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览扶桑  ·  太宰治:“我可不是富士山的对手呀。” ·  14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韩国的耻辱”,女子双腿叉开,坐在2个美国大 ... ·  15 小时前  
国家人文历史  ·  晚清的“费洋古”们,在海外经历了什么?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万历皇帝的陵寝是怎样挖开的?里面埋葬着哪些秘密?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12 12: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北京德胜门城楼下,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从这里出发,前往八达岭长城,或者明十三陵景区。 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葬身之所,虽然有十三座,但绝大多数没有对外开放,能够参观的主要是两座,一座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还有一座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长陵是十三陵第一座陵寝,规模庞大,有着开山鼻祖的地位。 定陵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50年代后期,吴晗、郭沫若等人打开了定陵地宫,使尘封三百多年的皇堂重见天日。

德胜门城楼


墓道口在哪里?


说来也是缘分,吴晗等人最初想挖的不是定陵,而是明成祖的长陵。 可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令他们举步维艰,那就是墓道口的位置。 明朝皇帝肯定不愿意自己的陵寝被打开,可没有墓道口,又怎么发掘长陵? 于是,考古队员决定换一个试试,就把目光投向了隔壁的献陵,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寿宫,他在位十个月就驾崩了,和父皇比,陵寝规模明显小了一圈,寻找他的墓道口,应该容易些吧? 谁能想,还是一筹莫展。

无奈之下,又把发掘对象转移到了定陵。 在十三陵中,定陵和嘉靖皇帝的永陵都算“大块头”,祖孙两人,在位时间都超过四十年,对于陵寝的营建非常重视。 为了选择心满意足的万年吉地,明神宗特意往昌平跑了好几趟,有时以祭祖的名义,顺便挑选自己的葬身之所,有时直截了当,连祖先也不祭了,朕就是专门给自己挑坟地的! 这座陵寝修造了五年之久,耗资八百万两,相当于国库两年的收入。

陵寝使用的砖头,是山东临清专门烧造的,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官府强迫来往船只义务搬砖,使老百姓苦不堪言; 定陵的石头,是北京房山专门采集的,寒冬腊月,每隔一里地,就要打一口井,把水洒在地面上,结成冰,否则几吨几十吨的石材根本挪不动。 那些大木,是从云贵地区的深山老林里砍伐的,每年必须等到山洪暴发,将大木冲到长江里,再顺流而下,经运河北上,抵达工地,有俗语称: “进山一千,出山五百”,一千个木工进山伐木,活下来的只有五百人,野兽、毒蛇、疾病、高强度的体力消耗,使木工一批又一批地倒下。 为了获取这些建筑材料,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


万历皇帝的墓室肯定就在宝城背后的封土里,关键是,这么大的土堆,墓道口在哪? 说来也巧,当时宝城上,有几块城砖突然塌陷,露出一个圆形、直径半米的大洞,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突破口,很有可能,附近藏有通往玄宫的道路。 为什么这几块城砖会塌陷呢? 因为它是后来砌上去的,与原有的城砖衔接的不紧密,随着时光流逝,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城砖挺不住了,终于掉了下来。 原先的城砖什么时候砌上去的? 当然是建造陵寝的时候; 那后来的呢? 自然是皇帝下葬后,封堵通道时砌上的。 定陵落成时,万历皇帝才二十八岁,春秋鼎盛,不可能马上就要入土为安了吧。 等到三十年后,他的灵柩从紫禁城浩浩荡荡地抬过来,放置在棺床上,待一切就绪,封堵隧道口,就得在老砖头上添加新砖头。

总算见到了希望,考古专家立即组织民工,在缺口相对的封土处进行挖掘,其中又找到了两个关键线索,在一块小石条上,好像刻有什么字迹,认真识别,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冥冥之中,似乎是老天爷在告诉人们,前往地宫的道路。 另一个线索更加重磅,也是块石头,刻着: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明白白,把金刚墙具体的位置揭示出来。 许多民工都很纳闷,天底下会有这等好事? 皇陵呀! 把玄宫入口告诉你,方便后人挖掘? 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不是暗藏着什么阴谋? 也许,它是万历皇帝故意放在这儿,扰乱发掘者的思路?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信息都是真的,地宫的确就在石头所说的位置。 这就有点诡异了,如此巨大的风险,朝廷竟然不知? 两块石头到底是给谁指路? 答案是工部的官员。 万历皇帝修陵的时间太早了,从二十三岁修到二十八岁,完工了,就要把地宫的入口封住,等皇后、皇帝归天了,再打开。 问题是,没有人可以预测皇帝那一天会一命呜呼,若干年后,工部大大小小官员铁定都换人了,继任者找不到入口,那边良辰吉日又到了,急需下葬,朝廷怪罪下来,担待不起呀! 为了方便后人,当时的工部官员就小心翼翼地做了记号。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些文字不仅为工部指明了方向,也方便了三百年后的考古人员。 万历皇帝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长叹一声,再把当时工部的官员千刀万剐。

指路石

地宫有什么?



找到了金刚墙,一切都好说了,墙的背后,就是地宫。 万历皇帝的长眠之所,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前殿、中殿、后殿、左配殿、右配殿。 六十多年前,考古人员打开石门,发现地上有许多木板,上面还有车辆压过的痕迹。 这是为了保护地上的“金砖”,虽然叫“金砖”,实际上不是用金子做的,但质量比较好,制作成本也比较高,装载棺木的车那么重,肯定会把金砖压坏,所以保护保护。

现在去定陵地宫,感觉里面的东西并不多,出土文物基本上都放在博物馆,或者库房里了。 在玄宫中殿,摆放着三个宝座,分别属于三位墓主人。 中间那个最大的,当然就是万历皇帝的,上面雕刻龙的图案。 另外两个,一个是孝靖皇后的,一个是孝端皇后的。 每一个宝座前,都摆放着六件物品,一个香炉,两对烛台,两对琉璃瓶,还有一个大大的龙缸。

孝靖皇后宝座及龙缸

香炉、烛台是祭祀用的,龙缸里面装满了油,顶上还有燃烧过的灯芯,背后蕴藏着万历皇帝美好的愿望。 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长明灯”,当年下葬,把帝后棺椁安放完毕,有关人员点燃灯芯,希望上面的火焰永不熄灭。 然而,当玄宫石门封闭后,这里就成了密室,等氧气烧完,长明灯怎么可能不灭呢? 因此,等三百年后重见天日,龙缸里的油还剩了好多好多。 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龙缸上的落款是“大明嘉靖年间”,万历在位四十八年,竟然造不出一口龙缸,用的还是爷爷那个时代的,说明龙缸的烧造难度的确很大。

左右配殿各有一座棺床,上面还有一处金井。 金井是用来“接地气”的,使墓主人灵魂不散。 奇怪的是,棺床上并没有棺木,令考古人员感到诧异。 莫非,这是一座空墓? 万历皇帝葬在别的地方? 其实不然,因为还有一座墓室没有打开,那就是后殿。 在地宫的最深处,后殿棺床上,摆放着三口棺材,中间最大的一个是万历皇帝的,用金丝楠木做成,怎么就知道是万历的呢? 除了看大小,棺盖上的字迹也明确指出,这是“大行皇帝梓宫”,两侧的棺材装的是他的大小老婆,孝靖皇后和孝端皇后的。 棺椁周围,还有二十九个箱子、盒子,里面存放着瓷器、首饰等各种随葬品,多达上千件。 可以说定陵最有考古价值的,就属存放棺材的后殿了。

右配殿情景


同床异梦的两个女人



还是那句话,如果万历皇帝真的阴魂不散,看见后殿里的情形,鼻子都得气歪了。 躺在他身边的两个女人,没有一个是他真正喜欢的,相反,她们都是这位皇帝厌恶的对象。 孝端皇后姓王,是万历皇帝的正宫,张居正当首辅时,两人就在皇太后的安排下大婚了。 对于母亲介绍给她的皇后,万历皇帝并不喜欢,两人结婚好几年,只生了一个女儿,让皇太后非常着急。 生不出男孩,到底是皇帝的问题呢,还是皇后的问题呢?

终于,在万历九年左右,这个问题揭晓了答案。 皇太后突然发现,自己手下的宫女王氏,经常呕吐,肚子也越来越大,好像是怀孕了。 偌大的紫禁城里,能够让慈宁宫女子身怀六甲的男人,还真没几个。 老实交代,到底怎么回事! 盘问过后才知道,几个月前,自己的宝贝儿子见到王氏,突然欲火焚身,把小姑娘给临幸了,皇帝做完事,拍拍屁股就走,连个信物都没留,只剩王宫女一脸懵逼地傻在那里。 没想到,这却是苦难的开始。

后殿情景


手下宫女怀上了小孩,皇太后高兴坏了,之前总担心皇帝不行,现在放心了,是皇后有问题,老朱家不会绝后的。 儿子都要当父皇了,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呀。 没想到万历皇帝死不认账,朕绝对没干过! 那个小孩绝对不是我的! 皇太后很生气! 当初临幸人家的时候,怎么不说话了! 于是命令太监把《起居注》拿出来,上面记载了皇帝每天的言行。 这回抵赖不了了,只好承认。 既然怀了孩子,那就是为皇家立了大功,王氏不能再当奴才了,老人家就让皇帝封她为恭妃,算是有了名分。 万历十年八月,王恭妃顺利分娩,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对于这两位女人,万历皇帝是真的很冷淡。 一个是包办婚姻嫁过来的,完全看不对眼; 另一个是宫女出身,地位低下,配不上他这个九五之尊,而且双方没有感情基础,只有一时兴起。 万历真正喜欢的是郑贵妃,夫妻二人情投意合,视之为人生知己。 没过几年,郑贵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皇帝爱屋及乌,想立为太子,却遭到了外廷、后宫的双重反对。 大臣们认为,按照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皇后没有儿子,皇帝便没有嫡子,所以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皇太后也赞成这种说法,一来符合相关规定,二来她当年也是宫女出身,现在王恭妃也是宫女,还是自己的手下,同命相怜,怎么样也得帮一把。

墓主尸体下方的消灾延寿币


围绕国本,君臣双方陷入了冷战。 万历皇帝既恼火,又愧疚,堂堂大明天子,连太子人选都决定不了,皇帝当的很没意思; 再看看爱妃,多方哀求,楚楚可怜,为此愁眉不展,身为丈夫,却不能解决她的烦恼,算什么男人。 皇帝干脆就拖,你们让我立太子,我就不立,等哪天皇后病逝了,让郑贵妃顶上去,她当正宫了,儿子不就是嫡子了,再立朱常洵,合情合理。 大臣们知道这是皇帝的缓兵之计,不愿多等一天,频频上奏; 皇太后也不愿意等,质问皇帝不立长子的原因,万历没有考虑清楚,说漏了嘴,嫌弃朱常洛是宫女的儿子。

皇太后闻讯勃然大怒,你也是宫人的儿子呀! 皇帝瞧不起宫女,说宫女的小孩不配当皇帝。 可你的母亲当年也是宫女,你也是宫女的小孩,否定了朱常洛和王恭妃,同时也把自己给否定了。 万历皇帝吓得伏地不起。 万历二十九年,皇帝招架不住外廷、后宫的混合双打,宣布立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 这个决定,对于万历皇帝本人来说,真是心如刀绞。 多年努力,毁于一旦。

万历三十九年,朱常洛的母亲气绝身亡。 她是个苦命的女人,一辈子不受皇帝宠爱,平时也见不到儿子,整日以泪洗面,没有人身自由,把眼睛都给哭瞎了。 对于王氏不受宠的原因,外界议论纷纷,更有甚至怀疑,当年她被万历皇帝临幸时,年龄已经很大了,面对这位老女人,年轻气盛的万历实在是接受不了。 可是孝靖皇后的棺椁旁,出土了圹志,上面清晰记载王氏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万历六年二月初二日入宫,和皇帝邂逅时,她十六岁,万历十九岁,二八之年,窈窕美丽,考古发现彻底打破了流传已久的谣言。 而且该圹志抬头称呼王氏为温肃端静纯懿皇贵妃,不是皇后,说明万历三十九年初葬时,文官写下了这篇圹志,后来万历皇帝也死了,朝廷就把她的棺材挖出来,追封为皇后,改葬定陵,圹志也一并带进玄宫。

王氏圹志


万历四十八年,王皇后也撒手人寰了,如果她为皇家生下了儿子,或者她早死二十年,朝廷里的局势完全不一样。 万历皇帝当然希望她早点过世,或者把她废掉,好让郑贵妃上位,可王皇后身体特别好,平时又孝顺太后,与婆婆搞好关系。 对于太子问题,她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是个聪明、稳重的女人。 皇后又长久,又谨慎,万历就算想废掉她,也找不出什么理由。 几个月后,万历皇帝也驾崩了,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要求册立郑贵妃为皇后,等她死了,也要陪葬定陵。

挫骨扬灰的大明天子



群臣根本没有把皇帝遗嘱当回事,太荒谬了,你人都死了,还立什么皇后,莫名其妙; 多年的太子之争,使人们对郑贵妃很有看法,把皇帝迷成这个样子,八成是只狐狸精吧。 十年后,郑贵妃在孤独与失落中走向生命的尽头,崇祯皇帝没有把爷爷的玄宫重新打开,把郑贵妃送进去。 你只是一个贵妃,不是皇后; 还把崇祯的父亲、奶奶折腾的那么惨,怎么可能允许你入葬定陵呢? 万历皇帝只好与他不爱的两个女人长相厮守,帝王也有帝王的悲哀,做鬼都不痛快。

提及郭沫若,他在网上的评价并不高,五十年代发掘定陵,使部分珍贵文物灰飞烟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主动发掘帝王陵,也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违背,甚至还有人一口咬定考古就是合法盗墓。 抛开负面评价,定陵考古也为明代历史、万历皇帝个人的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通过观察万历皇帝的骨骼,发现他的双腿长度不一,说明生前患有足疾; 他的牙齿磨损程度十分轻微,还有好几个龋齿,说明天天锦衣玉食,用过的食物都是精加工的。

石五供


可惜,随着60年代那场大火,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都挫骨扬灰了。 后殿棺床上,那几巨硕大的红色棺椁,无一例外都是复制品,真品早已被抛弃,下落不明。 当年修建定陵时,工地曾挖出若干巨石,有些少壮派官员借机弹劾首辅,认为是不祥之兆,皇帝不信邪,没有采纳。 如今再看,简直一语成谶。

今年是2019年,四百年前,就是万历四十七年。 遥远的东北方,萨尔浒山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杨镐率领的四路明军,三路溃败,一路溃逃,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次年,万历皇帝奔赴黄泉,仅仅二十四年后,李自成的军队突破居庸关,来到了天寿山脚下的十三陵大肆破坏,定陵部分地面建筑,就是被大顺军烧毁的。 参观定陵,可以看到一些殿宇空空如也,只剩下地基,周围的讲解牌上写着: 毁于明末农民起义。 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杀殉国,人们便把矛头指向了万历,认为明朝灭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END


图片来自网络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