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地理蹊  ·  近期特朗普(涉地)离谱言行三则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南方的醋没有北方的酸? ·  2 天前  
地理蹊  ·  地理赏析 | 在海之阳,山东海阳 ·  5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四川最壮观的高山观景平台,在雅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大航海时代 — 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暖流,东南信风,僧祇城邦,基尔瓦王朝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3-17 06:18

正文

  回到达伽马的航程上来。葡萄牙人在沿非洲东南海岸线继续北上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在上岸考察之前,还必须先克服复杂海洋环境所带来的困扰。在风帆时代,风是航海时所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海流(又称“洋流”)也是影响航速、航向的重要因素。西风、季风、信风等在固定区域、固定时段盛行的强风(统称“盛行风”),是促成海流的主要原因。这使得大多数情况下,海流与盛行风的方向趋于一致。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流被称之为“风海流”(又称“漂流”)。

  然而风并不是产生海水流动的唯一原因,海流也不一定总和风向相符。比如在河口或者两个相邻海盆之间,由于海水的温度、盐底不同,造成相邻或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引发海水流动。这种被称之为“密度流”的海流就不一定会和风向相符。最大最著名的密度流当属发源于加勒比海,经尤卡坦海峡和墨西哥湾,东北方向从佛罗里达海峡穿出进入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简称“湾流”);又比如因天体引力而引发的海洋“潮汐”也会引发海水水平流动,这种就被称之为“潮流”。
  达伽马在非洲东南海岸遇到的海洋属于另一种类型:补偿流。我们知道北纬5-25度的区间属于西北信风带,这条从西北方向刮向东南方向的内带,之前刚刚帮助哥伦布歪打正着的发现了美洲。而在南半球,信风的风向则正好相反。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海岸所在的南纬5-25度的区间,所盛行的则是东南信风。这股终年盛行的强风加上充足的日照,在赤道之南形成了一股由东向西的风向流——南赤道暖流。如果纯粹以风向来看,这股暖流应该只是西北向流动,遇到大陆阻挡后,再由赤道无风带折返向东(赤道逆流),至南洋群岛西侧,再向南对接南赤道暖流,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带。
  问题是南赤道暖流并没有完全这样做,而是有部分海流在靠近非洲之时,从马达加斯加岛两侧分流而过,其中位于莫桑比克海峡的被叫做“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则叫做“马达加斯加海流”。两股海流在马达加斯加岛之南再次会合(改称为“厄加勒斯暖流”),并沿南非海岸线抵达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之所以会有部分南赤道海流沿非洲海岸线南流,是因为非洲大陆之南已经不是东南信风,而是西风带的控制区(南纬40-60度区间)。
  在北半球,受西风带所带来的温润水气影响,纬度偏高的西欧大陆变成了这个星球上最适宜人类发展的区域之一;而在南半球的西风带,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在这个区间,整个西风盛行的区域基本为海洋所覆盖。受强大的西风影响,非洲-澳大利亚-南美大陆,与南极大陆之间的海水,形成了一个自西向东的环流——西风漂流。非洲东南部的海水被西风漂流区带走之后,为了填补这一区域的海水,部分南赤道暖流开始顺势南流,进入马达加斯加岛两侧,并最终抵达非洲之南。
  南下的赤道暖流以及东南信风对陆地气候的影响巨大。暖流所带来的温润水气,被东南信风带入了非洲东南部,使得东南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没有成为“副热带沙漠带”的成员,而呈现为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甚至为热带雨林气候)。然而对于在海上航行的达伽马来说,情况就多少有些复杂了。在绕过好望角进入非洲东南海岸之后,船队的行进方向正好与厄加勒斯-莫桑比克暖流相冲;而东南信风则又推动着船队继续北行。在这两股相生相克的自然力作用下,达伽马的船队不得不在莫桑比克海岸线曲折航行。好在强大的信风最终还是帮助葡萄牙人继续向北,并开始了莫桑比克海峡的探索工作。不过对于达伽马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相比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力,“人”的问题要更复杂的多。在莫桑比克及整个西印度洋遇到的最大对手,并不是土著黑人而是穆斯林商人。公元10世纪中后期,由波斯人/阿拉伯人所组成的商业集团,在北至索马里南部、南至莫桑比克中部海岸线建立了一系列据点(最开始波斯人主导,后为阿拉伯人所取代),这些贸易城市被统称为“僧祇城邦”。“僧祗”在波斯语中是黑人的意思,阿拉伯语中的“苏丹”、柏柏尔语中的“几内亚”,其实都是类似的意思。 12世纪中叶,原本各自为政的僧祇城邦经过内部博弈,诞生出了一个更高一级的一个政治体——基尔瓦王朝(统治中心为坦桑尼亚南部的基尔瓦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古希腊、罗马那些点状分布于海外的贸易城邦一样,在这种政治归属之下,各城邦仍事实保持着自治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香港人所希望的)
  莫桑比克平原是“僧祇城邦”贸易线的最南端板块。穆斯林商人沿海岸线布设的贸易据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莫桑比克南部的“伊尼扬巴内”城;中部索法拉河口处的“索法拉”城(今天索法拉省首府“贝拉”城南约30公里处);北部的“莫桑比克岛”。与掌握黄金、象牙等资源的黑人土著,特别是“莫诺莫塔帕王国”进行贸易,是这几个穆斯据点生存的基础。基于双方的意识形态冲突,葡萄牙人的到来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宗教战争的风险。然而对于逐利的商人来说,宗教和意识形态并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在十字军时代,热那亚、威尼斯等海上共和国,就从和穆斯林的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同样的,除非政治上有特别要求,大多数时候穆斯林商人也不会拒绝与异教徒交易。
  尽管的确肩负着传播天主教的任务,但意识形态的传播说到底还是在为经济利益服务。如果传教本身,有利于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自然是会尽力去做;反之,则没有必要突出了。葡萄牙人在恩里克王子时代,就竖立了以贸易为主线的务实海外扩张政策。基于这个原则,达伽马并没有尝试和穆斯林对抗,而是希望以友好访问的姿态完成这次旅行。对于这些基督徒的到来,诸僧祇城邦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葡萄牙人的到来,不过是为自己在非洲收获的资源,增加了一个出口方向;另一种则认为,葡萄牙人最终一定会直接和土著黑人交易,从而影响自己的贸易垄断权。伊尼扬巴内和莫桑比克岛的统治者属于相对乐观一派,达伽马的船队也在这两个港口得到了补给。
  达伽马一行在莫桑比克海岸航行的另一个收获是“莫桑比克”这个名字。莫桑比克岛是一个面积不大,但却被天然海湾两面庇护的岛屿。在因海岸线平滑而缺乏天然港口的非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贸易据点。葡萄牙人到来之前,“莫桑比克”只是岛上统治者的尊称(意为“伟大的受贡者”)。不过葡萄牙人把它拿来做为岛屿(包括上面的城)、海峡,乃至这一带沿海地区的标签罢了。当然名字只是一个标签,叫什么都无所谓。对于葡萄牙人来说,继续向北寻找通往印度之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