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20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这些年,我走过的弯路,以及转型策略与规划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3-14 12:32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理想主创团

320 篇原创文章

标签:真实故事


艾菲老师的读者们,你们好! 我是瑶瑶,一个有着六年企业战略/商业分析经验、两 年500强猎头顾问经验的职业规划辅导师。


最近,身边朋友们觉的我 越来越笃定了,整个人散发出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一改曾经那种被迫求生存、常常追问人生意义、感到生命空虚的状态。


年轻时的我常常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期待里,我曾被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左右,逐渐把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当成了自己的最爱,“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假当真,疑真似假,慢慢的,我便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和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离。


我曾是典型的文科偏科生,但因周围声音一边倒地认为只有学理科的孩子才是聪明的,不甘做“loser”的我在高中文理分班时果断选择了理科,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心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活把自己拗成了典型的理科生。成绩在三年内从理科班全校倒数,直线飙升至全校第一,并以浙江省前1%的高考成绩进入厦门大学,一度成为同学们眼中的传奇人物。


然而,人生中哪些事是幸运,哪些事是灾祸,在当时发生时往往无从知晓。古人言福祸相依,这段学业“逆袭”的传奇经历反而 让我一度迷失了自我。


为了搞明白哪些是自己真正热爱的,哪些是别人告诉我应该去做的,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兴趣,我开启了漫长的自我探索之旅。


必须承认,我是幸运的,在过去四五年里,我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和启蒙导师,参加过几个关于人生意义和人生使命的工作坊。


在导师们的帮助下,我掌握了不少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了对自我的初步概念,也逐渐找到了心中的热情。


但是,我依然感到不满足,始终觉得跟自己隔着一层纱,我观察的那个“对象我”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还有很多困惑让我深感迷惑。


在得知艾菲老师开了天赋课后,我便报了名。其实在报名前,我是犹豫过的,因为之前我已经上过很多自我探索的课,所以我想通过自学应该也可以吧,但上完课后,我发现这是我 这么多年以来上过的最有价值的一门课。


报名时,我就已经明确了自己事业的定位和使命热情,那就是聚焦人的价值。具体而言,就是基于我六年的企业战略/商业分析、两年猎头顾问经验,和多年来向内探索的实践,为职场白领、宝妈、创业者提供职业/企业定位、职场转型、职业选择和企业战略的咨询服务,让他们在想转型、开启新事业或新项目的时 候,解决他们迷茫、不会做选择、对自我和外部世界认识不足的痛点,助力他们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规划。


然而,市场上的职业规划师汗牛充栋,这迫使我常常思考,我,瑶瑶,一个跨界入局的人, 如何在这个领域获得辨识度呢?如何在众多职业规划辅导师中脱颖而出,找到一片独属自己的蓝海呢?


我迫切地想要找到答案,想要 打造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想要给自己这台“产品”做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扫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天赋优势课的系统学习。


上完课后,我不仅找到了自己差异化优势的发展方向与方法,我多年来的诸多疑惑也解开了,可以说,经过这一次的系统课,我彻彻底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了,人际关系也更融洽了。


这让我忍不住的跟朋友们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够深入全面的认识自己、并能真实的做自己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作个汇报,讲讲我过去这些年走过的弯路、在天赋课上的学习收获、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和教训 - 期望一个先行者走过的脚印,能给同样正在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读者们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01

那些年的彷徨

从文科生到“理科学霸”



1989年,生于浙江宁波的我曾是同学们眼中典型的文科生,小学初中课余最喜欢做的就是举着报纸朗诵,假想自己是个播音主持人。


那时的我,语文和英文成绩遥遥领先,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出来当范文,但数学却经常徘徊在及格边缘。


念高中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我摇身一变,成了理科班的一匹黑马,成绩一路蹿升至全校第一,到了高三时,我的数学更是一整年月考都是满分,以至于高三的数学老师都不相信我曾是个数学学渣。


为了学好数理化,那时候的我可是下足了功夫,不仅开启了学业生涯中最为努力的三年,还不断催眠自己热爱理科,立下过成为华罗庚这样的大数学家的志向。于是,大学时,我就顺理成章地选了理工科方向。


我大学本科专业是环境科学,之所以作这个选择,是因为觉的纯数学和纯物理缺乏一点新意和吸引力,当环境科学进入我视野时,眼前一亮,立刻就拍板敲定了这个专业。


入学后才发现,环境科学主要是学化学和生物,一直以来我最不擅长的就是这两个学科,也不擅长动手操作做实验。极为擅长的数学和物理在这个专业中比重很小,感兴趣的人文学科占比几乎忽略不计,所以学起来很是苦闷。


大四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转专业去英国深造读硕士,于是选了当时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


毕业回国后,我先供职于荷兰的500强人力资源公司从事猎头顾问的工作。


2016年,绿色金融的星星之火隐现,环境科学和金融专业科班出身的我业余考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后就投身到了绿色金融的学术研究,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任气候金融研究员。


可是,不安分的我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做抽象的学术研究,我渴望对产业界有更深的了解,渴望切实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于是我又进入了新能源行业从事战略分析。


就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当时的董事长是个狂热的科技迷,北航博士,虽已年近60岁,依然思维敏捷,对各种数字和技术细节过目不忘。


有一天,董事长把我叫到他那个50平米大的富丽堂皇的办公室,跟我说,虽然交代我的任务都完成的很出色,但我的状态依然是老板让我干什么才干什么,而他的状态则是,在梦里都能琢磨新的技术和商业化应用,半夜三点醒来后会生怕忘记赶紧起来记下来。


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知道董事长对我寄予厚望,曾一度想把我调去做董事长助理,他之所以这样跟我说,自然是期望调动我的内在驱动力。


于是,我故技重施,像高中时那样,让自己爱上硬科技。


然而, 当我试图在醒着的每一秒用技术塞满脑子的时候,内心的某个部分却感觉死掉了,仿佛活着的不再是我。


我不由扪心自问,如果科技无法让我投入百分百的热情,那么我真正热爱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事能让我像董事长一样自发投入去做,而不只是完成一件工作和任务呢?这个疑惑从那以后就开始如影随形的伴随着我。


有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会冒出来一个微弱的声音 - 我想成就他人。


可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想法? 为什么做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会让我感到痛苦和苦闷?


正是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我开启了向内探索,认识自己的旅程。


在艾菲老师天赋课上,我发现原来自己的“学习”天赋/特点排名第一,正是在这一点的作用下我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喜欢探究新知。


而做战略分析师,工作中有部分职责是帮老板看各种新赛道、新项目的行业前景,需要有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对很多人来说短时间内不断接触各种新行业新知识可能会很累很抗拒,但因着“学习”天赋/特点,这样的工作形态对我来说堪称完美。


我发现原来自己竟是一个“理念”天赋/特点很突出的人,这意味着我喜欢创新,不喜欢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所以,我很不喜欢做单调重复的机械化事务性工作。


同时,我的“伯乐”天赋/特点排名第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成就他人的念头总在我的头脑里挥之不去,而战略分析师的工作让我没办法发挥这个天赋特点,所以我感觉自己始终被压制着,没有驱动力,也没有光芒。


现在,我彻底明白了,做符合自己天赋/特点的事,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相反,如果 做的是跟自己天赋/特点冲突很大的事,就会感觉非常艰难、痛苦、苦闷,甚至生命力的流逝。



02

意外收获 - 更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天赋/特点后,我的人际关系也更和谐了,这是我上这门课的 意外收获


你可能觉得这有点扯,了解天赋/特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和发展还是显而易见的,但和人际关系好像不太搭界。


我一开始也这么想。开课之前艾菲老师提到, 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天赋/特点是很难有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 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营销的说辞罢了。


但是,在我上课过程中却深刻体会到了,此言不虚。


作为一个在探索自我之路上走了四五年的人,在我的长期实践、天赋课上的观察学习、总结之后, 我发现99%的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面临一大难关,那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长期跟自己相处,对自身特质感到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自己的天赋/特点有什么稀奇,甚至以为所有人都具备这些“基本素养”。


这会带来两方面的结果:


1、导致很多人无法认清自己的独特性,谈不上对自己特点的认可。


然而,没有认可,就不会根据自己的长板制定人生战略,总想模仿别人、补自己的短板 - 最后的结果是: 把人生都白白浪费了


2、这种认知对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觉的自己具备的特点是“基本素养”,所以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就会觉得对方很奇怪。


比如,以前跟一些朋友进行交流,我会觉得对方的思维没有深度,而且有时候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混淆。这会让我感到愤怒,因为我会认为这是朋友故意的。


但在天赋课的探索学习中,我发现“思维天赋”是自己的一项突出天赋/特点。我经常走路的时候脑子里在想问题,深度思考遇到的各种事情和好奇的问题,那么思考自然会相对深邃一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这样的偏 好。


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当我理解这点后, 我对人的包容度提高了不少 ,而且也不会强求所有人都该具备大家认为好的特质了。


譬如,在工作中当我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创意时,以前伙伴一反驳我,我就很不爽,烦恼对方怎么就看不到我能看到的愿景和可能性,要想做成一件全新的开创性的事情为什么就这么困难。


但现在的我,不仅不感到烦躁, 反而很感恩 。我知道对方的“理念”天赋/特点较为薄弱,但是她正在调用自己突出的“审慎”天赋/特点,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这让我们的碰撞能把事情想的更完善、更全面,所以,我不但不像以前那样烦躁不爽,反而会觉得感恩,因为我们彼此需要。



03

我的转型发展规划



通过天赋课学习,以及深度盘点后,我确立了一套差异化方案,就是 用企业战略思维的视角来看个体发展规划


之所以确立这个方案,是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因为我本身的突出天赋集中在“战略思维”这个维度。我的“学习”、“搜集”、“思维”、“理念”、“战略”等几大战略维度天赋都极为突出,排名靠前,运用战略思维对我来讲不会费力,相反,会很享受也更容易做好。


二是因为我有六年企业战略/商业分析经验。有较强的行业研究、竞争战略分析等理论和实践功底。


三是因为我具备极强的迁移思维能力 - 也就是,提炼某个领域的原则、概念并迁移至另一个领域,对我来说易如反掌。


除此之外,我决定重点 聚焦并放大两大标签来打造自己的辨识度 :深度思考、以及战略思维。


选战略思维的原因显而易见,可为什么是深度思考呢?


深度思考对应的是我突出的“思维”天赋。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之前不少朋友和同事领导也评价我爱思考。现在大家都知道做事要顺势而为,借外部之势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 顺自己的天性之势也很重要 (天性之势就是艾菲老师讲的“内部之势”,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不一样的天赋/特点),唯有如此才能乘风而起,逆风而行实为下策!


那么劣势要怎么办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