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美出新高度!《敦煌日历2025》震撼上市!解 ... ·  11 小时前  
解放军报  ·  1949,人民空军诞生始末 ·  3 天前  
光华CDC  ·  宣讲会预告 | 11月8日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曾经的大明神助攻“朵颜三卫”,去哪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关注|边关餐桌,何以从单调走向丰富?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3-26 18:34

正文

青藏兵站部纳赤台兵站温室大棚


新鲜蔬菜,本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但由于蔬菜的种植受到季节、气候、地域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地处高原、海岛、荒漠等边远艰苦地区的边防部队,完全依赖社会化保障有难度,一直以来,四季能吃上充足的新鲜蔬菜就成为一种奢望。

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呢?先来看两组镜头——


几年前,科幻影片《火星救援》曾描述了“一位植物学家在火星上成功种植土豆”的情节。基于火星与地球土壤成分相似的科学原理,植物学家运用高科技手段成功制造出氧和水,并在确保棚内温度、湿度恒定的基础上,实现了种植“突破”。


有趣的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美国科学家便在由登月宇航员取回的月球土壤上,种出一颗莴苣。这位科学家的分析引人深思:“受益于科技生产,种植可以不再受自然环境限制。”


由此观之,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可以改良蔬菜种植的土壤成分、蔬菜生长环境以及储存条件,而合理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技术则可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育种能力、增强蔬菜抗病防灾能力,从而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质量,让更多蔬菜品种能够在高原、高寒、戈壁地区的一座座新型温室大棚中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对边防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借助军民融合发展向科技要保障力,已成为边海防部队解决“吃菜难题”的主要手段——


从“新型冬储菜窖”到“太阳能日光温室”,再到“四防”岛礁种植大棚;从“太阳能供热系统”到“热空气地下传导技术”,再到“智能雾化立体栽培技术”,“科技魅力”在驻“高海边无”地区部队生活保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边海防部队已初步形成种、储结合的鲜菜供应保障格局,科技生产让边关战友餐桌上四季有“绿色”、餐餐有“绿色”,真正实现了由单调走向丰富。


我们相信,向科技要保障力作为科技兴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里边海防建设中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而战士餐桌的“绿色”与丰盛,必将带来戍边、执勤能力的“水涨船高”。

(陈小菁)


边关餐桌,何以从单调走向丰富?

——就“高海边无”部队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负责人答记者问


权威访谈:科学种植技术让蔬菜产量成倍增长

青藏兵站部纳赤台兵站温室大棚

记者:“菜篮子”工程实现了哪些突破?

负责人:“十二五”以来,从高原到海岛,从边防到无社会依托地区,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生产设施持续完善。军委后勤保障部派机关干部多次深入西藏军区、内蒙古军区调研,为边防一线部队完善配套设施。

火箭军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生猪饲养

目前,川藏线所有大站、兵站、油库的新型温室、猪圈,可实现一年四季自产新鲜肉菜,为官兵提供基础生活保障;驻守青藏线的纳赤台兵站、全年最低温度达-40℃的驻内蒙古2个边防连,已陆续建成“太阳能日光温室”,官兵吃上鲜菜不再是“难题”;海军驻西沙某部、空军驻藏某雷达站等单位,研发应用“智能雾化立体栽培技术”,使蔬菜产量提高了6倍以上。

截至2014年底,在“三北”地区及驻藏部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千余个菜窖,以往部队冬季蔬菜“冻三分之一、烂三分之一、吃到嘴里不到三分之一”的情况已成为历史,“鲜菜入窖、鲜菜上桌”正逐步成为现实。

计划2至3年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

海军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模拟海水淡化栽培蔬菜

记者:推进这项工作有哪些考虑?

负责人: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完成“高海边无”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前期优先安排保障困难的驻高原、海岛、边防部队,后期安排其他符合建设条件的部队,着力提升生产保障能力,让官兵“四季见绿”“吃菜不愁”。

确保投入精准。对于符合建设条件的部队,力争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根据实际需求和驻地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确保“投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部队类型、气候特点、海拔高度等,统一制定建设标准、设计设施样式、规范应用技术,做到实用管用耐用,切实发挥“菜篮子”设施的功能作用。

推广高新技术。运用“蓄热保温缓释放”技术,解决冬季生产温度过低问题;运用“坚固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生产设施抗风能力;采用“耐用薄膜”,降低辐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运用“水培、雾化培”技术,解决无土、土质贫瘠问题;运用“植物生长补光灯”“漫射玻璃”技术,解决光照不足问题;运用“排水降湿”技术,提供蔬菜生长适宜的环境;运用“冬储、速冻、保鲜”技术,增强疏旺补淡、均衡供应能力。

西藏驻军某部建设的温室连栋蔬菜大棚

搞好设施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由太阳能供热系统组成,可在-50℃的高寒地区实现“无需人工加热自然产菜”,适合北纬46°以北、驻西藏阿里地区的部队;“自然能源集成日光温室”,由后墙“蓄热保温缓释放、热空气地下传导”等技术组成,能在-30℃的高寒地区自然产菜,适合北纬46°以南的高寒区、寒区、温区及高原地区部队;“四防”大棚,集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技术于一体,适合驻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岛部队。此外,“新型环保猪舍”可快速采集太阳能,自然通风,兼具保暖,粪污可自动清排、循环利用,适合高寒、高原地区部队。

每年扶持“高海边无”部队50个旅团、50个仓库

研究蔬菜新品种栽培技术

记者:如何持续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

负责人:坚持科技领先抓人才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方式,依托国家、地方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有计划地培训生产骨干,学习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先进科学技术。

坚持基层至上、抓好“暖心爱兵”工程。“生产收益补助官兵伙食”是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严格落实生产收益使用管理规定,加强产品计价、效益核算、成果转化管理,让官兵切实享受到农副业生产成果。

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操作规程,把“菜篮子”和“菜盘子”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华而不实,更不能搞“一刀切”;坚持军民融合、深化拓展,主动与驻地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形成“互助推广、服务协作”的融合机制,助力生产单位拓展军地科技攻关渠道。

记者:“十三五”期间有哪些发展?

负责人:每年重点扶持“高海边无”部队50个旅团、50个仓库、200个营连单位,开展新型温室大棚、生态畜禽圈舍、园田化菜地等“菜篮子”工程建设,建成具有“节能、环保、耐用、高效”特性的新一代生产设施,进一步解决部队官兵吃新鲜蔬菜的实际困难。

本报特约记者花晓、赵杰


(制图:胡亚军、徐嘉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解放军报

“中国边关”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