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洛职食事药闻  ·  食品与药品学院组织师生观看“拥抱多彩情绪 ... ·  18 小时前  
福州新闻网  ·  福建师范大学要建新学校!就在…… ·  22 小时前  
广西师乐  ·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工作人 ... ·  23 小时前  
成都日报  ·  事关体育教师,教育部最新通知 ·  昨天  
成都日报  ·  事关体育教师,教育部最新通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她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总结成这么一句话 | 好书推荐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3-02 08:27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很多家长在后台给中教君留言问道:现在对教育的批判动辄‘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家庭’,难道我们中国家长的家教真的如有些人所言一无是处吗?


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至关重要,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有心的爸妈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积极寻求成长为更出色父母。他们或自己积极探索,或从其他家长的育儿经验中寻找“教育之道”,或阅读大量家教书籍听取专家意见。

 

因此中教君想,我们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一方面也要有教育自信,我们也有非常多好的教育理念,我们也有大量出色的父母和教育专家。

 

本期好书推荐就循着这样的思路,为各位老师、家长推荐一中一美两本家教好书——


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苏珊•施蒂费尔曼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59

【点击上图了解购买详情】

“拿来就用”的家教“百科全书”

如果说近年来有哪些家庭教育类书籍曾对父母们产生过巨大的印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定算是一本。2009年,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问世,改变了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引发了家庭教育重要还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讨论。

 

最近,《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也出版了

 

尹建莉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

如果说尹老师的第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写自己如何培养女儿的家教手记。


那么本书则更注重实用性,涵盖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的生活事件接轨,让家长可以将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和意识——所有的妈妈,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孩子对应的问题,并获得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


内容涵盖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玩耍、人际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家庭关系、心理成长等方方面面,堪称家庭教育问题的“百科全书”


↓↓【向左滑动下图查看更多本书内页】


育儿不只是一份工作,

更是一项精神修行!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揭露育儿过程中两个核心秘密:


一是:与孩子们交流时,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陪伴他们;


二是:育儿也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孩子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作者不仅作为育儿专家,也作为导师、咨询师、朋友和心理治疗师陪伴父母们一起前进。

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建议、有效的练习,以及来自临床实践的有趣故事;蕴含了关于陪伴孩子的育儿智慧,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摆脱曾经的行为模式,以求培养自觉、自信、快乐、有爱心的孩子。


全书自始至终贯彻一个观点:育儿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精神修行!


↓↓【向左滑动下图查看更多本书内页】


别用成人的道德评判去探查孩子。很多时候儿童身上所谓的“问题”,只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


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

摘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如果对孩子的爰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斤斤计较的,那么这种爱就不纯粹,是交换型的。有条件,其本质就是自私的——那么大人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妈妈的苦恼

我的孩子“没爱心”

我家孩子3岁半,男孩。我现在发现孩子缺乏爱心,举几个例子。


有次他的头碰了我的脖子,非常痛,我就顺势想让他安慰我一下。我说,妈妈这里好痛,过来帮妈妈摸摸吧,然后我就装哭。没想到,他却过来打我,打了很多下,尹老师,当时我的心都凉透了。


平时吃东西,我肯定把好的部分留给他。昨天吃鱼,我说:妈妈给宝宝弄点鱼肉吃。”他接口说:“宝宝吃好的鱼,不好的鱼爸爸吃。”老公当时就说我:“看你教的儿子!”


孩子长身,我肯定把最好的绐他吃,可他自己这么—说,我就感觉不对劲了,平时这方面该如何引导呢?


孩子对我的疼痛不当回事已经好几次了,我心里有时侯感觉特别凉,平时他摔着磕着的,我都非常关心他,也非常在意他的感受,总是亲吻一下他摔疼的地方,孩子怎么会这样对我呢?


尹老师回复:

别去试探孩子对你的爱!

你的来信让我稍微有些惊讶,因为平时见得比较多的是那些强势家长,我竭力宣传的也是要家长学会蹲下身,平等对待孩子。你这封信,倒是没看见家长的强势,从形式上看你还真是和孩子站在同—个水平上了,可惜的是你没有在精神层面和孩子站在一个水平线,没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也没有对孩子表示出母子间那种自上而下的怜爱,却是把自己降到不懂事、小心眼的状态,与孩子—般见识去了。


儿童是可爱的,哪怕他在表达一些貌似“自私”的意愿。由于其真实,在一般成年人看来,只会觉得他纯洁无邪。人们甚至把活得“像个孩子一样”当作对一种生命状态的赞美,所以也就有了“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的提法。但当一个成年人将自己的精神高度降低,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去和—个孩子较真儿时,却是实实在在地表达着他的“智慧身高”严重不足。

 

母亲之所以伟大,在于母亲纯粹地、无条件地疼爱自己的孩子。如累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斤斤计较,那么这种爱就不纯粹,是交换型的。有条件,其本质就是自私的。那么你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人的第一个正义感是自爱,这是人的天性,是人能够生存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能力,即同理心,这是一种社会属性。


你的孩子才3岁,还是—个幼儿,他的世界中只有他自己,如果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表达出对父母的极度依恋,那完全是出于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小小的人还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他们只诉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示范,引导孩子逐渐发展道德意识。

 

你的信让我记起—件我女儿小时候的趣事,是圆圆三四岁时的—件事。有一天圆圆突然说想吃苹果了,我说盘子里有,你就自己拿上吃吧。当时盘子里只有两个苹果,—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小家伙先拿起那个小一些的,要让我吃。这是我没想到的,但我当时不想吃,就说“妈妈不想吃,你吃吧!”

 

她摇摇头,坚持说“妈妈吃吧,妈妈吃吧”。我有点奇怪,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妈妈吃苹果。她说:“这个苹果太瘦了,妈妈吃瘦的,我想吃那个苹果!她用小手指指盘中剩下的大苹果。

 

我—下明白了,心里大笑起来,原来小家伙在用她的小九九算计我啊!可能是她不好意思直接吃那个大苹果,如果小苹果妈妈先吃了,她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胖”苹果了……也许是我平时总把更大更好的水果让给她吃,为她做了榜样和示范,她此时在选择大苹果还是小苹果之间,小小的心一定有纠结,还动用可怜的小智商想出要妈妈先吃的办法来解决,却转眼间把大实话说出来了。

 

我没有因为她的“自私”生气,只是觉得她像个小精灵一样,太有趣了。所以只是简单地对她说,妈妈现在不想吃苹果,宝宝想吃就自己吃,先把那个大的吃了吧,把大苹果递到她手中。我不要孩子觉得难堪,也绝不让她觉得自己自私,我不想在这件简单的事上还要附加—个教育功能。我就凭本能那样做了。事实证明,类似“小自私”并不妨碍她长大以后富有同理心,与人为善,也懂得关心父母。

 

你企图用假哭的方式让孩子产生负疚感,让孩子向母亲表示安慰,言外之意是:碰撞是孩子单方面的责任,他要对你的痛苦负责。但孩子真心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贵的是他还没学会违心地讨好母亲,且从他小小的经验中也知道,这样的碰撞不至于多疼,不至于让一个成年人痛哭。

 

你说你对孩子感觉“心凉”,其实你应该感觉欣喜你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这非常可贵。这和你平时给孩子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天性完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真诚表达这种想法,比起那些小小年纪就学会讨大人好的“乖”孩子,更加令人欣慰。我前面对你的批评,并不是对你作为母亲的整体状态的否定,我完全肯定,你大部分做得非常好。否则孩子也不会这么身心健康。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敢于对父母说“不”,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正是这些孩子,迫使父母们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善自己。所以你要珍惜孩子对你的“不关心”,就像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告诉你哪块儿可能有了疾病,需要赶快治疗了。如何做父母,往往是孩子教给我们的。


请无条件地去爰孩子,心思简单些,放下一切猜疑。如果你想把最好的鱼肉给孩子吃,就给他好了,不要指望孩子会—边吃,—边孝顺地让爸爸妈妈也吃,甚至如果父母不吃,他也不舍得吃——那只是你的理想或只是故事。


如果你也想吃,就—起吃。你作为家长也有吃最好的鱼肉的权利,如果孩子不让你吃,你要心安理得、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爱吃的东西妈妈和爸爸也爰吃,大家一起吃。表明态度即好,不要在这事上附加道德评判。


一般情况下,孩子比你想象得“大度”得多,只要没有紧张感,孩子经常是愿意分享的。


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因为孩子对你的爱,是由你对他的爱来决定的,你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越会爱你。


祝福你。


【点击此处进入购买页面】




本文编辑 | 齐晓君

书摘节选自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