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就卷到了现在这步田地。我是89年高考,差点就是江西省的文科状元,但我觉得自己小时候,也就用了三成内力而已。我有大把的时间看闲书,也有很多学习之外自己忙乎的一些无厘头的事儿。
在座的各位家长,如果跟我有类似的经历,就知道我在说什么对吧,我们什么都没耽误:
下河摸鱼,上树抓鸟,什么事都干,照样好像也能考出来。
但为什么,慢慢地就卷成这个样子了?把孩子们卷得死去活来、半死不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家肯定经常见到,初三开始,高中尤其是高三,孩子们基本上都卷得面无血色。如果说,这么卷下去,卷到最后,有个大红包发给你,那也值。就像山顶有个无与伦比的宝藏,那我就爬吧。但事实呢?根本没有大红包,根本没有什么宝藏!
为什么这么说?我分享三个我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我辅导的那么多企业家,他们的成就和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成反比的
。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做到300亿、500亿非常从容。就怕浙大毕业、交大毕业,怎么说都不开窍。
其实很简单,
做企业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领导力,拼的是用比你自己更能干的人。
名校毕业生自己有一点小小专业积累,就老拿自己那点专业积累去跟人家比,“你看他就两下子,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 “障”,障碍的障,业障的障,永远挡在他和比他更能干的人中间。他自己1米6,用的人就全是1米59以下。
如果你要做数学家、做科学家,你可以卷一卷。但我们大多数人是要回到世俗生活、回到工商界来的,卷它干什么呢?真的没有意义。所以我和企业家朋友的孩子说,你不要去考斯坦福,没必要,回头你做老板,雇斯坦福毕业回来的学生给你打工不就完了嘛!
第二个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几万清北毕业生在硅谷给印度人打工。
什么原因?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某种意义上不是正常的教育,我们是工具教育,是物化教育,是矮化的教育。它跟我们培养领导力所需要的全人教育、自由教育、潜能开发的教育,是完全背离的,格格不入的。
所以你卷到清北、卷到硅谷去,又怎么着?大家可能也看到,成都七中的一个高材生和他老婆读完名校都在硅谷工作,然后他用拳头把老婆打死了。当然,这只是个案,但你就知道他们真的不幸福,各种原因,不幸福。
第三个观察更是让我心痛。
大家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中国人开始手头有钱,能够负担到美国去上名校的本科?大概是从05、06年,奥运前后。再往前,中国人不太能付得起美本学费,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什么的都是靠的奖学金,包括我自己读博士,也是靠奖学金。
这么一算,到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逻辑上来讲,如果读美国名校确实能够让人如虎添翼、培养出精英人才,这些精英在各行各业上应该已经崭露头角了吧?甚至,我们新闻里应该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人了吧。
我实话告诉你,至少我熟悉的圈子里,一个都没有。
基于这三个观察,我总是感慨:为什么要去卷?没有意义,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真正考虑为孩子着想,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光宗耀祖的工具
,当成一个和同事吹牛带来面子的工具,就真的没理由把他送去内卷。
这些名校毕业回来的孩子,
软绵绵的,内心没有力量,一个个都像面条下了水,再也站不起来了
,到底什么原因?
肯定有很多维度,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青春期太压抑了。
在国内,不管你考IB还是考AP,都是很累很累的一件事。比如AP,初三高一就得考出人家本科的水平来,考4-5门还不够,我们中国孩子一般要考8-10门!所以他们应试那段时间的压力特别大。然后到了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女孩子还好些——男孩子其实是非常吃亏的。要面对语言、体育、社交等重重的困境。所以实话说,在这层层压力下头,孩子是很难找到自我的。
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没有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我需要说明,认同不是认可,它是两个概念。你可以认同一个文化,但你不认可它很多维度,你想去改变它、提升它。就像子不嫌母丑,你认同你的母亲,但不代表认可她做的所有事情。没有文化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大家很少提的原因。
中国孩子真要进了最好的学校,连智商都会被碾压。
我智商不算低的,但实话说,读博的时候我无数次发出感慨,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学术方面我别多想了,实在是没法跟人比。
知名的生物学教授饶毅就说过,中国孩子读博士不要去顶尖学校读,读第二梯队的反倒更容易成才,其实也是这个原因。真正顶校里牛人实在是多,牛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般人没法想象。
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个很复杂的线性代数问题,我在地下的自习室里至少苦思冥想了两三天,终于想明白了,还觉得蛮得意的。然后我就想考一考我们线性代数的老师,他是法国人,一般法国人数学都很不错。我假装很轻松地在坐电梯的时候问他这个题目,然后他说“等一下!”,他在扶着电梯的那一刹那,就把答案报给我了。我当时真是吓傻了,心里想: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所以,你别觉得我们中国人智商有多好。智商到最后还是数学,俄罗斯人数学好,法国人数学也好,很多地方的人数学都比我们好,你不得不承认。
还有一个关键的维度,就是我们的教育有太多标准答案。
我们的孩子其实永远在猜,一件事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这对孩子的头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培养一种讨好型的人格,在培养一种固化的思维方式。
其实我们生下来不过是无知而已,但都是聪明人,然而,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就可能会把人变愚蠢。尤其是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头说过,
真正的“爱智者”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对各种各样的真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的人。
那他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追求真相的话,会发现左一个坑、右一个坑,一不小心还被老师当成反面典型批判,他是很受伤的。
这是规训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用的是“规训”这个词,不是训练,而是规训,更多是像少管所一样,你得按我的方式来做。
▲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规训”概念
另外一个维度也常被人忽略。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不可能成大器。
很多人都这么说过,包括平和学校的校长万玮也说过,说看一个小孩有没有出息,就看他闲暇的时候干什么。可当闲暇的时候都没有,我觉得这句话完全都不用说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是被父母安排,从来都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事情,这对他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束缚。人,就怕他驱、外驱。别人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人的目光、鲜花与掌声让我去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们要想办法的是让孩子自驱、内驱,所以一定要留白,给孩子空暇,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事情多一点,他才能感觉到决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