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没有理由不聚在一块。
by:周四夜读领读人梁正平
文:饮笑
图:晨洁
夜读已经举办了
81
期,遇见过上千名书友,众多书友中,有这样一小群人,他们叫做夜读领读人。
我们见过夜读领读人
媛媛
的温暖,才华,见识,以及她非凡的气质;
我们见过
王野
的细腻,有趣,有爱,还特别靠谱;
我们见过
柠檬君
的可爱,幽默,温暖,热心,极致的责任心;
我们见过文案先生
正平
的才华,正气,担当,大将之风。
周四夜读,让阅读回归最初的感动;
周四夜读,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拥有千万人口的深圳,感谢在周四夜读的每一次相遇。
每个周四,我们在猫树里等你,给你的故事,留个位置。
“日子”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可触,并且我一出生就一天一天地经历着。而“生活”的幸福和神秘,却像一本我已经知道它在哪儿却无法拿在手里打开来的书。
——阎连科
日子和生活是不同的,如何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自己的花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看看别人的生活,从而关照自我,找到幸福生活的法门。
我们5月夜读的大主题是
【生活】
,将和大家读的是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曦《只生欢喜不生愁》、特别活动:一人一个爱情故事、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每一期都是读书君喜欢的作家和作品,相信你也会喜欢。
上周,夜读第81期,由深圳读书会新媒体组优秀的伙伴
正平
领读。这也是正平在夜读的首秀,从活动前的准备,到现场领读,看见他的
用心与认真
。
活动开场,按照惯例,领读人正平为我们介绍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林语堂
是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北大、厦大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周四夜读,回归阅读本身的美好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还创办过《论语》《天风》《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发明过中文打字机,编纂过汉英大词典,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主要是
散文和小说
。首先,在散文领域,他认为理想的散文
“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见《小品文之遗绪》)
他还认为:
“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材料。”
领读人正平
其次是小说,林语堂的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
“艺术家”、“世界”、“读者”
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有
《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
等,他将孔孟老庄哲学、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英译到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
夜读现场,我们阅读的是林语堂的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被翻译为十多种文字。
这本散文集子主要谈论了
庄子
的淡泊,赞扬了
陶渊明
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休闲文学的代表作品。
夜读林语堂
慢读识堂奥,重读悟世界。
在夜读现场,正平选取了书中的四个片段,邀请现场书友大声地朗读: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能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人们往往耗费许多时间去读新闻纸,我以为这不能算是读书。因为一般的新闻纸读者,他们的目的不过是要从而得知一些毫无回味价值的事实经过罢了。
《生活的艺术》被誉为
“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每位读过这本书的书友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王野
说,《生活的艺术》这个书名,也可以反过来看,
艺术地生活
。如何艺术地生活,王野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式——画画。每次我们在朋友圈看到那只可爱的狗狗,都会非常治愈,这个爱好他坚持了两年。
王野分享
这次夜读,他还给另一位书友宁红姐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爱意满满。
收到礼物的书友宁红姐自然非常喜悦。宁红姐姐作为一家咖啡吧的主人,看过很多的风景,也体验过生活的所有,她说,
人其实不仅仅是活着,生活才是本源。
她引用
《曾国藩家书》
里的
“人生三境”
: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所以年轻的时候,失败,痛苦并不是坏事,成功往往就是“敌人”、“恶人”在成就你,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宁红姐&嘉雯
每个人都想诗意地栖居,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矛盾、困难时又无法真正淡然和释怀,特别是生活在深圳的我们。
第一次来到夜读的书友
龙隽
一开口就博得大家的好感。他说,
这个社会是你和他人的联系,人之所以痛苦,是太以自我为中心。
生活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生活的美。同样是看一本书,你可以正面地看,就像朗读环节,读到他喜欢的弘一法师的话,“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没有分别心,这样就会产生良性的关系,内心也会柔软。
龙隽分享
书友
嘉雯
认为,可以
通过阅读拓宽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走路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用经历去过好生活。
书友
童童
,是个热心的女孩子,夜读现场她说了这样一句让人喜欢的话,
阅读是自己跟自己的一场旅行。
书友郭裕鹏还在读研,他说平时遇到压力,喜欢用吃东西的方式解压;
书友花影是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女人,每一次美美地来到夜读,令人赏心悦目。分享中,她说,
其实生活并不需要总是那么积极向上,偶尔也可以丧,遇到一些事情,让自己彻底的痛哭一次也是可以的。无论如何,接受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书友郭裕鹏
我自己喜欢
定期买花
,
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空间
,
给努力的自己一个奖赏,买一件旗袍的方式,去对抗生活的恶意或者打击,让生活多一些明亮,多一些清爽,多一些美好。
“作品是林语堂的,而生活却是自己的”
,读书贵在思考。热爱思考的领读人正平最后分享自己的几句话,在这里也分享给你:
-
认真做人,多结交真诚的朋友,多向优秀的人学习。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
努力工作,提高物质生活的获取能力(赚钱),给自己、家人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物质基础对提高精神财富很有帮助。
-
多读书或培养爱好。艺术既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性思考,更可以通过读书或者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
每一期都是那么不一样,因为有你的参与,有你的声音。
周四夜读第81期合影留念
感谢本期领读人正平的用心准备,书友们从深圳的四面八方来到夜读,特别是书友娅琳,为了参与夜读,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活动结束,还错过了末班车,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觉得心有歉意。但,这也说明夜读的魅力和珍贵。
周四见~
周四夜读 | 五月预告
5月09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月16日:林曦《只生欢喜不生愁》
5月23日:特别活动.一人一个爱情故事
5月30日: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