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0年,二月初五,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夜半时分,玄奘大师弟子问玄奘法师:“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
玄奘大师回答:“得生。”
这是大师给后人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玄奘大师一生,万里取经路,十九年译经,留下经文千余卷,千言万语,终归一句“得生”,得生弥勒净土,圆满了大师一生的心愿。
然而,这并非大师最究竟圆满的心愿,他最大的愿心是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这也是大师在临终前留下的遗愿: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会如何度众生呢?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早已付嘱: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将来弥勒佛出世,玄奘大师随佛下生人间,也是听闻弥勒佛弘扬阿弥陀佛念佛法门。
当来之时,大师成就佛道、广度众生的菩提心,念佛往生净土,便可成就。
或许,大师早已成就,只是这样示现,毕竟大唐之际,弥勒净土盛行。大师这样的示现,是方便接引修学弥勒净土之人,也是让世人得知,就算往生到弥勒净土,也不是最终归宿,要想成就佛道,还需随弥勒佛下生人间,随佛听法,才能成就。
当然,最究竟,最圆满,当生成就的,依然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无论是哪一尊佛来到娑婆世界,乃至去十方世界度化众生,都必须要弘扬的法门,也是诸佛出世的本怀。
为何说玄奘大师的一生,也是一种示现呢?
纵观大师一生,他所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经历艰辛,能走出传奇的人生,除了大师的愿力,还有佛菩萨的护念之力。
我们看《高僧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高僧出生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祥瑞。比如佛出世,摩耶夫人就梦见六牙白象;还有很多高僧出生,母亲会梦见莲花、出家人、佛等。
公元602年,玄奘大师出生时,他母亲听到村里凤凰台上,有凤凰鸣叫。有“凤凰鸣谷”的祥瑞,孩子肯定不一般,将来必成大器。
因此,全家人对大师的出生,都非常重视。
大师一周岁时,爷爷陈康已年过九十,仍拄着拐杖为幼孙主持了隆重的抓周活动。
桌子上摆的有官印、经书典籍及笔墨纸砚,还有家传佛具木鱼及钱币、账册等。
大家睁大眼睛,想看看孩子会抓取什么,以判断将来的人生。
也许,一切都是注定。
玄奘大师先抓了木鱼,又揽经书,笔墨纸砚也不放过,但对于官印、钱币、账册,一点不感兴趣。
一家人看了,面面相觑,陈康老人沉吟了一会儿,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何须父母多悬念。由他去吧!”
玄奘大师的佛缘,从抓阄那一刻,就显露出来了。
他的二哥陈礼从小信佛,经常在佛堂敲着木鱼,虔诚念经,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便将佛堂打扫干净。玄奘大师对佛法自然耳濡目染。
不久,他的二哥陈礼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法号长捷。长捷法师,“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
玄奘大师五岁时,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又离开人世。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变,年幼的玄奘,便跟随出家的兄长,常住洛阳净土寺,诵习佛经。
一个人的出家,往往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一个人很想出家,最终没有出家,原因便是因缘福报未到。
而玄奘大师的出家,是必经之路。
玄奘12岁时,隋朝王室决定在洛阳剃度27名僧人,当时洛阳报名的100多人,玄奘因为年龄小没有被录取。
被拒之门外的玄奘,并不离开,他求度心切,守候在门外等待。
前往度僧的考官郑善果,发现了门外的玄奘,走上前问他:“小孩子,你在门外做什么?”
玄奘坚定地回答:“想出家!”
郑善果很是惊奇,说:“你一个小孩子家,为什么要出家?”
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12岁的玄奘,有着远大的理想,他要:继承如来事业,光大佛教理论!
孩子远大的志向和才识感动了郑善果,赞叹道:
一般的通业易成,特殊的风骨难得,我想此子若得度,必能弘扬佛门的教化,成为伟大的人物。
于是,破格给玄奘剃度出家。
出家前的玄奘,已经把《法华经》《维摩诘经》背下来。出家后,更精进学法,不仅过目不忘,还能了解经意,甚至十几种经论解释,他也一一背下来。
然后,他师父就让他复讲,根本不用写草稿,不像我们要写很多小抄,他不会忘记,记在脑袋里头,这段出自哪一个章节,他通通引用出来,背出来。
他师父一看,就惊呆了,怎么这么聪明的神童,就说:“我走了这么多地方,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玄奘大师出家五六年时间,洛阳无人不知。
公元618年,隋灭唐起,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
玄奘大师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
玄奘南下七年,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读尽佛教典籍,访遍高僧大德,以图彻底读懂佛法。
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
然而,学得越深入,疑惑也越多,因为当时的佛教门派林立,歧义百出,说法不一。
尤其关于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
他看到的经典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内心深处的迷惘。
玄奘大师感慨:
他之所以没有看到解释,那是因为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比玄奘大师晚出生了12年,此时的善导大师还未出家。
如果,玄奘大师晚几年西行取经,一切都会不一样,也许他要取的经典就不是唯识的了。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每一位高僧要走的路,要度化的众生,都不一样。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
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暗示……
公元625年,玄奘回到长安。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的遇见,将改变玄奘的一生。
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波颇法师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626年,就在玄奘大师请求西行之时,突厥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大唐实行禁边政策,严禁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否决了,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
唯有玄奘大师,没有放弃。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
第二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在十几年的跋涉中,玄奘大师不知经历过生死难关,最后都能化险为夷,因为,漫漫取经路上,玄奘大师从来都不是孤行,还有观音菩萨慈悲的护念。
我们熟悉的《心经》,便是观音菩萨交给玄奘大师的。
玄奘法师曾在益洲(四川)境内,借宿在空惠寺。
这里有一位卧病在床的和尚,全身长疮,玄奘大师慈悲病者,就过去问寒问暖,照顾他。
忽然病和尚叹口气说:“你为了取得真经,舍身忘躯,世上少见。但是路途迢迢,风卷流沙,鬼魅出没,风险困难太多了。我这里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你如果接受持诵,可以保佑你平安回来。”
玄奘大师听完急忙下拜,虚心请教。
病和尚口授经文给他,他马上就背下来了,而这一部经典就是《心经》。
第二天早上起来,玄奘大师再去找生病的和尚,却不知他上哪去了。
后来,到了中天竺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却看见了他在空惠寺服侍的那位病老和尚,老和尚给他打招呼:“你终于来到了,有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有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
并告诉说:“我是观音菩萨。”
玄奘大师一路西行,几次生死的边缘,都是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得到观音菩萨的救度,才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
玄奘大师经过第五峰的时候,茫茫黄沙,一望无尽,玄奘仅走了百余里就迷路了。最不幸的是在下马取皮囊饮水时,不慎失手,将水全部倾覆在沙漠中。要知道,在沙漠中行走没有了水源,那是致命的。
他在懊丧之余,打算重返烽火台补充水后再上路,向东走了十来里路,忽然想起自己当初立誓,不到天竺,决不东归一步。
于是他勒马回头,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进。
沙漠气候无常,白天太阳晒得人透不过气来;到夜晚,气温骤降,寒气刺骨,只见在荒沙白草之间,到处闪烁着动物和人尸骨的磷火,令人十分恐惧。那马也乏了,不肯前行。
玄奘不得已,只好打开铺盖,在沙漠里胡乱睡了一夜……
在沙漠中摸索着坚持走了五天四夜。再也走不动了,就躺在沙漠中,暗暗祷告道:“玄奘一心寻求正法,但愿我佛顾念苍生,加以垂佑。”
由于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可以说,此时他的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了,人马曾昏死过去,他也抱定了为了求佛经献身的心愿,躺在沙漠里睡着了。
这时候他梦见了巨大的金甲神,拿着戟指责他说:“为什么不努力前进,却睡在这里!”
此时清凉的夜风吹来,吹到身上,浑身感到一丝凉快,心神顿觉一爽,模糊的双眼,视线复明,连那匹老马也都霍然站起。
人马勉强继续前行了十来里路,忽然发现这匹红马奔跑起来,他终于发现了离此地不远的一块绿洲和清泉,他得救了。
这梦中金人示现,便是观音菩萨的救度。
西行路上,大师一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寻声救苦,一直护航。
有一次,他途中食粮用尽,便闭目默诵经文七十七遍,念观音菩萨名号。默诵完之后,睁眼一看,水袋里的水满了,粮袋里的粮满了。
还有几次迷路了,也是默诵经文,结果就出现了樵夫和牧童,过来指引道路。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虎豹豺狼经常出没的地方,妖魔鬼怪横行霸道的地方,玄奘路过,却平安无事。
玄奘抵达恒河岸边时,当地婆罗门外道欲将一男子抛入恒河,祭拜河神。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发现一外来和尚。
心想:这下不用把自己人丢下去了,也许河神对本地人已经厌烦了,说不定外国和尚更合乎河神的口味。
于是,准备把玄奘大师投入恒河,祭拜河神。
玄奘大师淡定地说:“你们既然决意如此,我也只能认命。作为僧人,一日不可不读经,且允许我读完经文,想必你们的河神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
婆罗门答应了。
玄奘大师盘腿而坐,一心念诵《心经》,连续三遍之后,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仿佛要炸开一般。
婆罗门外道众人大惊失色,这才念了会儿经文,若是等下做起法来,咱们可挡得住?
这是得法高僧啊,哪儿还敢把他丢下恒河。
玄奘脱了难,最终平安抵达那烂陀寺。回到大唐之后,他将《心经》译为中文本,流传至今。
所以,只要发心,菩萨一定会加持的。
他能平安到达印度,当然有坚毅的意志,和不变的初心,最重要的也是佛菩萨的护佑。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学府,是研究佛法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常住僧众就有4000多,加上来挂单的、来参访,前后加起来1万多个出家人住,有皇帝,有王室贵族,在支援这里,学风很自由,什么都学,大小乘都学。最主要学的是唯识,这也就是玄奘大师想要来参访的一个重要原因。
玄奘大师还没有来到那烂陀寺,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的僧人都来迎接他。因为他声名很大,再加上跟戒贤法师有很重要的因缘。
戒贤法师是当时那烂陀寺的寺主,叫正法藏,整个那烂陀寺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就他一个人,所有经典他都通达,戒贤法师看到玄奘大师来了,很高兴,一见如故,听了玄奘大师一路的经历,百感交集。
因为他们有一段很深的因缘。
原来,戒贤法师本身有风湿病,每次病起来关节痛像火烧刀刺一样,三年前尤其剧烈,就想要自杀了事,很痛苦。
突然一天晚上,梦到有三个人来见他,其中有一个金色人,告诉他说:“你过去曾经当国王,伤害了很多生命,这一辈子那么难受,让你很痛苦,这是你的果报,你要接受,怎么可以就自杀,你现在再等等,有一个唐朝僧人玄奘,要来这里向你学法,已经在路上了,三年之内,一定会到,你慢慢等。将来你把法教给他,他又把法流传出去,你的罪就能灭了。”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亲自来告诉戒贤法师不要自杀,要等玄奘大师前来求法。他就只能等,果然三年到了,玄奘大师就来了。
这种师徒之间的关系,当然很密切,已经106岁的戒贤法师,本来不讲法了,又特别为了玄奘大师,再讲《瑜伽师地论》,这是唯识的重要典籍,为他再重新开讲。
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当中,玄奘大师就把《瑜伽师地论》学了三遍,还把梵学精通了,在那烂陀寺一下子就声名大起,待遇很高。
当时精通经律论的也就是十个人而已,一个是戒贤法师,玄奘大师也是其中一个。
唯识学是属于大乘有宗,跟当地的外道、小乘佛法有一点不太契合。玄奘大师又是外国人,对他诽谤的人就很多,挑战也越来越多了。
有一个国王叫戒日王,就特别为玄奘大师办了这场大会,来辩驳佛法,向印度的国王发出通告:我们这边有一个僧人要来讲解佛法,你们有意见的,有不同观点,可以来反驳。
当时候印度各国大德比丘有3000多个,外道几万个,都来参加辩经大会,好几千个人都很能讲,都觉得自己可以把玄奘大师辩倒。
玄奘大师坐到法座上,把他的论点、宗旨讲一下,贴在门外,让大众去挑毛病,就这样连续经过18天,一个提问的都没有,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最后戒日王宣告,玄奘大师辩论赢了。
从此,玄奘大师成为印度佛法首屈一指的大师。学大乘的人,就尊称玄奘大师为“大胜天”;修学小乘就是解脱天,把他尊称为圣人。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返回到长安。
善导大师是681年往生的,这时的善导大师,也在长安弘化,如果玄奘大师晚几年西行,也许就在长安遇到弘扬净土的善导大师,或许曾经的疑惑都能解开,或许就不需要西行。
然而,一切都是必经之路。大师弘法因缘,正是如此。
玄奘大师归长安,“道俗归迎,倾都罢市”。
大家怎么都知道他回来呢?
据说,玄奘大师去西域的时候,曾经在灵岩寺的门口,抚摸一棵松树,说:“我现在去取经了,你可以慢慢往西边长,哪一天我回来之后,你再往东边长。”
寺院的僧人听到,觉得这怎么可能?果然在他还没回来之前,那棵已经往西边长的树,竟然又往东边发芽,往东边长,等到玄奘大师要回来,全部都向东长了。
大家一看,就知道玄奘大师要回来了。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