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小报告
从各大投行报告中看清中国经济形势,挖掘投资机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一片绿! ·  昨天  
猎人笔记  ·  突发利好!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直击2024年进博会:优衣库HEATTECH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小报告

中国城市吸引力层级划分,这才是中国城市最真实的状态!

财经小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28 19:50

正文

来源:南京城记;作者:阳光


对于选择城市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思来想后,发现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倾注人生,主要取决于两点:收入和房价。



关于平均薪酬,京沪深位列全国前三,尽管房价高企,但对于大量的求职者而言,北上深依旧是他们求职的首选。这其中原因,除了中国最好的企业一定是在这几座城市以外,恐怕还存在对中国数百座城市的复杂实际情况,多数人很难深入了解的因素。


北方的干脆就直接选北京,华东的就直接选上海,华南的就直接选深圳,起码到了这里,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如果再有几个亲戚、同学、朋友也在,那就稀里糊涂先就和着吧。



人才需求量方面,前四位的北上广深常年排名不变。从第五位到第十位,全为热点二线城市:郑州、成都、南京、杭州、天津、西安。这其中,郑州和成都,是目前各自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近几年都在拼命搞建设、搞开发、搞经济,并且面向全国全省招揽人才。而南京和杭州,作为华东区域历来富庶之地,在各类榜单中,都稳居前十宝座。



根据统计,2017最受求职者欢迎的城市,与人才需求最多的城市基本一致。对于求职者,合适工作、收入薪酬、城市风貌与美誉度很重要,构成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认知。


特别是对于毕业生,对城市的认知一片空白,熟悉的就是高校所在城市、京沪广深的光环等。



这份数据,明显看出目前最受关注的二线城市中,哪些城市房价收入痛感更高,哪些城市房价收入比更为宜居合理。在天津、杭州、南京、苏州三四个月收入才能勉强够得着一平米房子的时候,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只需要一两个月收入就能买的下1㎡房子了。


但,无论是房价数据还是收入数据,都只能作为参考维度之一。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一个人的收入很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几倍不止,一个小区的房价也可能比另一个小区高上很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无论是选工作城市还是选购房标准,都应符合自己的实际。



其实,哪怕算上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中国目前主流收入水平,也不过就是在5千到1万之间。但房价方面,却梯度很大。从5千到1万,从1万到3万,从3万到6万,中国的城市房价水平,就像是过山车一般——这说明层级越高的城市,收入落差大,上升空间可以很高。层级越低的城市,收入区分度小。


有这样一段话:


平民去长沙,去西安,去重庆,去成都;

中产去青岛,去苏州,去南京,去杭州;

富二代去北京,去上海,去深圳,去广州。


这可能就是接下来最现实的职场选择情况了。



无论是薪酬还是人才新引力, 北京、上海、深圳都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始终占据顶层地位。次一层的则是所谓“新一线城市”,是二线强城市的某种升级版,集聚着区域人才,凝神聚气做城市,生怕被周边的中心城市给虹吸了。


第一层级——北   京


北京是最可怕的城市。过去十年,北京在金融、科技、创新、总部资源等方面是无短板的强,很多方面超过上海,不仅仅是政治中心,也会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庞大的高校及研究所资源,奠定了这座城市的王者之气。稍微不如意的是,北京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一般,虽然有亮点区域,但整体城市面貌不如南方城市,北方习气较重,高端尚可,但服务业整体水准一般。



第一层级——深    圳


10年前,深圳还在悲鸣“天堂向左,深圳向右”,“特区不特,深圳向何处”,但此后异军突起,金融、高科技与高端服务业,三剑齐出,亮瞎全国,直接从强二线城市晋升为一线城市,凭借的是厚积薄发实力。如今的深圳,有着中国城市中最年轻的人口结构,吸引的高端人才比肩京沪,已然从当初依附香港的改革试验田,成为深港并列的双子星,堪称“深圳神话”。当然,深圳的短板是高校资源,没有一所拿得出手的知名大学。这一点,深圳也意识到并在逐步改变,与国内知名大学展开合作,培养自己的智库和人才仓库,为未来的城市战争做准备。



第一层级——上    海


某种意义上,上海的优势是在削弱。过去几乎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如今经济体量还是第一,但含金量实际下降。与京深的原创科技力量相比,“上海制造”早就褪去了光环,这一轮经济周期,上海新的亮点产业不够突出,新经济领域缺乏领袖型企业。上海的区位、城市面貌及周边城市的集体拱卫、商业环境优势依然,无论是北侧的南通,还是南部的嘉兴,都在争相融入上海都市圈,上海不缺小弟,还是一群实力不俗的小弟。这跟北京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就业角度,京沪深是多数人才的选择,毕竟处在食物链的终端,接触到的视野、格局是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不仅仅经济产业,文化艺术和娱乐也是顶级的,一线城市的规模性人口及消费能力才能支撑起昂贵音乐厅为代表的艺术享受。


在这样的城市,每天有很多人涌进来,也有很多人撤离,即使在当地公司里,很高的流动性也并不稀奇。“今年还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明年走在马路上未必能认得出来。”毕业生来到京沪深,找到工作、组建家庭,三口之家构成了移民家庭的主体。那些幼年时亲友乡邻共聚一堂暖融融的感觉,多数只能靠回忆。当然,单女数量也众多,多元价值观、多元审美和陌生人社会让单女不至于活在口水中。


第二层级——广    州


这个层面,广州各方面有优势,但位置独特在于和一线和二线都有点距离。综合实力明显比普通二线强,但也明显落后于京沪深。相对京沪深,广州的明星感不强,依仗的多为传统商贸和服务。但根底尚在,天河CBD气魄与大气感依然是国内最好的前三。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每年接纳在广州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直稳定在26万-30万人之间,近几年并没有明显波动。每年近30万人的留穗毕业生,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都是房地产市场主要的刚需客源。一般来说,留在广州如果超过4年的大学生便陆续有购房需求,毕业约8年便会出现购房高峰。“购房后,很多大学生会从集体户口迁出,变成个人户口。”广州的本钱还很足。



第二层级——杭    州


杭州薪酬数据非常漂亮,因为赶上了这一轮经济周期。互联网和城市口碑,杭州较其他城市为好。不仅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大华、华3等都是行业的领头公司,比如南京地铁的监控系统,用的多是海康、大华的安防设备,南京地铁虽然全国领先,但蛋糕很多被杭州厂家吃掉了。杭州的城市美誉度完胜其他二线,宜居、魅力、精致成为杭州的一张身份标签。全国位置签名和点赞最多的就是西湖,这些种种意象构成了杭州这座城市的软实力。一个毕业生没有去过杭州,但从网络搜索和众口相传的口碑上就能对杭州形成非常好的形象感受。



当然,也不要过分神话杭州:10年前,2007年杭州经济排名中国第8,10年后的2017年,互联网和新经济大红大紫,杭州排名第10,反而退了2名。此消彼长,这个世界也不只是有亮点,还要看到产业冰山下更大的力量。另外,杭州的城市骨架其实很小,主城区的人口规模也不大,尚在发展。G20和亚运会是杭州城建的动力引擎。


就业的话,杭州的高薪显然比肩京沪广深,新经济的实力使然。



第二层级——成    都


成都是中西部亮点,城市的宜居程度高,城市美誉度也好,使馆数量也多起来,达到17家。中高档消费力甚至超过沿海城市。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成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项。比重庆相比,成都的腹地更广阔,历史文化和心理认同上,成都也高于重庆,成都是中西部一个重要枢纽与节点,大军区的设置就看出战略地位。成都虽为省会独大城市,但美誉度却明显超过同类城市。从历史、文化到美景、美食、美女,样样不缺。内有众多旅游资源辐射,外有众多国际航线相连。商业、酒店的品牌齐整度甚至比肩一线。关键是一个月薪资买一平米房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大。成都向来以宜居和美食著称,甚至四川美女都有口碑,这是一个很适合生活的城市。



第二层级——南    京


城市品牌和美誉度上,南京在二线城市中逊色于杭州,过多渲染了故都的浓郁色彩。光影放置于过去一千年任何一个时刻,南京是中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扬州因大运河而兴,因大运河而衰,杭州也历经数次兴衰,苏州作为江南的首席城市,一直富裕但也一直在政治地位上无所为而为。



相对而言,南京从来不以经济著称,历朝历代,苏州府有时经济比南京更强,南京的特点是中心感。衣冠南都之后,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贵族与世家云集,王谢堂前燕,金陵怀古风。与西安、洛阳等古都相比,南京位于长江,临近淮河,又与黄海相近,中国南北方的交汇点。城市也是帝王之气,山河城林,独具特色。这些特殊优势让南京在新的时代并未如其他古都衰落,这是南京的幸事,说到底,并非是省会城市给了南京这座城荣光,而是它自己本身的区位决定了它的历史进程。


高校、研究所众多,仅次于北京、上海,学科专业的齐全能吸引全国专业人才,全国各地人都有,并不限于区域。就业层面,南京的薪酬均值并不低,庞大的高校/研究所、金融单位、数量众多的体制单位/国企等作为支撑,但高薪的数量级比起京沪广深和杭州为低,城市品牌和美誉度上,南京在二线城市中较弱,这对求职者的选择也造成了困惑,被贴上高房价、低收入标签。在大内斗省里,南京的他黑与自黑指数排名中国城市第一。



第二层级——厦    门


厦门,这是一个奇怪的城市,GDP经济体量低于福建省内的泉州、福州,如果放在江苏省,甚至是倒数——还不如普通的常州、南通、徐州等,但房价之高令人咋舌。薪酬均值比杭州南京低,但房价远比杭州南京高一头。其实,房价不是看绝对值,而是增速与发展前景。厦门城市发展快、人口增速快、金融存款多,产业竞争力强。


厦门的上市公司4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0多家,均在福建省排名第一。智能化、软件等领域,厦门竞争力非常强。另外,因为建设用地指标和地理条件,供地较少而实际需求多,房价贵但有“合理性”。但对于普通毕业生,留在这座城市的确痛苦。



第二层级——青    岛


又称“琴岛”,“岛城”,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山东一直被认为有点北方习气,但青岛不像山东。虽然“青岛大虾”严重打击了青岛的旅游与城市美誉度,但青岛依然是一个以宜居、品牌、风光秀丽著称的城市。青岛和大连曾是北方最盛名的明星城市,双子座。但如今,大连已经颓势明显,青岛也略显疲惫,但与大连相比,山东本身经济强劲,体量位居中国第三,省内的支持度,青岛也一向好于济南。


产业上,上市公司不少,境内A股上市公司(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28家,境外上市公司13家,还有英派斯、青岛农商行、青岛银行等7家企业先后上报证监会首发申请材料。山东省共有星级饭店792家,其中青岛128家,遥遥领先。受困于之前的产业,青岛在这一轮略显黯淡,房价上最直观的反映,之前与南京、苏州等城市在一档,经过这一轮,房价被抛开。高端住宅青岛依然有市场,但房价均价上反应了整体资源、人才的集聚度下降。未来如何,还得看转型是否成功。总之,青岛是上一周期中的明星城市,好于大连,但还是跑步得慢了。



第二层级——武汉、西安、长沙、郑州、合肥等


这些单核城市获得了各自省无条件的支持,省内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没有一个城市能够与之争夺资源,对此,南京、济南、福州无语泪凝。武汉的城市提升力很快,伦敦市长访问武汉,对其城建规模表示吃惊。武汉三镇,真是很大很大。多年前与烽火、光迅等企业交流,虽然收入与东部城市相比不高,甚至偏低很多,但研发力量强。这与产业基础、国内当年的院系调整定位和行业布局有关。


西安夜景


当然,西安也是如此,多年前,西安交大并不弱于上海交大,甚至部分专业强于后者,但因为城市的区位不同,西安交大逐步丧失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上海交大则步步趋上,清北复交甚至是一个“术语”。上海大学这种普通高校的分数线甚至比其他内陆身省份的985高校都高,这就是城市赠与高校的附加值,身在不发达省份,对于高校也是内伤。反之,欣欣向荣。


郑州是一个蹿升很快的城市,米字型的高铁枢纽,人口大省河南的加持,郑东新区的高起点、高规划与发展,让郑州成为中原地区的明星城市。政策上,郑州的新一线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这些天,郑州市府高层在南京参观,感慨南京的高校资源丰富,表示要合作。清晰长短,城市发展非常务实。



郑州、合肥是这一轮的明星城市,房价的蹿升体现大家对它的认同度。从灰头土脸不起眼到如今大红大紫,这也是有迹可循。毕竟城市骨架夯实得那么大,城建投资惊人,省内的首位度强力支持,在房价上也体现了飙升感。2年前,合肥1万房价很高,2年后的现在,1万房价简直稀松平常。省会城市崛起,这就是现实。低估者,被事实教训。这些城市都有省内最好的科教文卫资源,薪酬不算高,但区域吸纳力强。


另外,合肥的崛起,对于南京都市圈也是打脸,后者很尴尬。



第二层级——苏    州


苏州,政治地位不高,既不是省会,不是副省级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但江苏对其支撑还是很足,从早年的苏南模式到外贸外资、制造业的扶持,自是不遗余力,各方面的建设指标上,也倾斜于苏州。前些年,江苏省把众多大项目特别是重要的研发项目也放在苏州,可见倚重。



但在目前的江苏生态圈,似乎有所转移。南京的首位度之低,全国倒数,现在要提升了。这对于苏州不是好消息。苏州园区房价上涨很快,时间节点是2015年国庆假期之后,从2万出头到4万多。


苏州,自古富裕之地,又近上海,大量外资和上市公司的存在,高端住宅市场一向有支撑力,台湾的涵碧楼4万/平左右在南京景观极佳的地段卖得一般,在苏州,同样来自台湾的诚品居所40年产权大面积公寓在2015年卖4.5万/平,热销!城市的消费偏好和实力,可见一斑。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这是苏州的明智。对于毕业生,选择苏州是一种选项,很好的城市美誉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足的江南感,精细程度,苏州也不亚于杭州。


第二层级——天    津


天津,一个大城市,北京旁边。甚至可理解为北京的一个大板块,GDP很高,但质量不算高。各方面资源都具备,但亮点又不突出。高考层面,天津是隐含的优势者,一本率达25%,同时竞争者比起上海、北京为少,因此,性价比突出。


另外,城市豪宅也相当之多,高价房比比皆是,均价倒和南京、杭州、广州差不多,基本同档。这个城市是大城市,但往往容易被忽略;天津亦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港大都市,近代的经济体量长期压制北京,八十年代仍有"天南海北"之誉。虽然北京的存在长期刷低了天津的存在感,但倚靠其直辖市地位,总体上还是能与北京协同发展。机场客流快被北京吃没了,港口吞吐却是被北京撑起来的。


天津眼夜景


北京政治地位拔得头筹,天津滨海新区的万亿GDP也不是盖的。虽然提起天津人们想到麻花、相声、狗不理,但是置身实地,看到的却是津湾、海河、意风区、五大道、天津眼。比起北京的雾霾压抑,天津似乎敞亮多了。"长江以北第一高楼"长期被天津霸占。不经意间,其房价也是强二线中非常龙头的。


其他城市


无锡,是有亮点的城市,江南锦绣地,城市面貌漂亮,收入比起中心城市有差距,但总体不错。高端人才相对偏少,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经济体量上,无锡的排名其实相对下滑,被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等超过,而且长沙等城市都在迅速追赶。要知道,10几20年前,无锡可是全国排名前10的经济城市,如今几乎没有崛起的机会。其实就是城市的中心感不强,高端服务业优势少,逐渐被中心城市吸附——高薪岗位主要基于此:无非高科技、金融、高端服务业。无锡不占便宜。因此,其他城市如无锡、宁波、大连等,在过去是明星城市,外贸和制造业发达,但目前的困境就是转型之痛。


无锡城市风光


生活在一个城市,幸福是一个感觉指标,但并非量化指标,能量化的无非是经济、产业、收入和房价,冷冰冰的一系列现代化数据将一个城市顶格,决定着每个城市的流动与归属。


层级越高的城市机会越多,金矿越多,当然也越辛苦,人生终究是一场公平。


延伸阅读:

 新一线城市争夺战:哪些城市有机会?


最近,关于“下一个中国一线城市到底是谁?”的话题,引起了民间广泛讨论,有的人说杭州最有可能,有的说天津、重庆必将是,众口不一,谁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2016年4月25日《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在这份榜单中,他将15个城市归类为“新一线城市”,它们分别是: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


这15个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城市至多算是强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尚有不小距离。


根据中国现有的几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台北综合实力来看,一线城市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金融与科创,个人认为人口增速,即人口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下面我将用着三个指标,来看看那些城市最有可能晋级。


先看金融,金融实力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中国大陆目前四个一线城市资金总量(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分别是,北京13.84万亿、上海11.05万亿、深圳6.44万亿、广州4.75万亿广州的金融实力相对弱一些。想要跻身一线城市之列,资金总量规模不能太差,至少得有2.5万亿级别。抛开现有的一线城市不算,在目前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热点城市中,能够达到这个规模的有6个,分别是杭州、南京、成都、重庆、天津、苏州。


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局


杭州在6个城市中,资金规模最大,已达到33386亿规模,与广州之间差距为1.41万亿元,成都、重庆和南京也均越过了3万亿规模。


天津和苏州规模相对小一些,尤其是苏州,在资金总量上与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南京与苏州资金总量规模分别为12887亿元、14255亿元,南京落后苏州1368亿元,2016年南京反超苏州4203亿元。因此,苏州晋级的可能性非常小,且苏州城市级别不够,重庆、天津是直辖市,杭州、南京、成都是省会兼副省级城市,苏州只是个地级市,所以从金融和城市级别两个指标基本可以将苏州排除,天津也够呛。


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过去在中央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下综合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上交给中央的财政收入基本都被中央全额返还甚至还倒贴,国务院还先后批复了滨海新区、两江新区这两个国家级新区刺激两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但可以预见,两个直辖市的政策红利已近尾声,因为雄安新区问世了。


雄安新区的具体规划尚未出炉,根据其长远城区2000平方公里的控制面积来看,未来必将脱离保定独立成市,它是两个直辖市未来的政策资源强有力竞争对手,尤其和天津之间。而“千年大计”这样高规格的定位来看,很明显雄安才是政策倾斜的一方。


再者,北京已经是环渤海地区的金融、科创中心,雄安的职能是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是金融与科创中心,雄安地位超越天津极有可能,天津或被慢慢边缘化,至少地位不会太高。


重庆名称上是直辖市,但陆地面积规模相当于一个省,人均资金总量规模是6个城市总最小的,和天津一样,背后都没有省作为依靠,主要依赖中央的福利政策,一旦这种政策收紧,发展就会受限。


而南京、杭州和成都,背靠江苏(GDP全国第2)、浙江(GDP全国第4)与四川(GDP全国第6)经济大省,且它们都是省会,可以调度、支配省里的资源。


因此,综合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苏州首先可以排除,重庆和天津入选概率非常小,只有杭州、南京和成都的综合实力,有希望接近广州。


再看科创能力。深圳是科创之都,北京的科创能力也不比深圳差。在北京、深圳之后,若还要找一个科创能力特强城市的话,那就非杭州莫属。


杭州是中国的电商中心,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将杭州这张名片递向了世界。


下面来看两组数据。


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单位:件


2016年中国大学加权论文值排名前十五

制图:子非鱼


第一组数据是2015年PCT国际专利数量排名(2016年数据只公布了各省,没有具体到市,因此仍采用2015年数据);第二组数据是各大学加权论文值(WFC)排名,所谓加权论文值是中国大学自然指数排名中创立的新的评价指标,是评价高质量科研和国际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既然在资金总量角度已经圈定了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重庆(苏州第一轮已经排除,不再参加讨论为最有希望晋级一线城市,那就不关注其他城市,只抓住这几个老讨论。


在PCT国际专利数量上,杭州领衔强二线城市,以426件位居榜首,其次是成都、南京,天津与重庆就专利数量而言,比宁波、厦门都要弱。加权论文值方面,南京大学位居榜首,其次是浙大,南开,川大也挤进了前十五,不过与前面三个相比,差距有点大,重庆没有大学入围前十五。


PCT国际专利数量与加权论文值,是衡量城市科创能力的重要指标,透过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重庆可以排除,科创能力不足,天津从科创角度看,概率非常小,如果再结合上面的资金总量分析,天津也可以排除。


因此,结合资金总量与科创能力两个角度分析,最有可能晋级一线只剩下杭州、南京、成都。


最后看人口竞争力。


制图:子非鱼;数据根据各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而得


上图是热点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是过去五年小学生在校人口增幅数据,之所以采取小学生数据是因为它并不是政绩考量的指标,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城市人口变动情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抛开北上广深现有的四个一线城市不谈,南京的人口竞争力仅次于郑州,杭州也有15.6%的高速,成都也还不错,天津虽然增速不错,但在上两轮就已经被排除。重庆小学生5年增幅仅有3.7%,在热点城市中扫尾,这更加确定了将它排除的正确性。


三个指标看完后会发现,根据金融、科创和人口竞争力综合分析,最有希望入选一线城市的是杭州、南京,如果还要入选一个的话,成都也可以勉强入列。


但是,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杭州、南京尽管金融、科创实力不弱,不断逼近广州,但与北上深的差距仍比较大,而且未来也几乎不可能超越。


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局


因此,杭州、南京未来若果真入选的话,那未来中国大陆六个一线城市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团,北上深、广杭南前者比后者层次略高一些,至少在资金规模上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