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大本营
军武大本营,以敏锐视角剖析当代社会。我们拒绝以“震惊”“吓尿”等轻佻字眼忽悠众人,输出高价值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15岁女生在校坠亡,当地凌晨通报 ·  19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90.2亿!创历史新纪录!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梵净山紧急通知:暂时封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大本营

那些中国人打的神仙仗,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轻武专栏

军武大本营  · 公众号  ·  · 2020-11-09 14:42

正文

英雄的中国军队

大家好,我是头像机枪一样秃秃秃秃的排稿少女梦小二。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最近小二也更新了很多志愿军英雄战例,几乎每个战斗英雄都能做到“以一当百”,评论区除了惊讶,也有怀疑,怀疑当年那么悬殊的军力对比,志愿军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的。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历史时也曾生疑,因为小二无法想象当年志愿军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手里只有栓动步枪和炒面时,是如何鼓起勇气跨过那条江的。

无法想象只穿薄棉服趴在零下20度的雪里几小时,是如何再爬起来向前冲锋的。

更无法想象躲在坑道里,敌人的飞机大炮削掉头上的山头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跟战友们唱响“一条大河波浪宽”的……


那些我们的先辈们,他们生于苦难的旧中国,面对世界上最强大、最现代化的对手,却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们属于一支善于创造奇迹的军队。

在这个军队的历史上,打出了很多“连小说都不敢写”的战例。


以著名的“穿插”战术为例,军事圈一直有一句名言: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其中最经典的穿插作战,莫过于38军的三所里穿插战了。

二次战役打响后,在遭到志愿军迎头痛击后,美9军开始迅速向后撤退。


由于美军大量装备车辆,撤退速度远超志愿军进攻速度,能不能堵住美军撤退路线,关系着二次战役在西线能不能大量歼敌,能否实现作战目标。


这个穿插敌后堵住敌人逃跑路线的任务,落在了志愿军38军113师的身上。而113师接到穿插命令已经是下午,要求明早7点以前,必须赶到三所里!赶到三所里之后,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截住敌人!


从当时113师的位置到三所里,直线距离72.5公里,山路几乎要乘以2。而志愿军的时间仅有14个小时,实现从师长到炊事员一万多人一个整师的成建制穿插,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红箭头就是113师穿插方向

那时的113师,刚刚在德川打完一仗,疲惫不堪,不少人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但113师二话不说,马上开拔!


这真是一个难熬的夜晚,在朝鲜的崇山峻岭,每人一边咀嚼玉米饼子一边赶路,不但道路崎岖,路上还有一座海拔1250米的长安峰!(泰山高度也才1500多米)。很多战士爬着爬着,突然一头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有人一边爬一边吐血,还有人因为天黑,不慎坠落山崖。


这条奔袭路并不太平,在渡河时还遇到了数股敌军,很多战士在冰河里走着就把轻机枪架在肩膀上直接开打,上了岸连裤子都来不及穿就迅速发起进攻,这些敌军直到被俘才发现眼前的这支军队还没穿裤子。

击溃敌军后还要继续狂奔,所有人的脑袋里都空空如也,只有“三所里”三个字,麻木的双腿只能机械地向前迈动,此时支持他们前进的早已不是体力,而是纯粹的精神力量!


就这样奔袭一夜,距离三所里还有15公里的时候,天已经亮了。空中侦察的美军看到这支大摇大摆狂奔的部队压根没想到会是志愿军,还以为是被击溃的南朝鲜军。


在11月28日早7时,338团4连率先抵达三所里,直接一个冲锋干掉了正在出操的南朝鲜守备部队,占领三所里。


这简直是绕兵线直接推塔啊!

整个夜晚,志愿军一个整师实现了72.5公里的战斗穿插,这是啥概念呢?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40年后的海湾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中被大吹特吹的“左勾拳行动”,美军坐着坦克装甲车避开伊军的坚固防御工事,从西侧穿插到伊军后方,用4天的时间机动了274公里,平均每天穿插也只有68公里。

而志愿军用14小时穿插72.5公里的奇迹,完全是靠腿跑出来的!

▲1991年美军坐着坦克装甲车一昼夜穿插68公里

▲1950年志愿军步行14小时穿插72.5公里
很多战士就是这样跑着跑着倒地牺牲了

到了三所里,还仅仅是战斗开始。113师刚把简易工事修好不到5分钟,南逃的美军大部队就到了,113师正面要阻击南逃的美军,背后还要阻击增援的美骑一师,说不好听点就是腹背受敌,被美军两面夹击。南逃美军和增援美军最近的地方只有1英里,113师的两面防线窄的“步枪子弹都能射穿”!


但113师硬是顶住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明明就这么点人,但就是啃不下来!


打的最艰苦的要数我们小学课本中《最可爱的人》描写的335团松骨峰阻击战。从天空到地面,炮火不断。几十辆坦克成组掩护步兵冲锋,但是面对一个连的阻击,美国军队六个多小时没有取得一步进展!


打到后来,松骨峰上仅存的9名战士也面临了最后的决战,他们面对冲上来的敌军,带着刺刀、铲子、炸药扑向了敌人!就算浑身燃起大火,也要抱住敌人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真是在和魔鬼战斗!美军直接心理崩溃了,他们不敢再进攻,只能将重装备抛弃在公里上,步行翻山逃走。而此时主力部队及时赶来,被堵截的美二师主力、美二十五师、伪一师等敌大部被我聚歼。


后来,美国人称这个地方为“印第安的笞刑场”。

除了松骨峰的苦战,还有葛岘岭的巧战,这个奇迹是113师337团二排创造的。

▲郭忠田(当时穿的还是朝鲜军装)

二排长郭忠田真是个天才,他并没有把兵力部署在龙源里的制高点葛岘岭主峰,而是部署在北侧公路旁的一个山包上,公路在此处有个拐弯,车辆路过必须减速。


郭忠田在主峰设置了假阵地,真阵地设在了小山包上。然后放过逃跑的坦克,直接阻击后面的运兵车、弹药车,造成美军巨大伤亡。而美军前来支援的飞机100多架次反复轰炸了主峰假阵地半个多小时,以为不可能有守军了,又继续逃窜,结果又被打得一脸懵。


后来美国飞机总算找到了阻击的部队,又组织了第三次轰炸,结果郭忠田带着战士们躲在一个石洞里什么都没炸着,等美军飞机飞走又出来阻击美军。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天黑志愿军主力赶到,追歼了美军。这场战斗二排歼敌215人(被击毙在车内拉走的不计),缴获大炮6门及满载军用品的完好汽车58辆!

而自己的伤亡 ,为零!

外电评论: “步兵从未如此辉煌过。”


类似的这样敌我伤亡悬殊的“神仙仗”,志愿军还有很多。

比如被誉为“小上甘岭”的丁字山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为美军使用人海+火海战术的经典失败战例。

1952年,范弗里特对上甘岭发动进攻,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搞绞杀战,又被志愿军粉碎。又搞“坦克劈入战”,还是不成功。

▲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决心打一个翻身仗,在退休前找回点面子。

吸取了上甘岭战役上万“联合国军”打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两个山头失败的教训,范弗里特发动了丁字山战斗。和上甘岭的500米高度相比,丁字山只有205米,守军只有志愿军23军第201团一个排,易攻难守。

范弗里特可能觉得,上甘岭地形复杂我搞不定,那我打这个海拔200多米、几十人防守的小高地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然后就被志愿军piapia打脸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