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跌破发行价到触发股价维稳义务,上海银行只用了半年。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资产规模增长乏力,高管接连辞任,H股IPO一再延期。股价一路跌至触发当年招股书中的稳定股价措施,上海银行的“保价”方案当真能保的住价吗?
近来银行“破净潮”可谓汹涌,在此背景下,银行多开启保价模式。而作为首家触发招股说明书中稳定股价措施的上海银行,除股价下跌以外,还面对着其他的问题。“保价”方案当真保的住价吗?
收盘价连续低于每股净资产,触发稳定股价措施
截至今日收盘,上海银行下跌2.37%,报收于15.25元,仍比每股净资产低6.26%。稳定股价措施的公告并未能缓解上海银行股价向下的趋势,维稳操作难换市场信心。
4月21日,上海银行披露2017年年报,而后的4月23日至5月22日,上海银行股价持续低于其年报披露的每股净资产16.27元/股。
5月22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16.27元/股,触发公司稳定股价措施,5月22日为触发日。上海银行公告显示,其将在 2018 年 6 月 5 日前制定稳定股价方案并由公司董事会公告。
图片来源:上海银行公告
5月29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显示,联和投资、上港集团和桑坦德银行决定未来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的金额均不低于触发日前最近一个年度其自公司获得现金分红总额的15%。其中,联和投资、上港集团、桑坦德银行本次拟增持的金额分别不少于5990万元、2919万元、2919万元。
尽管上海银行公告称大股东将会在未来增持,但隔天,上海银行的股价仍然下跌了2.37%。
事实上,股价稳定措施在2014年后方才出现,2014年2月13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提出上市后三年内公司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时稳定公司股价的预案,预案应包括启动股价稳定措施的具体条件、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等。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发行人回购公司股票,控股股东、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等。上述人员在启动股价稳定措施时应提前公告具体实施方案。”
因无上市公司触及条款,股价维稳义务一度成为了招股书明书中的沉睡条款。
而今,上海银行成为了2014年2月以来第一家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上市公司。
对于近来的股价持续落于每股净资产之下的状况,上海银行已于月初努力“挽回”过
。据其公告显示,上海银行在5月20日时第二大股东上港集团曾于 5 月 8 日至 5 月 18 日通过公开市场增持 1957 万股,增持后持股比例由 6.48%提升至 6.73%。在上港集团的努力下,上海银行的股价也曾一度小幅上涨,但这一份努力,仍未能拯救连续多日破净的股价。
解禁遭遇暴跌,资产规模增长乏力
去年11月时,上海银行曾遭遇一字跌停,股价也自此落于发行价以下。彼时,上海银行的股价失去支撑的主要原因在于限售解禁。
据上海银行公告显示,11月16日上市流流通的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共计29.26亿股,涉及3.46万名股东。按照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解禁股市值达500.98亿,占总股本比例为37.49%。
在此次巨量限售股解禁之前,上海银行的流通股只有7.8亿股。一日之间,上海银行的流通股增加了3.7倍。500亿的解禁令上海银行股价一路跌至发行价以下。
于2016年11月16日上市的上海银行,以17.77元/股的价格发行6亿新股,市盈率达8.26倍,为2016年发行价最高的银行股。106.7亿元的总募资额,也刷新了当年A股IPO最大规模的记录,堪称2016年“最贵”银行。
只不过,在发行初期短暂的冲刺后,上海银行的股价就开始走出了一条略显尴尬的弧线。在2017年11月时就跌破了发行价。
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为何上海银行的股价显得如此乏力?
最初,上海银行的上市之路已是颇为不顺,在错过了2007年的上市潮后,直至2016年方才登陆A股,而H股的IPO更是自2011年开始筹备以来已五次延期。
2018年4月20日,上海银行披露2017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1.25亿元,同比下降3.7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3.28亿元,同比增长7.13%。年末资产规模达1.81万亿元,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