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日本自然科学系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体现了日本科技力量在全世界的巨大存在感。然而,在日本2018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日本对于其推动创新的基础能力充满危机感,比如,学术论文被引用数,日本从10年前的第4位下降至第9位。基于诸如此类的科技基础能力指标的国际比较,白皮书认为日本推动创新的基础能力正在迅速减弱,需要进一步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日本把2016年研发费用排名前七的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和韩国(以下简称“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六个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人力资源、科技相关预算、研究设施等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进行分析。
(1)顶层政策设计
始于2017年的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8月17日公布了美国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局、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签署的“2019财年政府研发预算重点”备忘录,提出了保持国家安保及军事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并强调美国经济增长和政府效率。不同于奥巴马政府,
该备忘录提出了创新式基础性研究、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方面的推进。
(2)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基于两个目标:保持海外人才流入,改善面向美国公民的理科和数学教育。重视STEM教育,加强针对创新领导者的教育培养。美国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每年投入约30亿美元。
(3)校企及政府合作与地区振兴
政府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支持包括自发产业集群以及由州政府主导的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州政府也会间接支持以大学和企业为中心形成独特产业网络的创新集群。
(4)研究基础设施
美国有着各种研究开发设施,其中大规模的设施面向基础研究,它们大多数附属于美国能源部(DOE)旗下的国立研究所。另外,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为引力波探测器(LIGO)等大科学装置提供资金支持。
(1)顶层政策设计
2014年12月公布的“成长计划:科学与创新”中,为了使英国为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科学及商业的国家,提出了培养优秀人才、科学设备投资等6条政策。此外,为彻底清除由于英国脱欧引发的对英国科研预算减少的忧虑,政府推行了对研发及创新的大规模投资。2017年11月公布的“产业战略”中,提出了到2027年实现R&D/GDP上升至2.4%的目标(2016年该数值为1.67%)。
(2)人才政策
为发展科技研究人员,实施了新的政府投资,新增奖学金和项目,设立面向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组织等措施。
(3)校企及政府合作
近年来,针对科技成果难以转化这一课题,实行了为促进创新创造的校企及政府间紧密合作的对策。具体来说,如“弹射器计划”,即在特定技术领域设定世界领先的技术及创新点,由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合作进行研发;或设立旨在促进新创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并推动大学生中的创业及创新等精神的“大学企业区域”等。
(1)顶层政策设计
随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及经济状况的良好发展,德国2014年公布了延续过去8年的高科技战略,进一步重点关注“新的高科技战略”。再次规定了优先在创新推动力较大的领域进行研究。
(2)人才政策
在与日本类似的高龄化进程中,德国积极培养青年人才。从2017年开始,联邦政府推出1000个终身教授职位,该政策将持续至2032年。
(3)校企合作
在联邦制的德国,每个州都有其产业政策,教育权限也归于州政府。多数的校企合作产业群是以州内政府为基础来构造的,联邦政府则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有力支持。
(4)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强化政策
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名为“工业4.0”的生产技术数字化研究开发得以进行,开展了工业、学术界和政府合作的多个项目。
(1)顶层政策设计
基于2015年3月公布的国家研究战略
“France Europe 2020”,
提出了到2020年的优先课题,确定了应对法国10大社会挑战的优先科研方向和5大主题行动计划,强调面向应用的研究,重点解决法国面临的社会挑战。具体来讲,有“针对资源管理及气候变动的对策”、“清洁、安全高效能源”等。
(2)人才政策
实施青年研究者支援项目,并对与博士生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公司提供补助金,推出了着眼于促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措施。
(3)校企及政府间合作
2006年开始,针对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政府研究机构及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了“卡诺机构计划”。(作者注:卡诺研究所网络成立于2006年,目前有34个研究所,是欧洲仅次于弗朗霍夫协会的第二大应用型研究所联合体)
(4)研究基础设施
针对大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研究设施,
实施了“EQUIPEX”(科研设备创优计划)。
(1)顶层政策设计
不同于一直以来的五年计划,2016年8月公布的“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 明确体现了重视创新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到2050年阶段式国家目标。在此基础上,为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具体指出了截止
2020年在10个重点领域中应落实的事项。
(2)人才政策
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海外留学生回国奖励政策,2008年进一步强化整合这类吸引人才归国的政策,提出了“千人计划”。2011年开始,实行吸引拥有海外经历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的“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支持国内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俗称‘万人计划’)”。
(3)研究基础设施
资金预算重点分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每家实验室每年可稳定获得约800万--1000万元的资金。自1990年代以高校与中科院为主要依托单位筹建国家实验室以来,截止2017年,试点国家实验室7个。中国确认和筹建的国家实验室达19个。
(1)顶层政策设计
在韩国五大国政目标之“实现经济共同富裕”中,提出了“引领科技发展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五大战略之一)和三个“国政课题”(第四次产业革命、创造科技创新环境、青年科学家和基础研究支持)。
(2)人才政策
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韩国致力于扩大软件相关的综合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等,旨在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3)校企及政府间合作
强调校企及政府间的合作要以创新创业为主导,既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也要致力于推动基于知识产权的研发计划及撤销行政壁垒等系统性政策。
(4)研究基础设施
提出了设立加速器及国际化基础研究所,
推动国际科学商务带建
设(作者注:韩国政府在
2011年选定韩国大田大德研发特区为“国际科学商务地带”建设地点,分7年时间,共投入约45亿美元来建设。项目资金将用于构筑基础研究环境、营造重点研发地区及建立科学基础商务环境等三大领域,同时支持相关行政单位提出的32项配套课题)。
从各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中,既注重创新投入,同时也着眼于社会实践的创新创造,都在强调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人力资源方面,
实行了针对青年研发人才的培育,着眼于国际流动性的政策。例如,在美国,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政府着重投资STEM教育。从国际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也实行着一系列特色政策,如鼓励留学生回国,鼓励国内优秀学生积极到海外顶尖学校留学等。
在科研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方面,
各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国持续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提供约800--1000万元的支援资金,并持续投入国家实验室的筹备与建设。在韩国,也提出了设立加速器及国际化基础研究所,推动国际科学商务带建设。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强调建立多方科技创新协同网络,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例如,在英国,推进在特定领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促进企业、工程师和科学家对“弹射器计划”开展联合研发。在法国,自2006年以来实行的“卡诺机构计划”,支持的重点是那些与企业开展联合研发的高校与科研机构,10年间卡诺研究所网络与企业的直接合同金额增加了2倍以上。
(责任编辑:刘小玲)
张冬梅,博士,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科技评估等。
2018日本科技白皮书 | 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