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真实故事计划  ·  留守妈妈,成了村里的销冠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别光顾着卷,看看科学家小时候是如何长大的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给孩子的思辨课——如何看懂科幻作品?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跟着他们回家团圆,在1000个家乡赏最美月亮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点滴 | 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1-17 20:01

正文




从12月中旬开始,我的朋友圈里开始出现“老天请赐我一张票”的哀嚎,是啊,要过年了呢,过年的车票不好买。


我手气不太好,奋战多日后,只抢到一张农历二十八的票,看到周围有人大年三十才有票回家,也算是得到了一丁点安慰。


新闻上说“春运是一场30亿人次的大迁徙”,多么可怕的数字,无论买票多难,大家回家过年的热情依旧执着。

 


读书的时候,寒假慵懒且漫长,在家等过年等到闲得慌,所以从没觉得,回家过年有多大的意义。


甚至看到春运的新闻时,会觉得大家何必想不开,过年嘛,就是过个日子,不管身在何处,时间都是同样在走,为何非要人挤人地赶回家呢?在哪里不是过?


直到自己步入社会,离家千里,在出租屋里笨手笨脚做饭,一个人去医院拔牙,逛超市看到母亲教女儿怎么挑水果都会很羡慕……才明白,“回家过年”的含义,过年是次要的,回家才是重点啊。


曾经收到过一位读者的留言“独自租房已有大半年时间,深知自己在这座城市没有家,与人告别时会说回屋、回窝甚至回村,从不说回家,过年才回家呢。”


是的,过年不是过一个日期,是过一段团聚的生活,家不是房子,不是地理位置,是有家人的地方。

 


在电话里跟母亲聊天,我问了一个略幼稚的问题“老妈,过年回家,要攒够多少存款才能让你开心啊?”


母亲说“你能回家陪陪我,我就很开心了。”


这句话虽显客套,但细细一想,却有点心酸,我们以为要很成功,要挣很多钱,才能给家人幸福,但却未曾明白,他们的幸福只源于,有我们在。


在工作中,我们用时间换取金钱,在孝顺父母时,我们却无法用金钱抵换时间,金钱只能弥补,时间才是陪伴。

 


我爱身处家乡的父母,也爱我现在奋斗的城市,这两种爱可以是不冲突的。


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在这座城市正式扎根,能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住,在不拥挤的房子里,聊天看电视烧一大桌菜。不用提前一个月早起抢票,也不用像过客般来去匆匆,只要跟爸妈在一起,不回故乡也是过年。


因为,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巫小诗,自由撰稿人,读书时拿着稿费游山玩水,毕业后在家为自己上班,新书筹备中。文章首发在微信公众号:巫小诗(ID:bywuxiaoshi)、作者微博@巫小诗。

图/武政凉


编辑: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