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发布的《陕西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是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目前首个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性文件。
“《保护规定》的出台,为十四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报告组成部分的《陕西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建议稿)》被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采纳这一成果,对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焦和平而言是工作扎实作用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时刻,也是研究者对社会发展服务“初心”的坚守。在知识产权领域,提起焦和平,大家并不陌生。“70后”的他是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获评“最美政协委员”,发表论文60余篇,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实质性批示并被省级以上文件采纳,兼任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专家建议稿)》起草专家组成员。同时,他还在知识产权教学上独树一帜,让更多学生喜欢上了知识产权,并从事知识产权工作。
初遇:与知产的不解之缘
源于对法律学科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深耕这一领域,源于自身对新事物和新问题的探索欲,以及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使然。”谈及与知识产权的不解之缘,焦和平朴素的言语中满溢着对法律学科的热爱。原来,焦和平在攻读硕士期间学习的是民商法,之后在博士期间又以知识产权作为研究方向,基于此,他逐渐意识到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知识产权问题的新与难、快与变,常常令人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敷应对,而这恰好激发了我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他这样形容到,知识产权犹如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也好像法律制度的“温度计”,与之相对应,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变动也是最频繁的。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认为在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知识产权制度就是这只“知水鸭”。
正是由于知识产权最能体现新动态、新挑战和新问题的领域,其所充满的不确定性也让焦和平在研究知识产权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难忘的时刻。承担课题、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在仲裁委推进纠纷解决,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面,都为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立法、司法等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方案,其中多数成果被采纳和转化应用。而这些研究完成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让他坚定了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的信念。
研究者的初心、学术工作的使命,让焦和平深刻感受了从事知识产权研究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意义。除了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方面,主持完成了《陕西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研究报告外,他还长期担任媒体特约法治评论员,录制节目、发表文章,为法治政府建设方向提供建议。因为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成果,他曾实质性参与了我国首部网络游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理指南——《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试行)》制定。作为网络游戏产业大省,近年来,广东法院审理了《梦幻西游》直播案、《王者荣耀》禁令案、《魔兽世界》侵权案等多起广受关注的网游领域案件,对国内游戏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而这份文件的出台对网络游戏领域知产案件审判也提供了有力质效。
初期以为的知识产权仅是法律领域的一个分支,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焦和平逐渐发现,知识产权领域是一个包罗万象、交叉各个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在他看来,这对于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和实践的人员来说,就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应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因为我的法学研究之路自民法起步,逐渐深入后发现在知识产权法这一领域,其与民法的紧密关系更是令人瞩目,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他提到,在民法的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得以确立其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制度设计,从而更好地保护智力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同时,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民法的不断完善。
不得不说,生活方式的自然追求、工作职责的内在要求和服务社会的自我激励绘就了知产人心灵深处的“蓝图”。在超越“刻意维持”,进而做到“习以为常”的进程中,焦和平深知,持续学习既是丰富自我的需要,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更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应对挑战的态度。
他在担任西安市、长安区两级政协委员时咨政建言共被采纳提案58件。看似一个数字就能带过的这些社会服务工作,但背后确实有着诸多心力的投入和希望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初衷,“学求其于世有济,事行乎此心所安。”这句话概括了焦和平的治学理念。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研究,能把所学用于服务社会实践,是为“于世有济”,这是对他坚持认为学术研究应当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以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等方式服务社会是职责所在的一个原因。“当这些从研究走到实践中落地生根的事例不断累积,我的内心也得到了学以致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些经历和感受激励着我不断充实自己并且积极投身于服务社会。”他说。
转进:学思轨迹间的层叠
身份赋能是内在动力与责任感的交织
科研工作者、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在角色与荣誉间,焦和平始终如一的坚持、并践行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真正使命。于他而言,角色的层叠对于个体身份所赋予的使命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动力与责任感的交织体现。而这种使命感本质上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其说这些重叠的身份是一种社会认可,他更倾向将其理解为社会对个人能力的期待,承担这些角色是一种对社会期望的回应。
他认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在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其学习与思考不仅关乎个人价值,更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知识、方法和工具,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于我个人而言,作为科研工作者,我得以持续地研究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问题,积累了一些学术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能力为我在其他身份中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他发表的60余篇学术文章、承担的10余项课题,出版的2本专著,都是基于法律实践问题的专门研究和细致回应,这些积累又运用到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领域。
不仅如此,焦和平在知识产权学术领域持续追踪新技术的动向,关注着技术变革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早期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到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强烈影响,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略显捉襟见肘之势,他深感在这些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围绕“三网融合下的传播权问题”“网络游戏直播著作权问题”和“人工智能著作权问题”等方面做了系列研究工作,较早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或方案。
在人工著作权领域,焦和平关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新挑战。近年开展了围绕“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版权领域算法私人执法(也称人工智能执法)的风险问题”和“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问题”等方面展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是提出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立法方案;二是提出版权领域算法私人执法的风险应对策略;三是提出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的风险化解之道。而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网络游戏直播、算法私人执法、人工智能创作等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还为应对这些领域中的挑战和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要说最有意义或者影响力最大的,从已经过去的角度来看,网络游戏直播著作权领域的研究意义在于发挥了现实价值,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法律实践,发挥着产业保障作用。但着眼于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著作权问题将产生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他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他和团队过去一段时间在做的工作,也是将来很长一个时期内还要持续深入的方向。
今年3月7日,焦和平就备受关注的“全球AIGC平台侵权第一案”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采访,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关于这一案件的要点捕捉,焦和平从“对既有的基础理论要有系统把握”“要善于观察新现象和思考新技术是否带来新问题”两方面结合讲到,用基础理论系统分析新兴问题这一关键所在。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权利保护主要涉及自然人作品的著作权侵权与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赋权。这就是对既有合理使用理论和作品赋权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问题的定性需要裁判者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具体的裁量和判断,且需要在保护创新成果和推动产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又要避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限制。
因此,这些问题不是单一的新技术问题,是融合了前沿问题与基础理论的复杂领域,这样一来,要考虑的问题就不仅局限于法律上,还有社会的、经济的等复杂因素。
回返:潜心育人中的期许
希望学生虚心做人潜心做事夯实本领
学问上,严肃认真,不打折扣;生活中,幽默风趣,轻松愉悦。诚然,在学生的眼中,焦和平是一位亦庄亦谐的老师。“我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快乐学习,轻松科研,我的态度也是尽可能地寓教于乐。”焦和平坦言,站在老师的角度,他和学生们交流的议题无外乎:先身心健康,再锤炼品格,而最重要的就是夯实本领,简单说就是在健康的前提下虚心做人、潜心做事。
年轻人容易把急切的心态带到学业上,做事情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不管是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实务工作,都是一场“马拉松”,然而最为关键因素往往是以体力为基础的持续努力,基于自己从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焦和平更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身体状况,强调劳逸结合、勤加锻炼的重要性,尤为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学习、科研相平衡的节奏。
“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要停留在勉强可以。”是焦和平对自己、也对学生最切实的要求。在他看来,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是一种自我要求和态度。事情虽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取法于上,仅得为中”的标准仍需秉持。
培养学生成才,这或许是每个老师最朴实的想法。在其多年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焦和平发现,一些学生容易陷入心态上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是自己刚刚接触研究容易走弯路,形成的研究结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觉得目前的成果的水平拿不出手,想通过努力再提高,于是担心留给老师的印象不好。他认为,学生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会陷入“完美主义”的循环,因为问题不够好、框架不够好或者观点不够好等,花费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有效解决,这就导致内容上“完美”战胜了“完成”,在重要性上“局部”取代了“整体”,导致进度缓慢。对此,他希望学生转变心态,通过各种尝试丰富和提高自己,不要害怕试错。
端正做学问的态度,宁守拙而不取巧,实实在在地做研究,是他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期望。因为只有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取得扎实的成果,都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显然,这种练习能让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写作效率明显提升。他说,希望学生保持一种空杯心态,尤其是对于知识本身及其学习方法,都要虚心向前,不断提升,夯实本领,杜绝“混学历”的态度和做法。他还鼓励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论文展开讨论,并且为此举行了每月一次的团队“读书会暨论文工作坊”,要求每个人都要提前准备,并就当次报告人的论文做深度点评,大家一起研究讨论,进而促进每个团队成员能力的提升。
躬行不辍终致远,精业笃行育桃李。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焦和平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梦想和追求。因此,他会尽力去理解、关心他们,全心全意地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真切的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能够掌握更多对职业发展有利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