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云:“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一个人越是心浮气躁,越爱在言语上与人争个高下,
而一个人越成熟,就越沉默,越低调。
在网上有个问题:“你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是怎样的?”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王蒙早期写的一篇小说《雄辩症》,讲的是一位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场景。
病人来到诊所看病,医生礼貌地请他入座,病人不乐意:“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能剥夺我站的权利吗?”
医生被他的回答弄得哑口无言,连忙转移话题道:“今天天气不错啊!”
病人不依不饶说:“你只能说我们这儿的天气还不错,南极和北极的天气就好不到哪儿去。”
医生忍无可忍,直接问他:“你有什么病?”
病人反而继续回怼道:“你只能说我身体的哪个器官有什么病,你不能说我这个人有什么病。”
无论医生说什么,病人都会找到借口怼回去。
这看似非常荒诞的一幕,在我们身边却并不鲜见。
就像,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信“地球是平的”,你指着地球仪跟他说“地球是圆的”,他会说这是假的,人造出来的。
你把宇航员在太空拍的照片拿给他看,他也会继续反驳:“对啊,照片上就是平的嘛!”
他们会故意挑刺,哪怕最终违背了事实,也要硬着头皮,把黑的说成白的,
你如果想跟他们辩个对错,他们甚至会一直喋喋不休,直到占领言语的高峰,让你认输为止。
最后你不仅没能说服对方,反而因此伤了自己。
普天之下,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无意义的争辩,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语言上争高下,是情商低的表现。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言语胜人的欲望。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位棋坛大师,远近闻名。
有一次,有人拿着棋盒前来拜访他:“你这么懂围棋,那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多少枚棋子吗?”
大师笑了笑:“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总共361枚。”
那人反驳道:“不对!只有360枚。”然后他拿出手里藏着的一枚棋子。
大师的学生见他前来找茬,便和对方争吵起来,双方谁也不服谁,争辩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过了一会,大师便主动认错道:“的确是我能力不足。”
那人听闻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学生不解:“明明是他上来挑事,老师您为何要认错?”
大师笑着说道:“既然你知道他是来无理取闹的,为什么还要和他纠缠下去呢?如果不让他满意,争个三天三夜他也不会走的,反而浪费了彼此时间。”
夏虫不可语冰,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不过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争辩,就如同对牛弹琴,你和他讲太多的道理,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
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墨子·墨子后语》中有一段对话。
禽子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蛤蟆和苍蝇,整天叫个不停,却没人想听它们的声音,
雄鸡平时沉默,只要清晨打鸣,便声震天下,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很多时候,沉默往往比喧嚣更有力量。
在《明朝那些事》中,作家当年明月提到过一个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军队是否足够强大?
他说,看一个军队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装备系统、指挥系统等等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具有一种素质。
这种素质,就是沉默。
最强大的军队,往往都是一支沉默的军队,
这一群战士,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面貌,说着不同的语言。
可他们作战时便安静地站在一起,听着同一个声音,看着同一个方向,鸦雀无声,
就像是黑云压城,他们一言不发,但是四周弥漫着的是呼之欲出的士气。
行军作战,士兵们若都急于喊口号表现自己的英勇,那么到真正打仗之时,气势便会有所下降,得不偿失。
做人也如同带兵一样,一个人心底的自信和实力,从来不需要对外喧嚣。
真正强大的人,平日里从来不会过多言语,相反,他们都懂得在沉默之中蓄力。
《格言联璧》中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与其花时间和人斗嘴,不如保持沉默,沉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沉默之中积攒力量,韬光养晦,才能厚积薄发。
黄庭坚曾写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