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作者:牧龙闲人
10月7日,著名企业家、信誉楼创始人张洪瑞因病救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8岁。
他是百货界的传奇人物,当年带着十几个农民进城,在县城开了一家小卖场。
没有任何经商经验,却硬生生将这家小卖场,打造成了一个横跨津冀鲁三地、年销200多亿的巨无霸百货集团。
他的很多措施,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有些“傻”,但放到40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这些措施非常有效,并且毫不过时。
所以有人说,张洪瑞从未见过稻盛和夫
(享誉全球的“日本经营之圣”)
,但两者有着同样的“利他哲学”,精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说稻盛和夫的“利他”,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那么张洪瑞的“利他”,便源自于深刻在骨子里的憨厚和坦诚,有着“大拙成巧”的智慧。
1946年,张洪瑞出生在河北黄骅
(huá)
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从小就很聪明,初中毕业考试,5门功课有4门都考了满分,总分495分,是个妥妥的学霸。
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作为家中长子,只能被迫放弃学业,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种过地,在煤场当过临时工,还在食品厂杀过猪送过肉,干惯了脏活累活。
后来,张洪瑞回村务农,因表现出色,当上了生产队队长。
他从不蛮干,当发现队里有人“磨洋工”时,他想出了个法子——生产责任制。
比如秋收割麦子,他会把麦田分成块儿,每人负责一块儿,谁先割完谁歇着。
大伙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没人再偷奸耍滑,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当时那个大集体年代,这种做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他带领的生产队每次评比都拿第一,令其他队又羡慕又嫉妒。
80年代末,张洪瑞所在的县,计划着在县城筹建新兴市场,鼓励农民进城经商。
有人撺掇张洪瑞去开商店:“经商来钱快,比种地强多了!”
张洪瑞对经商一窍不通,便说:“无奸不商,我不会说谎骗人,怎么经商呢?”
“社会上是有‘无奸不商’的说法,但那说的是一些小商小贩,靠缺斤短两、掺假使坏赚钱。但大商不奸。越是大商人,越要守法经营,越要坚守经商之道。”
就这样,1984年底,张洪瑞放下锄头,带着15个农民,进城创办了一家百货商场,这就是“信誉楼”。
●
信誉楼百货
说是商场,其实面积总共也才280平米,还不及一个篮球场大。
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日后会成长为霸居一方的行业巨头,缔造200亿的商界神话。
成立信誉楼之前,张洪瑞从来没做过生意,也没有读过相关书籍。
他成功的秘诀,靠得就是商场名字里的两个字——
信誉!
他始终牢记着“大商不奸”,把“讲信誉、买卖不欺”作为经营的原则和准绳。
信誉楼成立不久,他便推出了“售货信誉卡”,所有售出的商品,顾客都能“无理由退换货”。
过于超前的做法,让公司里的其他成员难以理解,担心会赔钱。
但张洪瑞说:“人心都是相互影响的。假如有顾客买了块布觉得不合适,你不给她退,她损失的就是整块布料;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块布可以降价处理,比顾客的损失小得多。”
正值热销之际,张洪瑞从其他渠道得知,甩脂机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于是果断停止销售,并将已售出的产品全部召回。
这样做的后果是,总值13万元的商品,最后被拆成零件卖了废品。
信誉楼因此险些倒闭,张洪瑞却一点都不后悔,他说,自己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安理得,不能害人。
还有一次,张洪瑞看到一名员工在柜台贴出促销海报,上面写着“毛线跳楼价,挥泪大甩卖”。
在他看来,这种促销信息是在误导消费者,是在利用消费者容易轻信、贪便宜的心理进行欺骗,信誉楼决不能赚这种昧心钱。
其他商场利用假期搞促销、疯狂卖货,信誉楼每年春节却要关门歇业,让全体员工带薪休假7天。
就连中秋节、元宵节等销售黄金期,也要关门半天,给员工放假。
张洪瑞说:
“员工也有家人,也需要在阖家团圆的时候,陪陪父母和孩子。”
此外,张洪瑞还有严格的规定,严禁员工之间请客送礼、严禁上下级之间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即使打电话拜年也不行。
这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无疑是一股清流,大幅减轻了员工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他多次强调,我们与供应商是互利互惠关系,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供应商受到损害。
有一年冬天,某品牌羽绒服滞销,按合同约定,厂家要赔付信誉楼21万的补偿款。
但张洪瑞婉拒了,因为他知道,销量没有达到计划,是由于暖冬所致,属于“天灾”,不应让厂家承受全部损失。
不向供应商转嫁风险、不收受回扣、不接受吃请、更不拖欠货款,种种举措,让信誉楼与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都保持着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1984到1990年,信誉楼成立的前6年,都没能赚钱,账面上的利润为零。
不少人私底下嘲笑他,明明白忙活6年,一分钱没挣,怎么叫成功呢?甚至扬言,不出两年,信誉楼就会倒闭。
这6年,信誉楼虽然账面上没钱,但无论是员工还是消费者,抑或是合作伙伴,都已认可信誉楼是一个讲信誉的品牌。我们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口碑,这些都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信誉楼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销售额逐年猛增,并且朝着周边开疆扩土,开设了一系列的连锁店。
它就像一只有着源源不断动力的轮子,一旦开始转动,便越转越快,势不可挡。
截至2023年,信誉楼已拥有员工4万多名,在全国拥有43家连锁门店,跻身“中国商业零售百强企业”之列。
他经历过饥荒年代,有着老一辈甩不掉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几十年从未改变。
他没有购置自己的房产,平日就住在办公楼内的一个两居室里。
这里既是他的住处,也是他的办公室,无论接待领导还是洽谈业务,都在这里。
客厅里陈设简单:早已过时的长条布沙发,铁皮做的简易置物架,还有一口老辈人用的大水缸……
每当访客走后,他会分拣客人留下的一次性杯子,如果客人没用过,他就把水倒掉,留着自己用。
有人感慨他太节俭,他却说:
“我提倡享受生活,但反对资源浪费。”
作为信誉楼的创始人,张洪瑞很早之前就将自己的原始股份缩减到不足1%,其他的99%,分给了7000多名优秀员工。
他还不止一次地表示,他不会把钱留给子女,他的股权也不允许子女继承和转让。
他计划着在自己退休后,用股权成立一个困难员工救助基金。
虽然生活“抠门儿”,但捐起款来,张洪瑞却大方得很。
多年来,他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这些钱被用在抗震救灾、资助贫困学生、修整城市基建等方面。
当年,黄骅镇组织辖区企业捐资助教,捐款1万元者可以立碑。
张洪瑞不愿出名,从一摞钱里抽出一张,捐了9999元。
他还曾在一次住院期间,慷慨拿出十几万元,资助同病室一位素不相识的贫困病友。
2015年,张洪瑞无意间从路边宣传栏得知,自己竟在7年前荣登“中国好人榜”,这让他非常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