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aturePortfolio
Nature Research官方账号,介绍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最新动态,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针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最新产品及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师范学院,拟更名大学! ·  昨天  
募格学术  ·  有高校宣布禁用DeepSeek! ·  昨天  
募格学术  ·  接入!多所高校上线满血版DeepSeek!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NaturePortfolio

国内发现一种侏罗纪晚期短尾鸟类、2024年气温对《巴黎协定》目标的影响 | 一周论文新鲜读

NaturePortfolio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17 12:40

正文


关注+星标 🌟 ,好搭档不错过


2.17

本周值得读

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

1. 评估2024年气温对《巴黎协定》目标的影响

2. 探测到地球内核的变化

3. 高能中微子大放异彩

4. 一种早期短尾鸟类

气候变化 | 评估2024年气温对《巴黎协定》目标的影响

  • A year above 1.5 °C signals that Earth is most probably within the 20-year period that will reach the Paris Agreement limit

  • Twelve months at 1.5 °C signals earlier than expected breach of Paris Agreement threshold

Nature Climate Change

《自然-气候变化》发表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巴黎协定》将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气温高1.5°C的目标的潜在可能性。两篇论文显示,2024年升温超过1.5 °C或提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均全球气温上升1.5°C的数十年时期,需要采取严格的气候缓解措施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目标,要求将人因全球变暖控制在比工业化前基线水平高1.5°C的范围内。《巴黎协定》的气温目标被理解为是指20-30年期的平均气温,以便消除短期自然变化(如厄尔尼诺)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当前的模拟显示,这个20年期的升温阈值将在2020年代末或2030年代初被突破。近来,有消息称2024年是气温相对工业化前水平突破1.5°C的首个年份,但这会如何影响我们达成《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仍不明确。


为了探索单一温暖年份和更长期变暖趋势之间的关系,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 (UFZ) 的Emanuele Bevacqua和同事将气候观测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6” (CMIP6) 的模拟相结合,重点关注能代表1981至2014年升温趋势的模型。回顾历史上的升温趋势,作者认为气温突破比工业化前气温高0.6°C-1°C范围内的不同升温阈值的首个单一年份,也落入了全年年均气温超过这些不同阈值的首个20年期。这个规律表明,随着2024年升温突破达到1.5°C,地球可能已经进入了20年的升温期。当作者模拟各种气候情景时,取决于具体的气候情景,2024年从可能 (概率大于或等于66%) 到几乎肯定 (概率大于或等于99%) 落入了突破达到1.5°C目标的首个20年期。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SSP) 2-4.5情景下——该情景最能体现当前气候政策,所有模型都显示,突破1.5°C的首个年份落入了20年升温期。作者提醒道,不应将1.5°C升温的20年期起始时间误认为是达到升温水平本身的时间,因为后者很可能发生在20年期的中点。

DOI: 10.1038/s41558-025-02246-9

本论文开放获取

> 扫描二维码获取论文原文 <


第二篇论文使用了来自CMIP6的模拟数据,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的Alex Cannon指出2024年6月是连续第12个月升温突破1.5 °C,并分析了这会如何影响《巴黎协定》目标。根据现有模型,Cannon指出,预测升温连续12个月突破1.5°C更容易出现在长期 (即20年平均值) 升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经计算,在SSP2-4.5情景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76%,在SSP1-2.6情景下,这种可能性为56%。Cannon指出,基于这一模拟,如果升温连续18个月达到1.5°C或以上,那么在SSP2-4.5下,巴黎协定几乎肯定会被突破。

DOI: 10.1038/s41558-025-02247-8

本论文开放获取

> 扫描二维码获取论文原文 <


两篇论文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学和时间段,这也解释了各自结果中的一些差异。不过,两篇论文的作者都指出,快速和强硬的缓解措施仍能降低接下来数年至十年内突破 《巴黎协定》气温目标的可能性。


强烈的升温趋势将第一个1.5°C年置于20年1.5°C期间。 来源:Bevacqua, et al.

地球科学 | 探测到地球内核的变化

Annual-scale variability in both the rotation rate and near surface of Earth’s inner core

Nature Geoscience

《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内核的形状在过去20年里可能发生过变化。作者指出,这些变化似乎发生在地球内核表面的附近,或增进我们对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解。


地球的固态内核被认为在维持地球磁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内核成长是液态外核内部对流的主要驱动力。之前的研究提出,内核随时间流逝发生过转动或是形状变化,但两者不是同步发生。近期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分析穿过内核后被记录到的重复地震的地震波,内核在2010年前后从比地球其他部分转得更快变为转得更慢。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ohn Vidale和同事分析了2010年前后168组重复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其中一些发生在内核回到相同位置后,也即每组地震波的任何差异不可能来自转动速度导致的差异。作者发现,虽然每组地震产生的穿过内核的地震波的性质是一致的,但仅擦过内核的地震波的性质却有不同,作者认为对此的最好解释是内核形状会随时间发生改变。


作者认为,最有可能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是下地幔底部密度异常的牵引力,或是外核对流产生的拖曳力,但作者也指出,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才能提供一个更确定的解释。


实验几何。来源:Vidale, et al.

DOI: 10.1038/s41561-025-01642-2

> 扫描二维码获取论文原文 <


粒子物理学 | 最高能中微子大放异彩

Observation of an ultra-high-energy cosmic neutrino with KM3NeT

Nature

《自然》本周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证据,检测到迄今发现的最高能宇宙中微子。其能量估计比此前检测到的任何中微子高约30倍。这一结果由欧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 (KM3NeT) 合作项目报告,认为这些粒子来自银河系之外,但其准确来源尚不明确。


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极少与物质中的亚原子成分 (如质子和中子) 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宇宙中微子很难检测,需要使用数千台高灵敏度“相机”,将它们嵌入如冰和水这样的大型透明物质。当高能中微子在探测器附近发生相互作用,它们会产生带电粒子,发出光辐射。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 (KM3NeT) 由两个搜寻此类信号的探测器ARCA 和ORCA组成,分别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法国普罗旺斯附近的地中海底3450米和2450米深处。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卡塔尼亚分部 (INFN-CT) 的KM3NeT合作项目在望远镜建设期间分析了其数据。2023年2月13日,ARCA探测器发现了一个高能缪子的信号。研究者估计,这一粒子能量在约120拍电子伏 (PeV;1 PeV是十千万亿电子伏特) 。作者提出,产生这个缪子的中微子能量甚至更高,约220 PeV。考虑到探测器的深度和缪子几乎水平的方向,研究者总结说这个中微子极可能来自宇宙。


作者确定了12个可能的耀变体 (活跃星系的明亮核心) ,它们与中微子的预估行进方向一致。但还不能明确其中任何一个是这一中微子的的天体物理来源。作者还提出了一种可能,即这种中微子可能会是所谓“宇生”中微子,来自宇宙射线和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的相互作用。


示意图 来源: The KM3NeT Collaboration

DOI: 10.1038/s41586-024-08543-1

> 扫描二维码获取论文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