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粮食问题的演变。从列宁时期的粮食征集,到大饥荒,再到集体化、二战后的粮食短缺,以及后来的农业改革和石油红利时期的粮食问题。文章关注余粮的消失、饥荒的发生、工业化进程、农业改革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列宁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欢迎外资搞活市场放松农村管制等。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苏联迅速完成了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强制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导致个体不再拥有余粮。
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大饥荒,如1921年、1933年和二战后的饥荒。饥荒的严重程度使得人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获取食物。这些饥荒事件与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相关。
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进程,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战争和战后发展使得余粮消耗一空,战后为了基础建设等继续压榨余粮来维持发展。
苏联在农业改革上有所尝试,如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口号下的玉米运动。此外,在石油红利时期,苏联出口石油换粮食看似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当石油红利消失后,粮食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文:凭栏欲言
乌拉,乌拉!
震耳欲聋的口号中
,
余粮咋不见了?
01
1917年9月,列宁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强有力的手段”。当局采用非常严格的手段征集粮食,将所有能挖掘出来的粮食全部挖掘了出来
……
余粮消失了
……
1921
年,
苏L
发生大饥荒,饥荒的严重程度甚至使人们不得不采取非常极端的措施来获取食物,例如食用树皮、野草、甚至是死尸
……
02
基于现实的严酷,列宁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欢迎外资搞活市场放松农村管制等等,1921年3月苏俄与英国达成《英苏贸易协定》,准许同苏俄进行贸易,列宁同志还写信给一些革命前在俄罗斯做生意的英美公司,请他们回来
……
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
这一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在交完税后能够自主支配余粮和其他农产品,进行自由买卖,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农民手里似乎又有点余粮了?
1929
年下半年
苏L
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强制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
。
1930
年,联共(布)中央确定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一个问题是,
苏L
为何仅用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
集体农庄最为强大效果之一是个体不再拥有余粮,个体甚至丧失了藏粮的可能
……
当有需要时,余粮或点滴不剩
……
余粮又
消失
了
……
1933
年,苏L再次发生大饥荒,欧洲粮仓乌克兰数百万人死于饥荒
……
03
1946
年,二战胜利了,
苏L
迅速崛起
,
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
强国
,苏联
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
都
取得的
非凡
成就
……
然而与
大国崛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苏L
饥荒又来了
……
1
946
年
,
全苏粮食缺口高达
580
万吨
,
工人的粮食供应频频中断
,
农民人均获得的粮食比
1940
年少
40%
,
上百万人因饥饿及其引发的结核病、斑疹伤寒和痢疾等而丧生。直到
1953
年
,
民众的粮食消费水平仍低于
1940
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国崛起与粮食饥荒并存?
大概
有这两个原因:
1)战争已经将
余粮消耗一空
,但战后并未有机会让余粮休养生息,
反而为了基础建设、军工发展等等,
继续压榨余粮
……
1947年为了搞到粮食,在所有拖拉机站设立政治工作副站长
……
战后苏联农民生活待遇甚至还比不上战争时期
……
2)战时民众忍饥挨饿努力生产当然是为了战后能够过上好日子。战后
苏L
民众迫切的希望自身生活能得到改善,但现实却与愿望出现了
明显背离
,战后生活甚至比战时更为艰苦,
努力工作的意义何在?
会不会影响生产积极性大幅下降呢?
莫不是
躺平了?
1946
年
,
苏L的粮食产量仅为
1940
年的
64%
……
在
余粮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