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内容营销策划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vivo:高级媒体运营经理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日更几十条 · ... ·  1 周前  
复旦管院职业发展中心CDO  ·  实习招聘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创造力无需培养,你手中已持魔棒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7-27 19:26

正文

从前我对创造力的理解有三个误区:


当我想到创造力的时候,往往只想到艺术创作,比如音乐、美术;


我认为创造只属于极有天赋的人;


我认为好的创造全靠灵感,必须要才思如涌才能出好的作品。


因为这些想法,我从小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刻苦勤勉的好学生,但完全不会迸发出任何创造的火花。 


直到一件事颠覆了我的观点。


机缘巧合,我参加了一个学习如何拍纪录片的项目,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异常痛苦,几乎是绝处逢生。最后,纪录片在三个电影节的大屏幕上放了出来,得了两个奖,这让我非常惊讶!


我以前对自己的认知好像都不太对?这让我重新思考创造力究竟是怎么回事。


同时,Elizabeth Gilbert有一本书“Big Magic”,也改变了我对创造力的认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跨越恐惧的创意生活”(Creative Living Beyond Fear)。


她在书中写到:“灵感是宇宙埋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珠宝,而创意的生活就是寻找、发现这些珠宝的过程,创造力则是人和神秘的灵感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阐述的对创造力的想法,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回到我之前对创造力的认知误区,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创造力并不只存在于艺术创作,创造存在于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幸福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创造是需要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专属于天才的,而是人人皆有的;


创造需要灵感,但灵感并不是创造的充分条件。

 

一个平庸的人生和有魅力的人生之间的差别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去把藏在心里的这些珠宝挖掘出来。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本文作者秦华,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Coach_Lily),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任世界知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拍过获奖电影,为青少年写过专栏,领英专栏作家。





一、勇气

 

当勇气死去的时候,创造力也随之幻灭。


When courage dies, creativity dies with it. 

——Elizabeth Gilbert

 

Elizabeth从小是个非常敏感、容易担忧害怕的孩子。她会回避那些让她害怕的事情,不断找借口去证明自己的无能,直到15岁的时候,她忽然意识到:


恐惧是件很无聊的事情,因为恐惧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一个信息:停!停!停!但是恐惧的另一边是创造力,是灵感,是无穷的可能性。


这是非常多元的、充满想象力的、独一无二的。那为什么要选择把自己的存在建筑在这个无聊的恐惧之上呢?

 

当你进入到创造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恐惧将一直与你同在。


我特别喜欢Elizabeth在书中描述的创造力与恐惧的关系。她认为创造力和恐惧像是一对双胞胎,所以人们不用对恐惧宣战,而是要学会与恐惧共处。

 

每当开始创造的时候,她觉得这就像开始了一次公路旅行。她会邀请恐惧和她一起上路,她甚至准备了给恐惧的欢迎词。


她告诉恐惧:她接纳恐惧的重要作用,允许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她也将做她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努力、专注地工作;而创造力的责任则是激发灵感。


这辆车里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三者共处,但恐惧必须记住:在这个旅程中,只有创作者和创造力才能做决定,恐惧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投票权,也不能碰车里的任何设备,尤其是绝对不能碰方向盘。

作者秦华


儿子六岁的时候第一次长距离徒步,我们一起去爬了长城,并在山上露营。他走了四个小时山路后到达营地。当他坐到一块巨石上远瞰延绵群山的那一刻,长城于他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超越自己后所体验到的无与伦比的美。创造于我,便是这样一个过程。


二、着魔

 

我相信创造的过程是非常奇妙的,并充满了魔法。


I believe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both magical and magic. 


——Elizabeth Gilbert

 

Elizabeth认为我们的星球不仅仅居住着各种有物质形态的生命,同时也充满了没有物质形态、但是具有能量的生命体——“想法(ideas)”。

 

想法唯一的驱动就是“被展现”,而他们只有通过人类的努力才能进入现实的世界。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各种想法,也就是灵感,几乎每天都会来敲门。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置之不理的,不采取任何行动。


这时候,其实就是在对这些灵感说:


不,我没空来理你,我没有资格来理你,我没有精力来理你


于是灵感就走了,就去拜访别的人了。当别人把这个灵感实现的时候,你可能会略带懊恼地拍拍脑门说,“我早就想到过这个!”


Elizabeth回顾她的创作生涯,确实有过那些完全由灵感来推动创作的状态,就像站在机场的传送带上,不用怎么费劲,就有一股力量推着你往前,一气呵成。


这种感受妙不可言,只有恋爱的感觉能与其媲美!

 

但是在她几十年的写作中,这样的时刻是非常少的,也完全不可预测。大部分时候,她更像是一名非常自律的农夫,按时耕作,勤勤恳恳,直到完成工作。


灵感只是创造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

 

三、许可

 

你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去过创意的生活。


You do not need anybody’s permission to live a creative life.


—— Elizabeth Gilbert


Elizabeth说了一个朋友的故事。

 

这个朋友很喜欢刺青,常常随随便便地往身上加新的图案。Elizabeth就问她为什么这么随意地在自己的身体上留下永久的痕迹。


她的朋友回答说:“我们的身体都是暂时的,我们在世界上只是短短的几十年而已。我早就决定了,在我还有机会的时候,要把自己装点得好玩些。”

 


是啊,为什么不把自己装点得好玩些呢?


无论从外表、情感、或是精神上,我们都可以把自己弄得五颜六色、精彩纷呈。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不用总是那么一本正经。可以的时候,好好玩一把!

 

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创造并非原创,早有前人已经做过了,那自己再做还有什么意义?我记得学拍纪录片的第一天,老师就和我们说:


你们第一次拍电影的时候,肯定想要说一个前无古人、从未被说过的故事。


但我告诉你们,趁早别这么想!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讲过了,你们要做的事就是把你想说的故事说好。

 

你的故事、你的创意是不是第一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还没被你创造过。


我们每个人是独特的,我们的基因古往今来只此一个,所以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只要是表达了真实的自己,那就是独一无二的。

 

四、坚持

 

如果伟大不小心降临到你头上,请让它看到你正在努力工作。


If greatness should ever accidentally stumble upon you, let it catchyou hard at work.


——Elizabeth Gilbert

 

Elizabeth认为成功取决于三个因素:天赋、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自律的努力。


这三个因素中,前两个都是无法控制的,个人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律的努力。当然,你再努力也可能无法成功。

 

但问题是:你有什么别的选择呢?如果不坚持,你会得到什么呢?我们在这里说一个书中提到的故事。


美国作家Richard Ford一次在书店做一个演讲,观众席中有个中年男人站起来提问。


他说:坚持写作了几十年,但还是未能出版任何作品。你可以给我什么建议吗?但请不要告诉我坚持,因为这是所有人给我的建议,听到这个建议我感觉更糟了。


Richard说:我无法想象你在被拒绝这么多次之后的沮丧和失望。我会给你一个也许令你吃惊的建议 ,那就是你别写了。


观众们都惊呆了。


Richard Ford接着说:


我这样建议,因为看起来写作没有带给你任何愉悦,只带给了你痛苦。


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非常短暂,应该好好享受。因此,你应该放弃这个梦想,做点能给你生活带来愉悦的别的事情。


现场陷入了长时间地沉默。


Richard Ford最后说:


如果你停止写作几年后发现,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代替写作在你心中的地位,没有什么比写作更能让你兴奋、感动、激发想象力和灵感。


那么,先生,我恐怕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持。

 

五、信任


我的作品爱我,如同我爱它。


My work loves me as much as I love it. 


——Elizabeth Gilbert

 

我以前听到过一句话,说艺术家和疯子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很多艺术家认为不痛苦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作品的,于是他们就紧抱住痛苦不放,期待从痛苦的黑暗中获得灵感。这当中有些人长期陷入毒瘾、酒瘾、或其他心理挣扎。

 

但是Elizabeth不相信痛苦。她选择信任爱。她相信:她的灵感希望与她合作,她的作品是爱她的,是不愿意她受苦的,是会带给她愉悦的。


我们的创造也许不会给我们带来世俗的成功,但一定会给我们收获的。

 

还有一句常听到的话是:“我的作品是我的孩子。”Elizabeth认为恰恰相反:“作品不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才是作品的孩子。”


如果作品是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就会不顾一切地保护它,我们就不可能修改它、甚至抛弃它。


但事实上,是作品成就了我们,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创造都在令我们更成熟,都在某些方面重新塑造我们。

 

最后,最难、最需要力量的信任就是把你的作品公诸于世,无论这是否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Elizabeth认为,这意味着相信:


你是有价值的,无论结果如何;你会一直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你会一直分享你的作品;无论结果如何;你生来就是要创造的,无论结果如何。


你将永远不会失去对创造的信任,即使你不理解结果。

 

六、神圣

 

创造力是神圣的,它又不是神圣的;我们的作品非常重要,但同时又完全不重要;我们孤独地辛苦耕耘,但是有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恐惧之至,我们又很勇敢;


艺术是艰苦的劳作,但同时它又是我们无可比拟的特权;只有当我们尽情玩耍时,我们才终将抵达圣殿。


当你在灵魂深处相信这些看似矛盾的悖论时,你就可以创造任何东西。


现在请你安静下来,回去创造,好吗?


藏在你心中的那些宝藏会希望你对它们说:yes!

 

以上是“Big Magic”的结尾。


献给所有渴望创造,正在创造的伙伴们。





“领英洞察”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高品质线上专栏,已汇集来自科技、媒体、人力资源、金融、学术、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职场领袖人物和行业资深专家数百人。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