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今年国内政策方向和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不难看出2018年是大数据、AI、互联网三大基础设施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的重要一年,发展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能与产业大数据已成为众多公司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今年的寒冬也同样凛冽。国内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加之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引发了一些失业潮、跑路潮、返乡潮……不少企业都已扛不住寒冬的压力纷纷开始裁员。那么,
在这个号称“寒冬”的时代,人工智能会同样遇冷吗?
一、今年人工智能寒冬论强势来袭
在人工智能诞生这60年间,发展过程起起落落,先后经历了 Pre-AI 时代、黄金时代、第一次低谷、第二次繁荣、第二次低谷,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之中。与前两次不同,第三次人工智能的热潮迎来了全面商业化的爆发。互联网兴起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摩尔定律带来的计算力的突飞猛进,推动了深度学习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普及,并促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快速发展并且迅速产业化。不过,在今年5月底,“人工智能寒冬论”再次强势来袭。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 Filip Piekniewski 发表了一篇名为《AI Winter Is Well On Its Way》的文章。他指出,人工智能寒冬必将到来,并列出了三个论据:
深度学习技术没有突破进展;深度学习无法扩大规模;自动驾驶濒临崩溃。
今年10月,Filip Piekniewski又发表了一篇文章,用这半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工智能寒冬论”提供支撑。首先,他提到如李飞飞、吴恩达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已经远不如之前。然后,以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为例,结合自动驾驶领域最近一段的动态,给出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结论。同时,他还谈到了DeepMind和OpenAI最近的发展现状,称它们最近变得相当安静,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进展。结合这些事实,Piekniewski得出结论:“更多的媒体已经开始注意到,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巨大的人工智能泡沫之中了,这让人工智能行业已经没有了多少“新鲜空气”。但我认为,这个泡沫的最终破灭还需要一段时间,接下来的6个月很可能会非常有趣。”
二、业界其他大佬并不认同
关于此番人工智能寒冬论,业界其他大牛大多表示并不赞同。
Facebook 首席科学家
Yann LeCun
认为,这篇文章纯属无稽之谈,Facebook、Google、Microsoft以及其他公司正紧密地加强 AI 布局。Facebook现在拥有一个专注于 AI 研究的团队。Microsoft事业部有三个部门,其中两个包含了“AI”名称(并没有提及“Windows”或“Office”)。Google 将其整个研究院重命名为“GoogleAI”。三家巨头在大力地招聘 AI 科学家及工程师,并没有看出减速现象。
而
吴恩达
则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再度经历一个冬天。之前的人工智能冬天到来,是因为人工智能并没有创造太多的经济价值,而且相对来说,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的工作被夸大了。在今天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于互联网和电力的通用技术,能够适用于许多行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有大量的公司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来获取收入,人工智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来创造大量的价值。自动化开始变得无处不在,这是不会消失的。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
Geoff Hinton
。上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不会有人工智能的冬天,因为 AI 技术已经用于手机。在旧人工智能的冬天,人工智能实际上不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它是。
总结Yann LeCun、吴恩达和Geoff Hinton三位大牛的观点,就是目前科技巨头依旧将发展AI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不同于往日,逐渐开始从实验室和产业界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项可以实用的技术,并且赋能各行各业。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2018年人工智能的进展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三、2018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虽然今年的资本市场遇冷,但是 AI 领域却没有冷却的迹象。
盘点2018年全球融资最多的十家科技技术公司,中国有四家公司上榜,包括商汤科技、优必选、京东和依图科技。根据 CV Source 的数据,2018 上半年由于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优必选科技等企业获得高额投资,因此中国 AI 领域今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已经超过 2017 年全年。
排名
|
公司
|
2018总融资额
|
成立年份
|
总部
|
所在领域
|
1
|
Uber
|
31亿美元
|
2009年
|
旧金山
|
无人驾驶
|
2
|
商汤科技
|
22.2亿美元
|
2014年
|
北京
|
人工智能
|
3
|
Cruise Automation
|
16.5亿美元
|
2013年
|
旧金山
|
无人驾驶
|
4
|
PTC
|
10亿美元
|
1985年
|
马萨诸塞州尼姆达
|
工业自动化
|
5
|
优必选
|
8.2亿美元
|
2012年
|
深圳
|
消费机器人
|
6
|
京东
|
5.5亿美元
|
1998年
|
北京
|
物流自动化
|
7
|
Zoox
|
5亿美元
|
2014年
|
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市
|
无人驾驶
|
8
|
Ocado
|
4.4亿美元
|
2000年
|
英国哈特菲尔德
|
物流自动化
|
9
|
依图科技
|
3亿美元
|
2012年
|
上海
|
人工智能
|
10
|
Auris Health
|
2.2亿美元
|
2007年
|
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市
|
医疗机器人
|
2018年全球融资最多的十家科技公司
尽管获得融资并不能保证取得成功,譬如今年10月筹得1.495亿美元资金的Rethink Robotics关门大吉,Airware和Jibo在分别烧钱1.14亿美元和7300万美元以后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但是融资在拓展企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 AI 的前景依然看好。
除了 AI 创业公司的巨额融资,国内科技巨头今年也在 AI 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
7月,百度李彦宏在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全球首款 L4 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正式量产下线,并称正在研发 AI 芯片——昆仑;9月,阿里巴巴杭州云栖大会上发布了首款 L4 车辆协同自动驾驶新能源车,并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大力发展 AI 芯片;10 月华为全联接大会 2018 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布了华为的 AI 发展战略,以及全栈全场景 AI 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Ascend(昇腾) 系列芯片:昇腾 910 和昇腾 310。随着国内科技巨头纷纷加入 AI 芯片的战局,预计明年中国的 AI 芯片市场将迎来一波大丰收。
除了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进展,在知名问答平台上Quora上,有人还总结了技术、道德伦理方面的成果,该回答不仅获得高赞,且被Yann LeCun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