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是知识创新传承的主要场域,是高教体系的核心支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纲要》就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一流学科培优等作出一系列部署。代表委员们带着一线的生动见闻和成果,提出真知灼见。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发展需要、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三峡大学以此布局学科专业和教育科研方向,确保科技产出、人才培养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有感而发:“借助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化升级,大学可以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还面临一系列挑战,聚焦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建议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科技变革趋势,支持农业高等院校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设立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提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学院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立仍存在一定顾虑,简单的“破与立”可能会影响教学与科研的稳定性。她建议,进一步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具体办法,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个一级学科归属评估的限制,以激发学术骨干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探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