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二维码,大家可以扫码观看,有空的话,请帮我点个免费的赞,谢谢!
一年一度的“硬件春晚”,CES2025终于落下帷幕,本次展会上,Intel、AMD和英伟达三大芯片厂商均发布新品,看完这一溜新品的感觉就是:
依靠架构、制程工艺的进步实现性能大跃进,已经不太可能了,若需提升使用体验,必须提升AI算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家的新品吧。
RTX50系显卡
RTX50系显卡可以说是本次展会上,最重磅的新品,采用全新的“BlackWell”架构,全系搭载GDDR7显存。这次老黄分别带来了桌面端和移动端显卡,桌面端显卡方面,本次公布5款显卡,分别是RTX5090、5090D、5080、5070Ti和5070,规格如下表所示。价格方面,相比上一代RTX40系,除了5090之外,其余的型号均比上一代便宜,可以说是加量不加价了。
移动端同样也是5090、80、70Ti和70这几个SKU,规格如下表所示,比较有亮点的是功耗,算上dynamic boost,5090和80最高是175W,70Ti是140W,70是115W,相比RTX40系移动端显卡,5070的功耗降低了,5060预测也只有115W,同样比4060降低不少。
这一代显卡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性能的提升了,老黄说,RTX5070的游戏性能比肩4090,但实际上观察老黄给的PPT,在没有DLSS加持的时候,5090相比4090,提升幅度只有27%上下,光比光栅性能,5070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碰瓷4090的。之所以老黄敢放出这种豪言,是因为RTX50系独占了dlss 4的多帧生成技术,给了他底气。
BlackWell架构搭载第五代Tensor Core,在AI算力上提升明显,相当于同档RTX40系显卡的2倍还多点。
相较于dlss 3 1帧变成2帧的帧生成技术,dlss 4的【多帧生成技术】,能额外多渲染三个帧,1帧变4帧,从而获得更多的帧率提升,5070干4090,也不意外了。目前支持dlss 4的有75款游戏,包括热门的黑猴,赛博朋克2077等。
看完皮衣黄的发布会,不得不感叹,NVIDIA非常高明。大家都知道,晶体管越小,在同样面积的芯片之下,就能放入更多的晶体管,性能就越强,但晶体管不可能无限小,近几年来工艺制程的进步越来越小,指望堆晶体管实现性能提升,已经不太现实了,AMD和Intel的CPU这两代挤牙膏般的提升,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老黄另辟蹊径,既然靠CUDA Core的绝对性能提升很困难,那我就动用Tensor Core,提升ai算力,通过dlss 4的超分渲染和多帧生成,类似于“印度神油”,哪怕显卡只能跑在较低的分辨率下,帧率也低,通过ai渲染和多帧生成,画质和帧率都能有明显的提升,从而改善游戏体验,还可以用更小的规格,更低的功耗能实现同样的画质和帧率,对笔电的续航和发热控制来说是明显的利好。
最后说一下上市时间,桌面端5080和5090在1月31日正式上市,70Ti和70在2月份上市;移动端5090、5080和5070Ti在3月份上市,5070要到4月份。如果能等的话,还是建议等吧,尤其是移动端。
Intel和AMD的新产品
除了老黄之外,苏妈和Intel那边也同步带来了新品。
先来看AMD。
本次AMD带来了移动端CPU、桌面端CPU、以及桌面端显卡新品。
移动端CPU方面,首先是定位主流价位APU,代号“Krackan Point”的锐龙AI 300系列,有两个型号,8核16线程的锐龙AI 7 350,以及6核12线程的锐龙AI 5 340,这个系列算是R7 8845H这一代的迭代型号,主流的游戏本、全能本、轻薄本都会上,CPU性能提升预计不会太大,但AI性能提升到50TOPS,是上一代的三倍;
接着就是拥有超强核显,代号“Strix Halo”的锐龙AI MAX 300系列,最高拥有40个RDNA 3.5单元的核显,核显性能媲美移动端4060,有4个型号,分别是锐龙AI MAX+ 395,MAX 390、385和380,CPU规格从6核心12线程到16核心32线程,核显规格从16个到40个GPU单元,这个系列适合用在一些小尺寸全能本上,单颗芯片散热更好做一些,同时它也有50TOPS AI算力的NPU单元。。
接着是锐龙200系列,这一系列实际上是老架构的马甲CPU,主要用在低价位的轻薄本中;
再接着就是Fire Range系列,有3个型号,分别是12核心24线程的R9 9850HX,以及16核心32线程的R9 9955HX,9955HX还提供一个X3D版本,这一系列主要是用在一些高端游戏本上,相较于上一代锐龙7000HX,结合桌面端9950X和7950X的能耗曲线来看,我预计这代性能提升也不会太大。
最后,AMD还发布了掌机专属的锐龙Z2系列处理器,有3个型号,Z2Extreme采用Zen 5架构,Z2采用Zen4架构,最低端的Z2 Go还是Zen3+架构。
桌面端CPU方面,AMD这次带来两款X3D CPU,R9 9950X3D和R9 9900X3D,性能拉满,无疑是接下来半年最强的桌面端CPU。
除了CPU之外,AMD还带来了RDNA 4架构的两款显卡,RX 9070XT和9070,同时公布了FSR 4,这是一种基于AI进行图像生成和帧插值的超分辨率方案,偏向于画质,但似乎只支持这两款新显卡,老卡用不了。
说完AMD,再来看看Intel。Intel这次带来了移动端酷睿Ultra 200H和HX系列CPU,以及桌面端Ultra 200S的非K版本。
首先是Ultra 200H系列,一共有5个型号,仅有两种规格,4+8的Ultra 5 225H、235H,以及6+8的Ultra 7 255H、265H和Ultra 9 285H,相同规格的CPU仅有频率和核显上的细微差异。作为1代酷睿Ultra的迭代型号,它拥有更强的AI算力,CPU+GPU+NPU合计有99TOPS,主要用在主流价位的轻薄本和全能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