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评审员讲中国专题集邮者大都是直接做专题邮集,而没有做过传统邮集,因此,不能做好专题邮集。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这样的呢?!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什么?集邮知识也分传统和专题之分吗?!我一直认真学习FIP评审规则,却从未找到有区分传统和专题的集邮知识的文字,尤其是英文版。
当然,我不去争论上面的问题,而且是去认真考量另一个问题,如何能做好一部传统型的邮集,如邮政史邮集。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邮集也不例外。因此,我认为要做好一部邮集,作者需要认真学习FIP邮展总规则和邮政史评审专用规则,只有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则,充分运用所收集的素材来展示自己的学习知识,那么做出来的邮集应该不会差。
邮政史邮集是由经官方、地方或私人邮政机构传递的以及这些机构有关的素材组成。着重研究邮路、邮资、戳记应用及邮政的其它方面,邮政业务、职能和与邮政业务发展史相关的活动。研究邮政史也就要求作者对相应的历史进行学习。
邮政史是邮路、邮资和邮政戳记的研究,它的可以是实寄封、实寄的邮资片、盖销邮票、其它的邮政公文(如邮资表、邮政公示等),甚至可以包括地图、非邮政的政府公文,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非邮品一定要和素材所讲内容密切相关。否则,不可以放在邮政史邮集里。
邮政史邮集分为三大类,一类研究邮路、邮资类邮集;第二类邮戳研究类;第三类特别研究类。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研究:史前邮政服务、邮资的变化、邮路的发展和变化、邮政公司的戳记、铁路邮件、流动邮局、灾难邮件、检疫邮件、检查邮件、欠资邮件、轮船邮件、军邮和战俘邮件等。
当您选择某一方面并收藏了相当的素材,着手准备编组邮政史邮集,那么你需要认真学习和了解FIP邮政史评审专用规则,当您对邮展评审规则了如指掌后,就能编组出一部好的邮政史邮集。
作为研究邮路邮集来说,国际邮路对于国内邮路来说重要的多。二战之前,从上海出境寄往欧洲的邮件,一般有二条邮路可供选择,一是西伯利亚邮路;二是经香港从印度洋过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的海上邮路,这两条邮路就比国内从北京至广州或昆明的邮路要重要得多。
早在西伯利亚通之前,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往来信件大部分采用走苏伊士邮路的方式。19世纪末期,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沙皇开始关注起西伯利亚地区。更重要的是,当时英美日等列强正在远东国际舞台上激烈角逐,使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为了牢固地占有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也为了实施沙俄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沙皇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其实早在19世纪中期,有关部门就已为修建铁路进行了大量论证工作。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命令,决定首先从最东端的海参崴动工。1891年5月,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海参崴主持铁路奠基仪式。1892年7月,铁路工程又从车里雅宾斯克往东修建。由于事关重大,俄国最高当局自始至终对该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1892年成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皇储尼古拉亲自出任主席。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才开始通车,而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6年。有人认为1903年7月14日是西伯利亚铁路正式通车,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1896年,当李鸿章作为特使赴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人便诱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这是东清铁路通车,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一个支线。
东清铁路通车后,于1903年10月1日起俄国正式同意在中国的各国客邮局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运送欧洲邮件,在此之前,只有极个别的邮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送邮件,现发现最早的西伯利亚铁路邮件是1900年1月9日,由北京俄国客邮局寄维也纳的信函。
[转载]如何做好一部邮政史邮集
(1903年3月2日(俄历,公历3月15日)由上海俄国客邮局经西伯利亚寄往英国伦敦的邮件,邮资为10戈比.3月26日到恰克图,4月14日到达莫斯科,4月30日到达英国伦敦。)
再如,1883年10月4日之前,来往欧亚大陆则是靠马车、人力来传递邮件,从东方快车开通之后,不仅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还大大使得了欧亚之间的邮件运递,从巴黎至伊斯但布尔仅需三天时间就能到达。还有美洲至欧洲跨越大西洋邮路(海上邮路和航空邮路)也是重要的国际邮路。
以上这些邮路所产生的邮件就是具有重要性的邮政史素材之一。
邮资的研究国际邮资就比国内邮资要重要的得多。早期的邮史就比近期的邮史重要性要高许多。
邮政史邮戳邮集的研究是邮戳的演变和使用。
邮政史评审规则评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