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世界知识
关注并星标
每天与你一起
2024年11月21日,被誉为欧洲“电池冠军”的瑞典北伏公司(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启动债务重组程序。北伏创立于2016年,已从欧美政府、汽车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取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和补贴,它突如其来的破产令各方哗然,不仅沉重打击了欧洲本土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行业,更意味着欧洲动力电池的自主研发、独立生产进程将严重放缓。尽管当前欧委会及部分国家政府因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分歧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北伏的破产预示着,欧洲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寻求与中企的合作。
2024年11月21日,瑞典动力电池制
造商北方伏特公司在美国申请破
产保护。
它是欧洲最大的电池制
造商,被誉为“欧洲的希望”。
北伏的破产并非通过资产全面清算、实体解散直至完全退出市场,而是一次战略融资行为。北伏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寻求破产保护,即债务重组,这意味着它将通过与投资人和供应商谈判、出售非核心资产抵债以及开展特殊渠道融资等方式,在2025年第一季度前重新获得约2.45亿美元的资金。然而,根据法院文件,北伏的债务高达58亿美元,重组也是杯水车薪。
北伏是欧洲最大的电池制造商,是欧委会、欧盟成员国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宠儿。在融资方面,它一路高歌猛进,从欧委会、瑞典政府、德国政府、加拿大政府及各大跨国金融机构持续获得各种形式的资本支持,成为欧洲融资额最高的创业公司。
在资金不断进账的同时,北伏却在加速衰败。2024年5月,北伏突然宣布将首次公开募股计划推迟至2025年。同年6月,由于北伏生产进度迟缓,无法按时交付,宝马公司取消了与北伏的20亿欧元电池订单,转投给韩国三星。随后7月北伏披露的年报显示,2023年企业净亏损11.68亿美元,而2022年为2.85亿美元,债务规模急速攀升。之后,北伏的负面消息频出:8月底,北伏宣布关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研发中心;9月初,魁北克政府称北伏加拿大工厂的建设周期将延长18个月;北伏瑞典工厂的产能提高计划暂停,同时开始大规模裁员。
直至正式宣布破产,除了宝马的撤单,北伏未再发生任何取消订单、毁约或突然撤资的负面事件。换言之,除了宝马,其他重量级的投资伙伴和合作方对北伏一直持有高度乐观的预期,坚定认为其发展前景仍然向好。因而,北伏突如其来的破产,除了巨额资金损失,对整个行业而言,意味着欧洲实现动力电池本土化生产、打破亚洲垄断的希望也在一夕之间破灭了。
北伏官网展示的闭环制造概念图。
北伏的骤然破产实则是两方面因素不断拉扯的结果。一方面,北伏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1%,深刻暴露出其在生产工艺和模式上的内生缺陷,野心和实力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欧盟一直高举应对气候变化大旗,欲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上获得领导权,近年来大力部署新能源,并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对北伏寄予厚望。欧盟盲目的信任向市场传达出积极信号,北伏的生命周期得以一次次延长。
从表象上看,产能无法提升是导致北伏破产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缺乏核心技术,未建立起成熟有序的生产模式和配套支持体系,也无法借力于欧盟相关产业链,并不具备大规模本土生产能力,其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更是难以得到保障。
自创始之初,北伏的雄心壮志就不局限于建设传统的流水线式电池生产和组装工厂,而是强调打造垂直整合的闭环制造模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北伏称其制造的电池含有大量可回收材料,可通过废旧电池再利用,实现电池制造的可持续闭环。垂直生产模式意味着企业能够对从矿产开发、锂元素精炼、电芯生产、电池组装直至废旧电池及残次零件回收的整个供应链实施全面且连贯的控制与管理,是一种高度精密且成熟的生产组织形式,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的生产管理经验。
即使不考虑产能,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而言,实现这种极端的绿色生产模式都是极为困难的。这体现出,北伏生产欧洲本土电池的路径不是通过向亚洲学习、复刻,而是试图激进地实现全面超越,以此迎合西方主流的绿色理念。
例如,在上游,北伏在生产动力电池原材料的环节就面临严峻挑战。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关键成分是锂和镍锰钴(NMC)混合物。为了体现本土化生产的所谓“安全”理念,北伏声称将尽可能使用内部生产的原料。然而,瑞典本地媒体爆料称,从瑞典民事应急机构获取的文件证明,北伏曾试图在瑞典谢莱夫特奥工厂生产NMC,但由于遇到了重大困难不得不改为从中国购买,重量高达数千吨。此外,北伏还存在持续从中国大量进口成品材料的情况。北伏回应称,虽然目标是实现自主生产,但也会从外部采购。由此可见,北伏不具有在招商时宣称的真正的独立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北伏能够在缺乏核心竞争力、产能无法提升、安全性堪忧的情况下经营数年,所依托的是欧盟争当减排先锋、抢抓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地位,和寻求对华“去风险”、提升所谓“经济安全”所催生的迫切的本地化绿色生产需求。特别是在2023年,欧委会提出“去风险”理念并发布《经济安全战略》,在低碳转型议题上叠加了本地化的要求,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北伏正中欧盟下怀。当本土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个包装精良且经营理念完全契合欧盟战略和发展需求的企业,而它正急需融资来建设超级工厂时,欧盟及相关成员国便对其高度重视,立即予以大力支持。
由此,北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获得了在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中本不可得的资金、要素及政策支持。实现社会生产模式向净零排放的根本性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伴随着极高的成本。受市场失灵问题影响,转型初期势必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和低回报。正是在前期构建的宏大叙事下,欧盟的任何举措与行动,尤其是其对该企业的信任态度,对于市场而言,均构成了极为关键的正面信号。即使北伏的产能问题早有苗头,甚至存在诸多安全生产隐患,欧盟仍数次为北伏注资,并促成银团对其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支持,带动市场预期持续走高。再加上当前正值全球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在政治导向的影响下,许多欧洲汽车巨头与北伏签订长期订单,并助其扩张。
北伏的破产不仅造成市场震荡,还引发了强烈的悲观情绪,并通过涟漪效应在整个欧洲新能源产业链上迅速扩散,致使业界对同类企业的生存能力产生了质疑。实际上,欧洲的电池行业发展举步维艰,本地的其他电池制造商也正面临严峻挑战。Stellantis、奔驰和道达尔能源共同组建的汽车电池制造商ACC耗时四年才造出可装配的电芯,它当前已暂停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建厂计划;迫于成本压力,大众旗下的电池制造子公司PowerCo将削减一半的计划产能,同时缩减北美工厂的建设规模;雷诺支持的法国电池公司Verkor的CEO表示,在北伏破产以及2024年电动汽车销售放缓的冲击下,寻求融资变得十分艰难。
即使如此,欧盟“去风险”战略立场仍保持不变,打造本土电池产业链的决心并未动摇,已继续开展大规模财政激励。北伏破产使欧洲投资银行(EIB)的风险敞口暴增3.13亿美元,这部分亏损极有可能完全由欧盟预算承担。欧委会拒绝对此置评,并在最新一届欧委会就职后,迅速为创新基金拨款12亿欧元,用于促进本土电池技术发展和兴建超级工厂。EIB同时表示,即将对构建欧洲电池价值链再投资18亿欧元。
虽然欧盟再次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但资金无法直接解决欧洲电池行业的问题,欧盟的雄心更处于无处安放的尴尬局面。欧洲本土电池企业虽然能够继续获得融资,但仍面临能源成本高企、技术迭代缓慢、制造工艺落后、生产组织模式效率低下等挑战,与彼时的北伏并无二致。2024年10月末,欧盟开始对自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欧洲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增,中国电动汽车及下游企业赴欧建厂的脚步大幅放缓。因此,欧洲企业和相关国家在着力培育本土技术受阻后,或将对华发出积极主动的信号,尤其是德国,可能会与亚洲寻求深度合作,这为开展对华务实合作创造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