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跨性别来说,最新版的DSM-5是称作「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其实就美国精神医学会当初更名的原意就是为了去病化,但因为考虑到医疗福利和法律制度等需求,若是完全没有诊断的话,难以判断相应的保险给付,所以才保留著「性别不安」。在台湾,对于跨性别医疗的相关规范十分繁杂,各医师与医院间的差异也相当大,但根据世界医学会的提醒,这个诊断分类绝对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
双性状态病态化
关于双性人的诊断与治疗则是多且杂,因为他们涉及的医疗科别不是精神科,所以不会有诊断不同轨的问题,因为台湾除了精神科之外也都是使用ICD。双性状态散见在现行的ICD第十版中关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第IV章)、关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第XIV章),以及关于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第XVII章)等各章的疾病分类中。
就目前的科学认识,双性的情况是一个光谱,目前所知至少有数十种变异,有的在出生时就能发现,有的则要到青春期才会显现出来,因此无法用特定的分类法来定义。实际上双性性征并不会影响到个人健康,更不该被视为一种病态。
根据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双性人只是「天生拥有与男性或女性典型定义不符之性构造、生殖器官,且/或染色体形态的人」,这种状态不该影响个人的身体完整、身体自主等权利,任何不必要且强制的医疗行为如同歧视。 若直接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医疗处置,除了会违反上面提到的「不伤害原则」外,也忽略了婴儿的自主性(医学伦理四原则之一)。2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目前ICD正在进行修订改版,预计于2018年前完成ICD第十一版(Beta版已先上线)。于此之际,已有许多跨性别和双性人专家与权利倡议组织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再次推展「去病化」的进程,以实现所有性/别少数的身体完整与健康权。
自2013年联合国推出【Free & Equal】计划后,除了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外,后来也加入了双性人权的倡议行动,2014年的IDAHOT义大利国家报告,也首次纳入了打击双性人恐惧的议程;在台湾,目前最重要的团体是「国际阴阳人组织」。虽然不同性/别少数所面临的歧视与挑战都不尽相同,但主要都源于父权思维、性别二元与家长主义所共构的意识形态。
今年在台湾,伴侣盟在华山文创园区举办了一系列【See Through:正视】相关活动(2017/5/11-18),而华语流行乐坛中的八个天后也将重唱当年为倡导妇女权益的主题曲,齐声高歌【We Are One】。希望社会大众在一连串矫正禁止、同性婚姻与性别教育的激烈对立后,可以真的好好了解一下性/别少数长期受到迫害的历史,看看同志们争取平权的运动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