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轨飞行近50天,完成多项科学实验和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等任务。航天员面临出舱活动的危险,但舱外航天服为他们提供必要保护。文章介绍了舱外航天服的重要性、功能和升级情况。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乘坐神舟十九号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进行约6个月的飞行任务,至今已飞行近50天,预计将在2025年返回地球。期间完成了科学实验、常态化锻炼、空间站维护等任务。
舱外航天服的巡检测试对于航天员出舱活动至关重要,确保航天服功能正常是出舱活动的前提。航天员会检查航天服,若发现问题则会影响出舱活动。
舱外航天服是自主研制的第二代“飞天”航天服,具备生命保障系统,能在高低温交替、空间辐射、真空环境的考验下为航天员提供恒温恒压的环境。其适体性更好,理论上支持8小时舱外自主活动,并有额外时间和返回时间。
由于面临宇宙辐射、空间小颗粒等威胁,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有限。第二代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从之前的2年5次增加到了3年15次。出舱活动虽然危险,但修复空间站和安装防护装置等任务必不可少。
出舱活动面临诸多危险,尽管技术先进,但仍无法确保100%安全。然而,为了修复空间站和提高其应对空间威胁的能力,出舱活动是必要的。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
10
月
30
日乘坐神舟十九号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从发射升空至今,他们已经在轨飞行接近
50
天时间了。按照任务安排,这次飞行时间大约为
6
个月,所以他们的在轨时间也接近三分之一了,预计在
2025
年
4
月底或者
5
月初就会返回地球。
在过去这
40
多天时间内,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完成了很多工作,包括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进行常态化的锻炼,还对空间站进行了维护、照料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舱外航天服进行了巡检测试,为出舱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舱外航天服的巡检测试工作对于航天员出舱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在出舱活动之前,航天员们需要检查这些航天服,只有确保这些航天服没有问题,才能执行出舱活动,如果发现航天服受损或者存在其他的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到出舱活动。不过,我们的空间站内会有多套舱外航天服,如果某一套舱外航天服确实是受损没法去执行出舱活动了,那航天员可以穿另外的舱外航天服去完成任务。
舱外航天服有多厉害?
我们空间站上现在使用的是自主研制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放眼全球,能够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也说明了舱外航天服的研制难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舱外航天服,航天员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出舱活动。
因为在出舱活动的时候,航天员会通过飞船、空间站的舱门进入到外太空,外太空的环境极为恶劣,几乎是真空的状态,温差极大,而且宇宙辐射很强,人类是不可能直接暴露在外太空环境中的,更别说在外太空在完成各种复杂的舱外任务。
航天服有
2
种,其中一种是舱内航天服,也就是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升空以及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穿的航天服,在飞船内穿的。另一种则是航天员去执行出舱活动时穿的舱外航天服。不管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是非常先进的,研制难度都相当高,主要的作用都是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和舱内航天服相比,舱外航天服的复杂程度更高,毕竟舱内航天服是在飞船内穿的,飞船会保护航天员的安全,而舱外航天服直接面对的是外太空真空环境。
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小型的载人飞船,具备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统,即使在外太空面对高低温交替、空间辐射、真空环境、微流星和太空垃圾等一系列考验,舱外航天服也能给航天员提供一个恒温恒压的环境,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我们空间站正在适应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升级,例如比第一代舱外航天服的适体性更好,能够满足身高在
1.6
米
-1.8
米之间的人穿着,可以调节适应每位航天员的体型。
除此之外,舱外航天服的各个系统也进行了升级,理论上可以支持
8
小时舱外自主活动,而且,在
8
小时之外,还可以支持
1.5
小时额外时间和返回时间半小时。由于舱外航天服直接面对的是外太空环境,宇宙辐射很强,空间小颗粒、小碎片的威胁不能忽视,而且在出舱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所以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是有限的。第二代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从之前的
2
年
5
次增加到了
3
年
15
次。
出舱活动有多危险?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已经有大半个世纪了,人类第一次出舱活动是在
1965
年进行的,当时在首次执行出舱活动时,由于人类对外太空是一无所知的,所以首次出舱活动时宇航员面临着诸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