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孩子们能在体育课上真正“出力流汗”,再度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每天一节体育课,不止于运动,更是一场成长赋能革命。”不少老师感触颇多,他们分享了学生的变化——
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就我任教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变化还是看得出来的:踢球的男生个子长高得特别快,原来有小肚腩的男生肚子平下去了一些,喜欢上打球的内向女生变得阳光开朗了,内向的男生通过打球结交了好朋友……
和家长聊天时,家长们也反映体育活动好处多多。
“孩子在校体育活动后精力充沛,作业写得很及时,浑身充满无限活力。”
“孩子每天回到家都开开心心的,精神上比较愉悦,身体肯定是好一些的。”
“孩子的精神挺好,每天有体育课很开心,我也很放心。”
“孩子参加过体育活动后,身体变得强壮结实了。室外活动有助于缓解他眼睛的疲劳和学习上的压力,帮助他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
……
运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运动起来、快乐起来,养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纺都路校区 徐美娣
每天一节体育课,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收获了更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
家长们对这一政策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 郑慧萍
在课程安排的大棋盘上,如何协调好体育课与其他科目,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到位,是我们亟待破解的棋局。制定严格的课程时间表,以刚性约束保障体育课时,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这种方式是否足够灵活?是否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科特点?比如,在学生经历了连续的高强度文化课学习后,安排体育课可能会让他们因为疲惫而无法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弹性安排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科特点灵活调整体育课的时间,或许是一种更人性化的选择。当学生在某一阶段对理科知识的吸收达到饱和状态时,一节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可以成为他们放松大脑、转换思维的“润滑剂”,让他们在最佳状态下拥抱运动。
此外,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体育元素巧妙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实现学习与运动的无缝对接,也是一种创新思路。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描写一场体育比赛的精彩瞬间,既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体育的感悟。
——平阳县鳌江镇第五小学 李志远
体育老师人手不足,是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的又一难题。舟山中学依托乐亚成青研团,为青年教师开辟了通往体育教学的快速通道。学校定期邀请专业体育教练开展培训,课程涵盖各类体育项目教学方法和安全要点,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掌握基础运动技能,充实体育教学和活动组织队伍,为“每天一节体育课”筑牢教学根基。
学校还鼓励全校老师参与体育教学创新,体育老师带头录制运动教学短视频,其他学科老师协助拍摄和后期制作。这些短视频在电子屏滚动播放,无论是课间还是课余,全校师生都能随时跟着学习,打破了体育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日常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舟山中学 陈丽雅
“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让孩子们喜欢?让他们真能在课上“出力流汗”?
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简直是“边缘化”的重灾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迫切的分数需求让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很无奈于现状,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让体育运动焕发新的生机?
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打破传统,让体育运动“活”起来。
传统的体育运动往往局限于跑步、做操,确实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如果将体育运动与时尚元素结合,引入街舞、瑜伽、飞盘等新兴项目,迎合高中生的审美趣味,或许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展现个性、释放活力。在体育课程设计上,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例如,以“城市定向越野”为情境,“极限挑战”为主题,将校园变成探险场,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体能、培养勇气和毅力。
——绍兴市越州中学 陈微
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我们学校尝试策划了“校园吉尼斯”活动,涵盖趣味、球类、田径及游泳等多个项目,如二轮自行车技能王、篮球技巧王、呼啦圈王等,这些项目既充满挑战又极富趣味,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各年级还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一年级趣味基础动作开发、二年级基础技能与团队启蒙等。
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班级层面进行PK,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成功引导学生主动投身运动。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 黄小容
自从“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落地后,操场上那叫一个热闹,多的时候可能有五六个班一起上体育课,可场地就那么大,怎么让每个孩子都撒欢儿跑呢?我琢磨着得把游戏和运动结合起来,让有限的空间“活”起来。
于是,上周我便带孩子们玩了个“篮球开飞船”游戏。把他们分成“火箭队”和“星云队”,中间同学往上抛球喊队友名字,队友跑上来在篮球落地前接住了就给队伍加颗星,接不住就得绕着同学们跑两圈当“能量补给员”。没想到,这帮小家伙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竖得像天线,手脚配合那叫一个默契,连平时总缩在角落的萌娃都跑得满脸通红。
游戏化教学就像打开运动魔法的钥匙,使跑道变成冒险岛,让篮球架化作星辰大海,更令孩子发现——原来流汗真的可以像闯关一样快乐!
——温岭市百丈小学 周培培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的体育老师,我常思考要如何提升孩子的运动动力,能让被迫运动的孩子主动加练。直到我们学校引进了AI智慧操场系统,我发现结合数据的成长可视化,能十分有效地提升孩子主动运动的热情。
记得在课上第一次用AI系统解析立定跳远动作时,孩子们十分新奇。过去反复讲解的“蹬摆配合”动作,化作屏幕上清晰的动作轨迹图。有位总是卡在及格线的同学看完自己腾空蜷缩的视频后,主动加练收腹动作,两周后成绩提升了15厘米!
AI智能跳绳的波形图还能暴露孩子的节奏断点,不少同学通过波形图发现自己节奏混乱而导致卡绳的时间节点,而后通过针对性的分段训练计划后,满分率均得到了提升……这种看得见的进步激起了孩子们探索自己运动特征的热情。
当数据开始说话,体育课就变成了最真实的成长现场,它让孩子们的成长可视化。体育运动也不再是模糊的“尽力就好”,而是可以触摸的自我超越。那些在电子屏前雀跃的身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个运动家,只要给他们一面能照见进步的镜子,他们定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雷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