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TikTok用户大量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由此促成了一场“中美民间大交流”。很多美国网友也由此看到了一个和他们在宣传中看到的不一样的中国。
在本文作者看来,这场“数字大迁移”背后,是美国起源故事和美国精神的数字化展现,也由此可能带来数字化的文明冲突,但鉴于中华文明强大的韧性,这批“数字难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有可能被同化。
除非美国政府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否则社交媒体TikTok的禁令与后者关闭在美业务似乎已成定局。因此,美国的TikTok用户开始涌向一个新的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小红书(RedNote),它提供了与TikTok类似的功能。这些自称为美国“TikTok难民”的用户制作了大量带“#TikTokRefugee”标签的搞笑视频,意在取悦和逗乐小红书上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用户群。
鉴于美国政府的TikTok禁令遭遇了广泛反对,尤其是成千上万依靠TikTok从事社交商务的小型企业的反对,这场“迁移”是可以理解的,也并不令人意外。
小红书是一款短视频应用,一直在努力优化社交商务功能。“美国人的2025年小红书大迁移”,也是一次由美国TikTok用户发起的象征性抵抗,他们中的许多人拒绝接受美国官方的说法,即“必须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TikTok,因为该应用可能是服务中国政府的间谍工具”。
巧合的是,“小红书”中文名称的意涵加深了这一反抗行为的象征意义。考虑到其历史意义,这个名字会让那些更有麦卡锡主义倾向的美国精英(比如参议员汤姆·科顿)皱眉头。
除了象征性的娱乐价值,从文明交流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小红书大迁移”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笔者看来,其所代表的里程碑意义,不亚于中国最新试飞的第六代战斗机所引发的震撼。
关于美国起源的“数字化故事”与“数字化的文明冲突”
这次“小红书迁移”,是笔者在美国生活30多年来所目睹的“最美国”的现象,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所谓“美国精神”的原貌。
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就是关于那些被边缘化且受到政府(教会)打压的人们离开祖国,移民至一片新大陆并传承其生活方式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次小红书“迁移”,可以看作是美国“起源故事”的数字化体现。
然而,在这个古老的故事中,最初被视作一场英雄般的奥德赛之旅,很快便走上了一条更加黑暗的道路。当被边缘化的欧洲难民迁移到“新”世界,建立了作为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后,他们尝试且成功地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了这个世界。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对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犯下了一些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反人类罪行。
显然,小红书上的中国用户们不必担心遭受这种当代数字“迁移”引发的暴行威胁。然而,如果这些“TikTok难民”坚持作为美国人的认同,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试图按自己的形象来重塑小红书”,比如挑战这个以中国用户为主体的应用程序上的网络空间行为和文化规范。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制造一场数字领域的“文明冲突”,这将极大地考验这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网络社会中适应与接纳快速涌入的新用户群及文化规范的能力。
历史上看,每当外国侵略者占领中国的土地后,他们都会被同化以融入中国社会。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韧性、薪火不绝的一个文明,这一特性功不可没。虽然“TikTok难民”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入侵者”,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式的“同化”将如何在虚拟领域发生,以及中国的数字服务企业能否真正适应并在这一多元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值得外界满怀期待地抱以关注。
按照更新近的历史类比来看,对小红书的迁移再度验证了哈佛学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断言:“我们(美国)现在变成了苏联人。”
在美国关于冷战的流行叙事中,笔者经常回忆起这样的故事:可口可乐、李维斯牛仔裤和摇滚乐等单纯的文化产品被苏联当局严格禁止,但作为“时髦、进步、反传统与现代”的身份象征,它们却受到苏联年轻人的追捧。这些来自美国的文化产品让人们见识到西方的活力与繁荣,在对比中逐渐引发苏联社会的幻灭感,以及苏联最终作为一个国家的消亡。
“美国人的小红书大迁移”与这个冷战时期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美国的“TikTok难民”就是当代的“苏联青年”。然而,“小红书大迁移”可能产生了更庞大、更迅猛的冲击。当美国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普通中国人互动时,他们将开始亲自体会到两个关于美国人基本自我认知的虚伪性:
1.美国是“最例外的民族”,由于与生俱来的民族特性,他们现在和将来都会站在现代化和经济繁荣的最前沿;
2.美国人注定要将这些民族特色传播到全世界,从而将美式现代化与繁荣传播给世界上的所有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