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浙大王征科课题组《Appl. Mater. ... ·  昨天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艾邦东南亚新材料论坛(4月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李一举等《Angew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清华大学杨忠强课题组 Matter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那些幸福感强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样的父母,跟有钱没钱无关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10-26 20: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包括无条件的爱、适时的放手、一起面对问题的勇气等关键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无条件的爱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因为孩子的行为或成绩而有所改变。这种爱将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大的底气。

关键观点2: 适时的放手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梦想,及时放手让他们去追寻。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他们需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关键观点3: 一起面对的勇气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陪伴和引导,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幸福的孩子背后,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到了什么,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孩子青春期叛逆、厌学、沉迷网络、成绩下滑...

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应对?

青春期孩子到底该怎么管?

1 0月28日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邀请到了 心理学博士姜振宇

带你破解12大“叛逆”难题

教你沟通秘诀,重塑亲子关系

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


作者 | 筱恬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家庭一般,给孩子买一条700块的裙子过分吗?”

在微博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有位女孩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在商场看中了一条裙子。
那条裙子特别漂亮,可七百元的价格让女孩望而却步。为此,她纠结不已,却又不愿告诉父母,于是便上网来求助。
很多网友都给了女孩温暖的祝福,其中有一个留言,让人特别动容。
回答者是一位妈妈。她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买下那条裙子,送给这个女孩。
而在字里行间,这位妈妈娓娓道来的表述,更是戳中了每个人的心——
她是如此善解人意,深知这条裙子对女孩意义重大,意味着自信,也是青春美丽的回忆,因此大人绝不能轻易去否决这份渴望。
她又是如此开明有爱。在她看来,700块的裙子到底贵不贵,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作为母亲,如果花700元能让自己可爱的女儿开心,她认为很值得。
而她的养育观也很正。她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孩子,哪怕连想买一条裙子都不敢告诉父母:
“不管父母觉得自己有多正确,有多为孩子好,如果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不敢跟父母吐露心声,那父母就彻底失败了。”
她坚信充满爱的满足,会让一个孩子的内心丰盈:

“我们不能让孩子铺张浪费,但也别让孩子陷入物质沙漠。从小物质奇缺,在长大后的某个阶段会拼命补偿自己,却不一定能填补当年的空洞。”

看完帖子,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孩子,能拥有这样的父母,何其有幸!
由此,他们的需求被全然看到、心愿被尽量满足、自尊被用心呵护......这份爱,注定将庇佑着孩子无畏而从容地长大。
为人父母,我们或许倾尽全力,只为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喜乐过一生。 但其实,家长能够做到下面这三句话,让孩子拥抱幸福可以很简单。

“无论发生什么

我都无条件爱你”
到底怎样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冰心先生在散文《不为什么》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也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永远爱你,“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父母这份无条件的爱,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底气。
想起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故事。他小时候是一个特别难缠的孩子,“在家里任性,在外面怯懦,动不动就爱哭鼻子,生性胆小却又任性乖张”。
为此,他获得了“三小时鼻涕虫”的绰号,让大人操心不已。
然而,母亲对他的态度却始终如一。
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这本书里,稻盛和夫写到:
“如果是普通的母亲,面对一个为了得到自己的关注和照顾大哭大闹,甚至踢隔扇踢拉窗的只知道撒娇的孩子,一般都会厉声斥责或狠狠责备吧。但我的母亲完全不会这样,她只会一边口中说着‘真是个烦人的孩子’,一边接纳这样的我。”
正是母亲这样的教育方式,以巨大的安全感陪伴稻盛和夫度过了整个童年阶段,时至今日仍然是他巨大的精神支柱。
他深信自己是被深深的母爱包裹着长大成人的。而这份爱,也成为了他后来成才的最大能量。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份爱里,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便掺入了很多功利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喜欢你了!”


“只要你成绩好,让妈妈高兴了,那我什么都答应你。”


“不听话的小孩,谁要?”


......

《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
“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并且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这样的概念——“爸爸妈妈爱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与荣誉。”而由此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磨灭的。
我不禁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上海14岁女孩跳楼轻生,给父母留下千字遗书。
她在遗书中写的一番话,痛切心扉: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全文)

爱一旦带上筹码,注定会变得沉重。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没有规则的爱”,也不代表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要求。
“无条件去爱,有原则地教。” 这,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你不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提到比尔•盖茨,除了“微软”和“前世界首富”的标签外,他在读书时代从哈佛退学创业的叛逆举动,也注定是逃不掉的话题。
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也完全不看好他的事业。甚至有人质疑,这个只上了两年大学的年轻人,到底能干什么。
但是,盖茨父母却异常慷慨而开明。他们在了解过儿子的真实想法后,非但没有反对与阻拦,还坚定地支持他。母亲玛丽甚至拿出了积蓄资助他创业。
在《盖茨是如何培养的》这本书里,父亲老盖茨写到:“我从未对儿女们说过,‘以后要跟我一样’,或是‘别活得跟我一样’,我们的准则向来是做到最好、去追寻梦想。”
孩子终将独自飞翔,而父母要做的便是及时放手。
毕竟,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说了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孩子被要求听话乖顺。他们被父母控制着,失掉了生活的主动权。
看过一个动画短片《继承者》,小男孩被父母剥夺了所有的爱好与自由,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拼命学习。
他被动地接受一切安排,一步步登上由书本和奖状铺成的通道。
这时,镜头一转,出现了男孩的父母。只见他们提拉着绑在儿子身上的细绳,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原来,男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父母制造的布景;而他自己,则是父母手中的一只木偶!
不禁感慨,如此专制而强势的爱是多么令人窒息,终将把我们的孩子变成牵线傀儡。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施蒂费尔曼指出:“父母应该做‘船长型家长’,对孩子充满关爱、态度明确;关键时刻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孩子自信冷静地负责。”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是这样的 “船长型家长” 。他们在大方向上引导,小细节上放手;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
比如,把三个儿子都送入斯坦福大学的香港著名歌手陈美玲。她在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时,尤其强调的一点便是——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正如海桑的那首诗《给我的孩子》:
“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我爱你,我的孩子,但仅此而已。”
“成长路上

我愿意陪你一起不断变好”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浙江宁波有位爸爸,为了激发六年级的女儿对古文的兴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时间,将父女俩最爱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

看到爸爸写古文,女孩也跃跃欲试,自己用古文写了篇《夏》,表现相当不错。

说起女儿的成绩,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传身教。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尽量不看电视,如果看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经典的动漫作品。

从小到大,父女俩每天晚上都会一起“学习”,孩子在书房写作业,他就会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陪伴。

不禁想起文豪托尔斯泰的一段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