、大广高速、和已经通车的京台高速;“两横”指廊涿城际铁路、机场北线高速)也进入加紧建设阶段。

除此之外,大兴区负责的新机场周边配套工程也在规划建设。2017年大兴区将在北京新机场周边完成1.4万亩绿化造林工程,同时将启动编制新机场交通干线绿化规划,包括京开高速、京台高速等11条交通动脉沿线。

“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已于201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北京河北两地共建,2017年将启动实施。临空经济区整体开发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3.2 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推进环保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大气问题严重,生态建设发展不一。京津冀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京津冀生态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各地生态环境的问题程度、治理、检测、防护标准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不能做到统一管理,协调发展。

环保一体化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突出项目,对区域治理,协调发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京津冀三地已经先后结成环保联盟和协调小组。未来,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有望落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统一标准的设立将成为京津冀发展的重点项目,与之相关的环保产业也将迎来政策的支持。

(1)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治理。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正在深化治理大气污染协同机制建设,加强联防联治工作。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机制将达到的目标是: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治理。

在2016年冬季以来的几轮重污染天气期间,三地环境监测站已经建立会商机制、联动响应,三地环保部门已经开展了联合执法。

2017年2-3月,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省份,赴京津冀及周边18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市,山西省太原、临汾市,山东省济南、德州市,河南省郑州、鹤壁、焦作、安阳市),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

专项督查的重点是:(1)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责任落实情况,(2)《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2016年任务完成情况,(3)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4)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理淘汰工作进展及在用锅炉分布情况,(5)“散乱污”企业依法治理情况,(6)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落实情况。

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环保治理协同有望进一步升级,重点推动的任务包括: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等。

(2)划定国家“禁煤区”,大力推进“电代煤”“气代煤”。

2016年11月,河北省印发《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实施方案(2016-2017年)》。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17年,河北全省PM2.5年均浓度达到6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3%。

与北京接壤18县市区划为国家“禁煤区”,其中廊坊市包括广阳、安次、香河、三河、大厂、固安、永清、霸州、廊坊开发区等9个县(市、区);保定市包括涿州、高碑店、白沟、定兴、涞水、容城、雄县、易县、徐水等9个县(市、区)。“禁煤区”内将基本淘汰城镇地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小吨位燃煤锅炉窑炉基本“清零”。从2017年11月开始,在“禁煤区”,除了煤电、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企业外,禁止使用燃料煤炭,严禁新建以石油焦为燃料的发电项目。

北京、天津及河北三地接下来将大力推进“电代煤”“气代煤”工程和燃煤小锅炉淘汰。“煤改清洁能源”已经被列入各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成为考核事项。

(3)出租车电动化,减少尾气排放污染。

汽车电代油是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在汽车牌照摇号政策中,对电动车的鼓励和对传统汽油车的限制已经得到了突出体现。而自2013年开始,有关出租车“电动化”的呼吁和政策吹风不绝于耳。

据媒体报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28个城市(“2+26”)未来将推行出租车电动化。根据该方案,到2017年9月底之前,北京市所有营运出租车辆将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汽车,其余27座城市2017年底前一半营运出租车辆更换为纯电动汽车。

3.3   公共资源一体化

公共资源的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由于区域定位的差异,导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差距巨大。以医疗资源为例,2015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为5.11,其中北京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5.14,天津和河北每千人口床位数偏低,分别为4.12和4.61。天津和河北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与北京存在差距。以教育资源为例,2015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在校生数为2.52人,其中北京每千人口在校生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倍以上,达5.22人;其次是天津,每千人口在校生数为4.1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每千人口在校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2.14人。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河北相对落后,与北京天津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这样一种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影响了人口、产业及功能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是导致特大城市人口过于膨胀、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难以形成多中心城镇格局的重要原因。

从更深层次来看,京津冀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是由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过大造成的。北京、天津为中央直辖市,经济发达,财力雄厚,政府有较强的能力供应公共服务,而河北经济实力较弱,财力不足。

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创新,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区域面积等客观标准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筹体系。

3.4   产业转移给河北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北京疏解非核心首都功能。北京是主要功能和产业输出方:除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其他必要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之外,将要调整、转移大批产业项目,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和企业将提出关停或转移。

天津是桥梁,承接北京部分功能,同时向河北转移部分产业。

河北是产业主要承接方。2014年河北省工信厅与北京市经信委对北京拟转移产业项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个拟转移项目的情况和拟转移地区,在此基础上绘制北京产业转移地图,标明园区所在地、功能定位以及将要承接的产业。河北的计划是,作为京津水源地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侧重于对接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特别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侧重于承接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廊坊、保定地区侧重于承接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冀中南地区侧重于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的整体转移。

河北各地市争先承接京津转出产业,产业格局重塑。继北京现代在沧州建厂投产、北汽福田重型机械制造业迁移至张家口等优质项目落地之后,在示范带动效应下,河北各地市争先挖掘自身优势、重新定位发展目标、争取承接京津转出产业。例如,廊坊市正谋划在北京周边打造8个“微中心”(霸州-胜芳城区、燕郊-三河城区、潮白新城-大厂城区、香河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文安城区、大城城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再如,霸州市确立了“京南重要交通枢纽、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转型升级引领区、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定位,先后与北京大兴区、海淀区、亦庄开发区等地及清华大学、北京星光影视集团、新兴际华集团、北京稻香村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等相关院校企业沟通对接。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霸州市2016年全年共引进京津优质项目33个,总投资442亿元。近期,稻香村、北京牛氏运昌食品、北京嘉和鹏润食品等一批京津项目已经在霸州落地开工。

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实现。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最近披露的数据,2016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1663.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钢铁工业增加值下降了0.2%,装备制造业则大幅增长了10.2%。河北省统计局指出,从利润贡献、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盈利水平、吸纳就业人口数量等方面看,装备制造业在河北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正进一步凸显,亮点包括:汽车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制造等。

北京和河北正在联手打造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该试验区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主导产业,目前已签约落地城建重工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中恒复印材料等15个项目,涉及总投资587亿元。

4         关注四大机会主线

重点关注四条投资线索:1)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带来周边地区发展;2)交运基建先行,利好轨道交通、港口及相关基建链产业;3)落后产能去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4)京津冀专项督查升级,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4.1   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带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疏散密集人口,带动北京周边地区经济产发展;在产业转移中,带动产业园区建设,进而推动土地价值重估。

大量发达国家人口迁移及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人口迁移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有人口迁入,这可能跟这一阶段产业以加工贸易、中低端制造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有关。第二阶段,当城市化处于中后期时,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及卫星城迁移,三四线人口面临迁入停滞,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增加,集聚效应更加明显,这可能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以及大都市圈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富集有关。

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前“区域均衡发展、控制大城市规模、重点发展小城镇”是不符合城市化发展基本规律的。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获批,转移北京非核心功能,疏散密集人口,将推动北京周边行政区域的人口快速增长,进而推动相应地区的发展。重点关注雄安新区及周边,以及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廊坊市区,霸州固安等区域。

4.2   交运基建先行,利好轨道交通、港口及相关基建链产业

交通先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战略原则。2017年,道路交通一体化进程将显著加速,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加码建设。

根据规划,2017年-2020年,京津冀区域将再添9条城际铁路线,总里程约1100公里,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包括:北京至霸州铁路、北京至唐山铁路、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铁路、崇礼铁路、廊坊至涿州城际铁路、首都机场至北京新机场城际铁路联络线、环北京城际铁路廊坊至平谷段、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京津石、京津保将基本实现0.5至1小时通勤圈。此外,河北省提出未来五年交通发展的目标,“实现四个基本建成”,即: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市市有机场、市市通道连港口。2017年,河北省计划完成1000亿元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机场、铁路、快递物流园等。

未来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突破口,机场、轨道交通、港口、公路等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北京二机场已经启动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已经设立,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四大港口迎来发展良机。

4.3   落后产能去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

河北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2017年是“6643”工程最后一年。钢铁冶炼是去产能的重点行业,河北省又是钢铁去产能的重中之重。2016年以来,多座高炉被关停。根据《河北省2016年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的企业及装备名单》,2016年(截止11月底)河北全省拆除封停转炉24座、高炉33座,压减炼钢产能1624万吨、炼铁产能1761万吨,分别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98%、169.5%。

除了钢铁行业之外,根据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河北共压减水泥产能286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189万重量箱,退出煤矿54处、压减煤炭产能1400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2017年是河北省完成“6643”工程的最后一年(“6643”是指:2013-2017年,削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和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根据计划,2017年河北省将再压减炼钢产能1562万吨、炼铁产能1624万吨,煤炭产能742万吨、水泥110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

根据《天津市2016 年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情况公告》,天津市(截止11月底)压减炼钢产能370万吨、炼铁产能159万吨,任务完成率均为100%。2017年天津市压减炼铁炼钢产能合计目标为180万吨。

4.4   京津冀专项督查升级,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2017年以来,京津冀环保协同工作不断升级。2月15日至3月15日,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省份,赴京津冀及周边18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市,山西省太原、临汾市,山东省济南、德州市,河南省郑州、鹤壁、焦作、安阳市),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

环保一体化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突出项目,对区域治理,协调发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京津冀三地已经先后结成环保联盟和协调小组。未来,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有望落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统一标准的设立将成为京津冀发展的重点项目,与之相关的环保产业也将迎来政策的支持。

京津冀系列研究:

系列之一:《京津冀:打造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任泽平、韦志超,2015/02/03

系列之二:《京津冀一体化:新突破,新机遇》,国泰君安京津冀主题研究组,2015/02/05

系列之三:《房地产行业通武廊三地合作点评:老主题、新意义,建议深度关注京津冀》,夏磊,2017/02/10

系列之四:《京津冀三周年:崛起吧,第三大都市圈》,任泽平、冯明,2017/02/20

系列之五:《为什么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任泽平、卢亮亮,2017/04/03

系列之六:《雄安新区点燃新周期新行情》,任泽平、冯明,2017/04/04

系列之七:《雄安新区:大手笔打造新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任泽平、易斌、熊柴,20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