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以为自己历数经历,可以总结得更多,更全面,以期完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手册”。但我忽然想到两个问题,戛然而止,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1.我们可以穷尽这些“成大事”者的所有特质吗? 2.假设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就一定会成吗? 或者说在很多关键环节有致命短板的人就一定一事无成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面对这个茫茫宇宙,我们太过于渺小,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认知上,以至于我们的一切文明成就都不过是基于观察而做的规律的总结,而从未运用宇宙的最基本原理,主动创造什么。
比如,哪怕是关于人类自己,我们是怎么来到世界上的,我们也不过是只能观察一个婴儿从一个受精卵逐步发育成人,到分娩的全过程,而人为干预的成分实在太少了。 就像是一个软件程序,我们一般人只能通过使用,观察总结出来,你点击哪里,会得到怎么样的回馈,而没有办法知道其背后的源代码是怎么写的,更不可能懂得编译后的class文件。
人类的喜怒哀乐,一代代的更新交替,又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等生命程序员的杰作? 人类也是一种程序,我们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设定了很多人性参数,也会抛出异常。我们把那个看不见的神秘的“人类程序”的编程者,称之为“上帝”。
跑题了? 其实没有。
明白了我们的渺小,就会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尽管前边写了好多“成大事”者总结,但是,所有的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命运。在此因素面前,一切都是不值一提。
古人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这不是迷信。 读书改变命运,是一般人一眼可以看穿的现象;然而积德是帮我们越走越宽,逐步改变生活的,那就需要有推理能力和洞察力才可以明白了;至于风水已经不是我们人这个层面可以轻松看明白的东西了;至于运,甚至命,我们只能祈祷了,这是现在人类想理解都理解不了的。
创业这个事,永远不存在英雄造时势。
那么,在“天命”面前,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存敬畏之心,就不用一味地奢望十拿九稳的结果,投资也好,创业也罢,学会用一种“概率论”的思维,去代替那种极端的“人定胜天”的思维,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处理方式。
写到最后,我发现一个现象,这些看似松散的褒义词的词汇,其实是有某种关联和共性的。
一个人,他以身作则,坚持制度,保障各司其职,有序推进,可以组织好众人,我们可以简称为:“礼”;
他树立正确是非观,价值观,赏罚分明,公平开明,言出必行,足以服众,我们可以简称为:“义”;
他有胸怀,慈悲心肠,有成全周围众人之心,足以凝聚众人,我们可以简称为:“仁”;
他有智慧感知,发现众人的愿景和欲望,知道如何才能满足其所欲,我们可以简称为:“得(德)”;
他不断学习,独立思考,尊重本质,遵循这些本质的规律,并顺应它们,我们可以称之为:“道”。
尊重本质规律(道),明白众人之所欲(得/德),并有胸怀和慈悲之心满足他们(仁),用一种公正、诚信的价值观凝聚众人(义),用以身作则的表率和赏罚分明的制度来约束,督促众人(礼), 这就是成就任何伟大事业的必备逻辑。我们所总结的“成大事者”的任何品质,从来没有跳出过这个范畴。
《素书》的开篇第一句:“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以上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