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冬天的氛围感,是这条围巾给的! ·  2 天前  
政事堂2019  ·  特朗普的三笔Big Deal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念念不忘》:家书传承的文化回响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3 22:46

正文


以“家书”为贯穿节目始终的载体,《念念不忘》除了注重主持人和嘉宾的“文化颜值”外,家族成员的“时空对话”是节目最具新意之处。

2017年上半年,文化类节目回归,《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爆款”节目都在“书信”这一文化符号上做起了文章。因此有文章预测说,2017年的综艺界会成为书信朗读年。


5月24日,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在北京卫视晚间档开播,又一档读信节目汇入了“荧屏清流”。虽然都以“书信”为切入点,但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念念不忘》在读什么、怎么读、谁来读等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



只读“家书”。《见字如面》所读的书信穿梭时光、跨越古今,通信双方包括了情侣、师生、友人等。《朗读者》除了读书信,还读了诗歌、电影台词,甚至《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而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家教、家训”为创作宗旨的《念念不忘》,在主题选择上更加集中,以“家书”为贯穿节目始终的载体。第一期节目从435封曾国藩家书中,精选出曾国藩写给大儿子曾纪泽、小儿子曾纪鸿以及四个弟弟的三封书信,串联起整期节目的脉络。



厚读人物与历史。不论是明星元素的加入,还是舞台场景仪式感的营造,当下的“书信”节目都倾向于从“我”视角对书信进行情感化表达,本质上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演绎。《念念不忘》则站在“他”视角,以“读信”引出历史资料的回顾和现实意义的阐发,偏重说理型的解读。这档由北京卫视《档案》制作班底倾力打造的节目,通过“书信朗读+历史资料+双人对谈”的基本模式,以信读人、以信读史,节目多了些纪录片味道。在45分钟的时长中,大量运用情景再现、影视资料等手法,如首期节目加入了曾国藩借钱上任、给女眷立下“四事”《功课表》等内容,增加了信息量和故事性,节目的厚重感得以体现。



品读文化,传承回响。在读信节目中,现场朗读+采访评论的模式,或突出演员的表演功力,或展现主持人的访谈能力。《念念不忘》除了注重主持人和嘉宾的“文化颜值”外,家族成员的“时空对话”是节目最具新意之处。久未在电视屏幕露面的郎永淳,一个人担纲了三封书信的朗读。于丹在节目中几处信手拈来的拆文解字,比如把“安”字的上下结构解释为“家中有女才是安”,从象形意义把“父”字和古代仪仗所代表的权威相联系,又巧借围棋布局溯源“局限”一词,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含量。尾声,曾国藩的六世嫡孙曾樾对本族家书进行现场回信,以传承之心回应先辈谆谆教诲,使本期节目最终落脚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文化内核。


在时下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潮流下,《念念不忘》并没有选择娱乐化的表达方式,而更像是一次内向式的探索。要保持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热度,不仅需要提高节目外在形态的辨识度,也需要思考如何摆脱对个别符号载体的依赖,在当代社会与历史文化之间建立更具想象力的意义连结和情感维系。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总编室 节目研发部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