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广义的讲,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养生、会议培训、民俗工艺品等也都是一种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富民产业”,老百姓、开发商、乡镇政府可以从中赚到钱,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贡献不大,与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国外也有,比如丹麦的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
这算是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了。但这种案例并不多,乐高公司的产品——玩具跟旅游休闲还算是相关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
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小镇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一般都不会喜欢小镇变得闹哄哄的,更不会喜欢每天来一群陌生人对着自己家房子拍照。
像Sinfin这种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发动机就要卖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产业还涉及到技术秘密和安全生产,小镇的管理方当然不会再去想如何从旅游上赚点钱,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数认为特色小镇要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人,实际上的混淆了两对概念。第一对是“大旅游”和产业的概念。这一点前面已经区分过了。
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业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