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CSCO YOUNG)年终会特别邀请到内地及中国香港肿瘤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怀揣智慧见解,与全国年轻才俊汇聚申城,共建友谊平台,共襄学术盛宴,探索肿瘤治疗发展新方向,绘制创新发展蓝图。
本次会议由CSCO青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
王碧芸教授
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
于金明院士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的
李进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的
马军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
周彩存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
Tony Mok(莫树锦)教授
、癌转译研究组织的
周永昌教授
担任名誉主席。
会议伊始,在
王碧芸教授
的主持下,
于金明院士
、
李进教授
和
马军教授
以精彩致辞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专家们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委会成员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重要支撑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在中国医学逐步走向全球领先水平的当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更应把握机会,迎面挑战。希望青年才俊学以致用、共谋发展,为我国乃至全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碧芸教授
、癌转译研究组织
周永昌教授
于金明院士
以“精准肿瘤免疫新实践”为题,呼吁我国肿瘤治疗应继续走规范、精准与创新之路。当前癌症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肿瘤治疗的手段很多,但能够治愈的仅有手术与放疗两种,因为靶向和免疫治疗只能延长患者生命而很难治愈。面对当前手术和放疗的疗效已经遇到的天花板效应,全方位的创新、精准治疗成为破局关键。
Tony Mok教授
就2024年肺癌领域令人惊奇的发展进行了讲述。他指出:在靶向治疗领域,因ADAURA研究中微小残留病(MRD)的检出率低于患者复发率,MRD在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还有待商榷;LAURA研究为Ⅲ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治疗建立了新的标准;Amivantamab/第3代TKI或可成为非典型EGFR突变的治疗选择;对于ALK阳性肺癌,洛拉替尼可能成为更好的一线治疗选择;对于抗体偶联药物(ADC),当前还需要开发新的生物标志物;肿瘤疫苗作为一个合理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支持。
周彩存教授
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演讲,其对单特异性抗体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的可能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对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表示了期待。而ADC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是未来肺癌治疗领域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在“青年之声”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
魏嘉教授
与吉林省肿瘤医院的
柳菁菁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
秦文星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
薛俊丽教授
就于金明院士、Tony Mok教授与周彩存教授的演讲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左起:魏嘉教授、柳菁菁教授、秦文星教授、薛俊丽教授
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刘哲峰教授
、南京金陵医院
龚新雷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陈晓锋教授
35 Club青年肿瘤医生学术加油站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周彩存教授和Tony Mok教授与35岁的自己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时空对话”。他们为35岁的自己指点迷津,亦为当下青年医生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指导,进一步坚定了青年医生们的职业信念。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
刘静教授
就成长的烦恼——中青年医生如何与上下级有效沟通畅谈自己的困惑与解决方案。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
葛睿教授
则在风趣幽默的演讲中就医患沟通中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分享了他的锦囊妙计。
在“致青年医生的话”环节,
周彩存教授、Tony Mok教授、周永昌教授与陈晓锋教授
从个人的心理及健康、工作与家庭生活、职业及医疗环境的挑战等方面与在座的青年医生门展开了深入交流。专家们表示对于职业和事业的忠诚与爱好,是他们平衡繁忙工作与生活的“秘密武器”。明确自己的定位,选择一个好榜样,与团队精诚合作,一步一个脚印,终将成就更好的自己。
左起:陈晓锋教授、Tony Mok教授、周永昌教授、周彩存教授
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刘哲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秦文星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陈晓锋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
柳菁菁教授
在年终盘点环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
赵艳霞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
薛俊丽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的
宋正波教授
、南京金陵医院的
龚新雷教授
,从青年医生的视角,分别对2024年乳腺癌、胃肠肿瘤、肺癌和肝癌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在2024年,中国学者们在常见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中国研究与中国药物正经历跨越式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国之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
邢锐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
李娟娟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
王轶卓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
龚成成教授
针对演讲内容分享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并对未来的肿瘤治疗充满展望。
主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刘静教授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石燕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薇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晁腾飞教授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边莉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於海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
胡志皇教授
就“肺癌骨转移在靶免时代的优化治疗策略探索”分享观点。其指出,当前靶向与免疫治疗正助力晚期肺癌患者步入长生存时代,但骨转移却成为了绊脚石,攻克肺癌骨转移依然任重而道远。骨保护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将助力更多肿瘤患者“站着走进长生存时代”,实现高质量的长生存。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
张剑威教授
对肿瘤相关贫血治疗时机进行了探讨。由于临床医生对肿瘤相关贫血重视不足,并且因为政策约束、供血不足、住院输血等多因素的限制,当前肿瘤患者贫血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对于肿瘤相关贫血的治疗时机,张教授认为在平衡获益与安全性的前提下,100g/L是最佳起始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