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风窗
中国政经第一刊。为了公共利益,与有责任感的你同行。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尼康Z50II拍摄体验:拍照和视频功能均衡的 ... ·  昨天  
EETOP  ·  台专家: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  2 天前  
好机友  ·  2124元,小米这手机真的杀疯了 ·  6 天前  
EETOP  ·  台积电预防性停机! ·  5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它们急了!DeepSeek 遭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风窗

读书的“陷阱”

南风窗  · 公众号  ·  · 2018-04-23 17:17

正文



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同时,也得千万警惕读书可能带来的几个“陷阱”;否则读着读着,你还沉浸在优越感中,一不留神却成了下一个“孔乙己”。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每到这一天,媒介上总有铺天盖地的文章,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并提倡我们要多多读书。这自然是对的,不过,当我们谈论读书时,谈论的不应仅仅是读书的益处,还应该注意读书的方法;否则,在某些情况下,“好读书”反倒可能成为一种遮蔽,甚至弊大于利。


世界读书日,不仅仅要多多宣传读书的好处,也不妨多提醒人们哪些是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以避免越读书越“糊涂”。




  警惕“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  


一味读书是不是就一定很好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古语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只读书,书中有着一切。在古代中国,这句话还是行得通的,毕竟当时信息闭塞、时代变化速度慢,书籍往往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读圣贤书”便意味着“闻窗外事”。


不过信息时代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把这两句话奉为圭臬,他们的确热衷于读书,但他们把书籍当成唯一的知识来源。很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论与信息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信息时代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万事万物瞬息万变,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元,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往往出现在书籍以外的渠道上。


书籍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刷刷公众号、看看新闻、田野调查、现场观摩、面对面交流、头脑风暴,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还以为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现代社会所需的所有技能,就会屏蔽了书籍之外更广阔世界。



何况,书籍与真实的人生往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这就需要我们将读书与经历结合起来,既读万卷书,也阅遍大千世界。


如果奉书本为圭臬,把书本当教条,表面上看读书“教会”了一个人思考,可实际上,书籍恰恰把个体经历的开阔性彻底封死了,读书人反倒成了“套子里的人”,就像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者李白诗中嘲讽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早在30多年前的1983年,日本著名的学者和评论家外山滋比古就提出了“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这一说法。在现代信息过剩、各类图书层出不穷的时代,书,已经并非读得越多越好,而是跟进食一样,需要“适可而止”,需要“八分饱”甚至“六分饱”,因为要给“大脑的知识瘦身”。


如果一味读书,拘泥于书本,头脑僵化,缺乏来自现实生活的实践和经验,那么多读书,很可能会只是造成大脑的知识肥胖,并梗塞了真智慧的血管。

 



  琐碎的知识让人卑琐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好像书读得越多,整个人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智慧、变得有气质了。可在《儒林外史》里,我们看到那么多满腹诗书的文人却一副酸腐相,在鲁迅的小说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四铭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人们却不会将他们与智者联系起来。


这其实涉及到知识与智慧的差别,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读书却不必然获得智慧。智慧是知识的下一个阶段,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继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


自媒体丛生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泛滥时代。从两千万个公众号到层出不穷的知识付费模式,我们好像从未离知识那么近过。不过这些知识却没有转化为智慧的明显倾向,根本就在于,这些知识往往是琐碎的、鸡零狗碎的信息。



文化学者鲍鹏山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


他激愤地指出,“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同样地,许多人读书,读的大多关乎成功学、心灵鸡汤、情色八卦、血腥暴力等内容,这样的读书既与智慧无关,还让人变得卑琐。




  实用主义读书论  


现代语文学家夏丏尊曾这么讨论国人的实用主义:“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许多人读书,并没有脱离实用主义的读书论。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赚更多钱,拥有更多的权,当更大的官。因为不少读书人总认为自己比没有读书的人身份更高一等,读书人理应比没有读书的人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大的权力、过更幸福的生活。


实用主义的读书观,是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的。一是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的延续,在那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皇帝是唯一的买家,读书是平民阶层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二则我们教育价值观的偏差,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那些会读书的“好学生”从来备受老师宠爱,被重视惯了,也往往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期待。



可时代已经变了,多元的买方市场出现了。固然读书仍旧是下层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但切记,这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在寒窗苦读,很多没读书的人也在为改变命运而艰辛打拼,读书与不读书,只是窄的路与更窄走的路之间的差别,而无关权力的大小、身份的高低、财富的多寡。


再说了,是谁定义了读书“有用”的标准在于获得多少权和钱?很多人据此声张“读书无用论”,其实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他们对读书“有用”的认定标准太过狭隘。


遗憾的是,很多读书人没能超越狭隘的实用主义读书论,仍将读书视为一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资,仿佛金字塔顶端离自己就是几摞书的距离。


如此“眼高”,一旦没有实现,要么就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怀疑人生,进而怀疑社会,成为一个愤青;要么就是自怨自艾,感到时运不济、生不逢时,愁容满面、抑郁寡欢。这样的读书,非但没有通过读书变得开阔,反而因为读书而愈发急功近利、精致利己。


总而言之,“好读书、读好书”大方向是对的,但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同时,也得千万警惕读书可能带来的几个“陷阱”;否则读着读着,你还沉浸在优越感中,一不留神却成了下一个“孔乙己”。




作者 | 余抗  

编辑 | 蒙洁华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每日一读”小程序新上线!一起来参与读书打卡活动,感受阅读的力量!


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与相似的灵魂一同分享;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公众号如需转载南风窗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