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曾结合相关报道,分析了传言中联发科与NVIDIA合作的PC处理器产品定位。
当时我们指出,联发科与NVIDIA这个“组合”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入局ARM PC市场的时间较晚。因此更有希望绕过友商在前几年犯下的一些错误,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高性能、甚至是游戏向和工作站级别的定位,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并带来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不过在最近有进一步的消息指出,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似乎不仅限于PC市场,还要扩展到智能手机领域时,事情就进一步变得有趣了起来。
众所周知,联发科是如今智能手机领域安卓阵营SoC出货量的第一大厂,这确实使得他们赚了不少钱。但大家关注过各大手机厂商的产品阵容就会发现,联发科的天玑系列SoC在顶级旗舰以及游戏向细分市场里,似乎依然很难在竞争对手高通面前占到什么便宜。
一方面,这确实与过去联发科长期以来SoC的图形硬件设计不够极致,给消费者留下了固有印象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联发科缺乏自研GPU能力,只能依赖ARM和PowerVR等IP供应链也是不争的事实。
客观来说,这确实就使得联发科无法像高通、苹果那样,更深入地对GPU的功能进行挖掘,难以拥有自己完全控制的GPU开发和性能优化工具。因此站在游戏开发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对待天玑旗舰SoC时的态度,自然也容易与对待高通、苹果的平台时有所区别。
那么如果联发科通过与NVIDIA的合作,全面转向“联发科CPU+NVIDIA GPU”这个模式,情况会有所好转吗?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可能还真就是唯一的方式。
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NVIDIA早年间其实也推出过多代Tegra系列手机应用处理器,它们那个时候最显眼的卖点,就是具备同期相当出众的GPU性能。而且由于NVIDIA有自己的软件开发工具,所以也引导不少游戏公司搞出了画面效果惊人的“Tegra专属手游”。
但与此同时,Tegra处理器也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短板。首先是它们在CPU架构的设计上缺乏经验同时、又过于“莽撞”,从Tegra2到Tegra4,NVIDIA方面为了让产品尽早上市,使用了较为老旧的半导体制程,以及功能并不成熟的CPU架构组合。结果就是导致早期的Tegra芯片在浮点性能上,因为缺乏关键指令集而表现不佳,后期又因为硬塞了五颗“超大核(Cortex-A15)”使得功耗爆炸。
其次,NVIDIA早年间一直没能搞定基带方面的相关技术,就也使得手机厂商不得不自行为Tegra处理器搭配额外的基带芯片。这不仅提高了成本,也进一步增大了功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手机信号不佳、甚至是系统不稳定的伏笔。
如此一来,当NVIDIA与现在的联发科合作后,后者本就在芯片的能效比设计方面相当突出,而且他们也很舍得使用先进制程,旗下的自研基带技术上同样被认为稳定靠谱。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两家的合作很可能就刚好规避了各自的短板,有望成为行业技术联合的一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