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 2016 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都是这样,一部电影上映的周期不再是通常的 30 天,而缩短到了 14 天。今年暑期档的很多影片就是到第三周就基本没有什么观众了。
好奇心日报 | 韩方航
文艺片《黑处有什么》在临近下档时又成了话题,因为它在爱奇艺上的播放量 898 万次并因此带来的付费观看收入超过了它的票房 730.5 万。
尽管《黑处有什么》获得了电影节肯定和姜文等电影大咖的盛赞,但和诸多文艺电影一样难逃高口碑低票房的困局,院线上映首日排片率仅有3.5%,在上映第9天——10月23日仅获得0.3%排片。而同日该片便以院线准同步的模式在爱奇艺开始线上独播,仅仅上线3天(至10月25日)便获得700余万点击量,截止到10月30日,点击播放量已达878万。在上线24小时内,豆瓣猛增近3000人观看影片并打分。
这当中固然有视频网站可能更适合文艺片放映的因素,但也要看到这部电影在影院停留的时间仅有两周。如果能够给它足够的口碑发酵时间,也许票房也不会那么惨淡。
事实上,上映时间缩短可能并不只是《黑处有什么》这样的文艺片的问题。整个 2016 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都是这样,一部电影上映的周期不再是通常的 30 天,而缩短到了 14 天。就像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今年暑期档很多影片到第三周就基本没有什么观众了。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个 14 天并不是指放满两个星期电影就必须下映。只不过,电影本身放映满两周以后,会再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大幅减少,影院也会随之缩减排片。
首周末票房占比越来越高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和影片的内容有关。截至目前,今年电影票房第三高的影片《魔兽》的首周末票房占总票房的比例高达 70%。而第二高的影片《疯狂动物城》的票房则只有 10% 左右。
前者的高票房主要依靠 IP 的粉丝效应带动,所以大量的票房潜力会在首周末释放。而后者的高票房则是由口碑的带动的,第一周还只是口碑的发酵期,到了第二、第三个周末,口碑所吸引到的影迷就会涌入电影院。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全是 IP。如果说去年还有《捉妖记》、《夏洛特烦恼》、《煎饼侠》这些原创的剧本上映的话,今年更多的就是《魔兽》、《盗墓笔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样的电影。
在首周末粉丝效应充分发挥,后续又没有足够的口碑发酵的话,在电影院能存活两周,差不多也就是一个正常的生命周期。
发行环节,也需要为电影越来越短的生命周期负责。在谈及为什么到第三周观众就消失了的时候,刘嘉把它归咎于发行同质化。
所谓的发行同质化,意思就是不管影片是什么题材、受众时候,都采取类似的发行策略。比如今年夏天的几部动画电影《精灵王座》、《摇滚藏獒》等都是直接面向 4000 家影院以上的发行。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本该是定位在家庭受众的动画电影忽略了精准营销的重要性。即便他们的影片质量还行,但却因此错过了他们的受众。而试图抢占所有电影院的举动,又挤压了同期上映的面向全体观众影片的空间。随着后续影片的到来,他们自然也就被挤出了电影院。
这多少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毕竟放映周期的缩短意味着这些电影本身也失去了后两周可能会带来的票房收入。
11 月多部好莱坞电影上映市场恐怕难消化
最后,档期的选择也导致了电影放映周期的缩减。就好比 11 月一共有《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等十多部好莱坞电影在国内上映,这本身就不是市场能够消化的体量。剧烈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了这些电影本身的生命周期。
事实上,在好莱坞,对于档期的争夺要更有序。通常情况下,任何一部大片会提前三年甚至四年就确定档期,这就是为了告诉竞争对手,这个时间我有大片要上,希望你能够避让。今年夏天,《自杀小队》于 8 月 5 日正式上映。接下来的三周时间,就没有能够在体量上和它匹敌的电影上映,最终《自杀小队》也蝉联了三周的票房冠军。
这样的秩序在中国还无法做到,国内定档随意,有时候甚至仅提前一两个月,而批片的定档又不完全由片方做主。这说明,至少在档期这一点上,中国电影市场还不够市场化。供求并不完全匹配,最糟糕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萎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