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教育
发布教育资讯,提供教育服务,提示注意事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教育

高校如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代表委员热议 | 聚焦科技支撑①

微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3-09 10: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之强,高校如何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报道——


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之强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明确“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代表委员们表示,教育战线要全力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强国征途贡献澎湃教育力量。


发挥高水平大学龙头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否发挥好龙头作用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认为,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加大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上下功夫。”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在政策、资金、资源集聚上予以创新。


新春伊始,凭借科技公司“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关于杭州科技创新涌动秘诀的讨论延续至今。


为什么是杭州?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看来,其秘诀在于“当地已经形成一套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完善体制机制”。


“机制化、长效化的支持,为高校这个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一大批企业更有信心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形成政校企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丁奎岭说。


他建议,一方面要发挥好国家体制机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要建立坚实闭环的体制机制保障,形成政府“愿投敢投”、高校“能干实干”的正循环,让科技创新的飞轮快速转动起来。


优化学科专业提升贡献能力


学科专业,是知识创新传承的主要场域,是高教体系的核心支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纲要》就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一流学科培优等作出一系列部署。代表委员们带着一线的生动见闻和成果,提出真知灼见。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发展需要、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三峡大学以此布局学科专业和教育科研方向,确保科技产出、人才培养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有感而发:“借助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化升级,大学可以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还面临一系列挑战,聚焦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建议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科技变革趋势,支持农业高等院校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设立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提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学院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立仍存在一定顾虑,简单的“破与立”可能会影响教学与科研的稳定性。她建议,进一步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具体办法,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个一级学科归属评估的限制,以激发学术骨干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探索的热情。


锚定人才培养夯实强国之本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围绕《纲要》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等具体任务,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注意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矛盾。他建议:“要拓宽战略导向的选鉴通道,打造急需人才培养新模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依托相关高校学科优势,适当扩大选鉴渠道和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介绍,复旦大学构建覆盖基础学科、学科交叉等多种类型的本硕博培养项目,并建立各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使其可以自主建构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多途径分流成长路径的设计,鼓励一部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进入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硕博士培养等专项体系。”郭坤宇建议。


常年奔走在装备制造业一线,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林注意到,基础研究型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现场工程师等三类人才“非常紧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从追赶、并跑向领跑转变。


“比如,目前人工智能人才数量非常紧缺,其中既懂人工智能又懂装备制造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李东林建议,要深化高校学科转型,加快职教本科建设,聚焦提高先进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打造“人工智能+X”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文字 | 高毅哲 欧媚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5年3月9日


两会@教育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等在主席台就座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视频 |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看海报,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


金句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这样强调


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为何聚焦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一场界别联组会,一篇育才大文章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


“今天大家一起来共商教育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


速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图来了!关于教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说——

视频带你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

一组动图!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

教育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应这些教育热点

两会内外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AI教育专列来了!100秒,沉浸式领略2025美好教育图景

两会看教育,一起倾听“她”声音


【反响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 | 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回访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牢记嘱托,积极投身强国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代表委员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教育系统实干创新

视频来了!回访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勇担当善作为


【时评


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是什么


建成教育强国需要怎么干

《人民日报》评论:更好发挥教育的支撑作用

新华社评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教育时评: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


代表委员热议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②组图!代表委员谈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③全国政协常委王梅祥院士:坚持为学生上好一门好的课



【聚焦基础教育】


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代表委员这样说


②组图!代表委员谈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③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眼中有光,脸上有笑



【聚焦高等教育】


①如何让“好苗子”成长为“参天树”?代表委员这样说


②组图!大学书记、校长谈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③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做智能时代的先知、先觉、先行者



【聚焦职业教育】


怎样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代表委员热议


②组图!代表委员畅谈如何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聚焦教育数字化】


①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热议


组图!代表委员围绕这条“新赛道”建言献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