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当下的年轻人“2024年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是什么”,可能许多人会回答——抽象。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内容社区、游戏直播间,我们都偶尔能听到那么一句“抽象”,亦或是“太抽象了”。
12月2日,小红书发布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据悉,平台内今年与“抽象”相关的笔记内容超过1000万条,“搞抽象”的评论数量达1.6亿条。
抽象表情包、抽象热梗、抽象语录……通过创造看似无厘头、实则充满创意的内容,年轻人在小红书社区里用“抽象”的方式调剂日常,增加生活中的乐趣。
玩梗娱乐之余,“抽象”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越来越多人用轻松、反转的方式,一笑而过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
什么是“抽象”?
“抽象”一词,最开始是一位游戏主播的口头禅。随着粉丝数量不断变大,网络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以“搞抽象”为乐趣的群体。他们喜欢调侃某些主播或明星,创造了一批诸如“佛辣”“爪巴”之类的词语,并且习惯以emoji表情去代替某些特定的字眼。这些“抽象话”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其中表达的幽默与无厘头,也感染了更多的普通网友。
到了2024年,“抽象”早在社交平台中广泛流传,受众群体也绝不仅仅是当初那批游戏粉丝。从小众到破圈,从圈层性语言到如今“万物皆可抽象”,“抽象”的内涵和形态都在慢慢发生着转变,不仅更和谐地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更广泛地进行大众文化联动互通。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抽象”在小红书内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共通性的词语。
在这里,“抽象”是一种交流与表达。人们喜欢用“干坏事的小猫”表达内心感受;人们也喜欢在评论区集体留下“太好了是xx我们有救了”,在发疯文学和废话文学中找到“知己”。新梗层出不穷,以至于不少怕被“时代抛下”的网友会偷偷半夜躺在床上“背诵”热梗,第二天还能和朋友们显摆自己的时尚。
小红书内玩抽象的表情包和评论区
“抽象”也是无厘头的玩笑,村里最常见的红色塑料凳子叠在一起看起来像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逛博物馆也能给几百年前的文物P成表情包。这些视角清奇的抽象念头总会刺激着观看者,径直戳向他们的笑点,特别是在不经意时,当人们突然回想起摸鱼时刷到的抽象图片,那种快乐显得更加纯粹了。
在贴文之外,评论区也是玩抽象的主战场,一旦有人开始已读乱回,场面就更加难以收拾了。比如,有博主问大家有没有在存钱,一位看起来年少有为的网友评论“年纪轻轻从兜里掏出了67W”,但一看图片,确实是67W,但却是手机充电器的充电功率。相比于这种一目了然的“抽象”,有一种已读乱回更加令人忍俊不禁,往往需要认真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一本正经的长篇大论原来全篇都是“废话”,这时,只有哈哈大笑才能缓解一下尴尬。
“抽象风”不局限于“人传人”,也扩散到了更多领域。今年,各地文旅局也开始加入其中,纷纷在小红书上使出浑身解数整活,甘肃的麻辣烫,天津的煎饼果子都被做成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jellycat,在麻辣烫锅里涮上一大把毛绒串串,在煎饼摊上摊一张毛绒煎饼,这场面,想想就觉得抽象。
左为甘肃麻辣烫玩偶,右为天津煎饼果子玩偶
解构生活的态度
“抽象精神”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之间迅速流行,除了玩梗与幽默外,或许是因为它给大家提供了面对生活时的另一种方式,当年轻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或不如意时,以“抽象精神”化解,一笑了之。
在景德镇骑车摔倒,不要紧。在抽象博主看来,这青、紫、红的伤痕交织在一起,颜色美妙,像是景德镇的“陶瓷粉釉”。
学校水管炸了,不要慌。水管中喷涌出的水幕在路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炸裂的水幕成了最有氛围感的背景。于是,一个穿着拖鞋的身影站在水幕前,仰起头,张开双臂, “肖申克的救赎”在这一刻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