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经信技术〔2019〕106号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
工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
年)》的通知
各市经信局:
为大力推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产业数字化为突
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
能化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制造强省和数字经济强
省建设,我厅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
施方案(2019-2022
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落实。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19年6月10日
—
1
—
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方案
(2019-2022年)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进一步拓展“智能+”,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提升发展质效,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智能
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浙江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
划》等工作部署和要求,开展我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2
年,全省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制造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
升,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00家以上,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70%以上、机器联网率达50%以上
,
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培育壮大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提升带动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
成效。
二、建设要求
数字化车间是以生产对象所要求的工艺和设备为基础,以信
息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为手段,用数据连接车间不同单元,
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规划、管理、诊断和优化。
智能工厂是通过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
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实现对多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
协调生产。同时,对车间的各类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决策,
并将优化信息再次传送到数字化车间,实现车间精准、柔性、高
效、节能生产。
我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以机械、汽车、电子、医
药、石化、纺织、轻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为重点,主要分为离
散型、流程型制造两类,每类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遵循相应标准体系要求,具体内容附后。
三、主要任务
(一)遴选入库项目
根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项目入库申报条件和要
求,由企业自愿申报,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后,每年遴选一
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入库项目。
(二)制定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有关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重点
围绕离散型、流程型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制定贯穿设计、
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的智能制造评价方法,为
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对标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诊断和评价
由省经信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依托国家、省级智能制造咨
询机构、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供应商等第
三方力量,组织专家对培育创建入库项目进行诊断和评价,评定
企业智能制造等级,确定一批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树立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公开予以发布。
(四)建设服务平台
鼓励工程设计院、信息工程与服务公司、自动化成套公司、
大型控制系统供应商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搭
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咨询诊断、
技术转移、资源对接和市场推广等服务,助力我省数字化车间/
智能工厂培育创建工作,带动企业、区域、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
升。
(五)强化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激励与支持,及时总结和推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
经验,引导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同
时,推进新兴技术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中的应用。
引导企业加快
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
等新兴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
,培育形成一
批效果好、成本低、易推广的新兴技术应用模式,并在相关行业
领域复制推广。
附件1
浙江省离散型数字化车间
/
智能工厂建设标准要素
一、车间/工厂设计数字化
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已建立数字化模型,
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产品设计数字化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实现产品数字化设计。
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设计和工艺路线仿真、可靠
性评价等先进技术,实现工艺数字化设计及仿真优化。建立产品
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多配置管理、研发项目管理,产
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三、制造过程装备数字化
建立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
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90%数据自
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采用机器视觉等智能感知先进技术,
实现工艺质量参数的在线测量及设备安全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
四、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
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制造数据、计划排产、生产调度、质量、设备、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以系统化思维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模式,改善业务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建立仓库管理系统(WMS)、物料清单系统(BOM),实现生产制造现场物流与物料的精准管控。
五、数据互联互通
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
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
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建立企业级的统一数据平台,整合数据资
源,支持跨部门及部门内部常规数据分析。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
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
之间,以及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
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管理
系统(PDM)等关键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采取信息安全措施,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
力。
六、物流配送信息化
实现仓储配送与生产计划、制造执行以及企业资源管理等业
务的集成,能够基于生产线实际生产情况拉动物料配送,根据客
户和产品需求调整目标库存水平。
七、能源资源利用集约化
建立能源综合管理监测系统,主要耗能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与
控制。建立产耗预测模型,水、电、气(汽)、煤、油以及物料
等消耗实现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调度、平
衡预测和有效管理。
八、综合经济指标
实现生产效率高
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
九、其他关键要素
关键制造装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嵌入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
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实现制造装备的自感
知、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
结合行业特点,基于大数据分析
技术,应用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以及跨媒体智能等方
法,在产品质量改进与缺陷检测、生产工艺过程优化、设备健康
管理、故障预测与诊断等关键环节具备人工智能特征。
制订智能制造相关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或行业应用
基础性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或关键短板
装备,拥有智能制造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创新应
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型、网络协同型、远程运维服务型等智能制
造新模式。
附件2
浙江省流程型数字化车间
/
智能工厂建设标准要素
一、车间/工厂设计数字化
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已建立数字化模型,
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生产过程自动化
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
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采用在
线分析仪、智能传感器、软测量、工业过程大数据建模等智能感
知先进技术,实现原料、关键工艺质量参数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
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实时
更新,统计过程控制(SPC)自动生成,实现质量全程追溯。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三、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
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制造数据、计划排产、生产
调度、质量、设备、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以系统
化思维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模式,改
善业务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四、数据互联互通
建立企业级的统一数据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支持跨部门及
部门内部常规数据分析。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
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执行
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关键信息
化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采取信息安全措施,具
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五、物流配送信息化
基于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识别技术实
现自动出入库管理。实现仓储配送与生产计划、制造执行以及企
业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集成,能够基于生产线实际生产情况拉动物
料配送,根据客户和产品需求调整目标库存水平。
六、能源资源利用集约化
建立能源综合管理监测系统,主要耗能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与
控制。建立产耗预测模型,水、电、气(汽)、煤、油以及物料
等消耗实现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调度、平
衡预测和有效管理。
七、综合经济指标
实现生产效率高
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
八、其他关键要素
关键制造装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嵌入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
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实现制造装备的自感
知、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结合行业特点,基于大数据分析
技术,应用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以及跨媒体智能等方
法,在产品质量改进与缺陷检测、生产工艺过程优化、设备健康
管理、故障预测与诊断等关键环节具备人工智能特征。
制订智能制造相关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或行业应用
基础性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或关键短板
装备。拥有智能制造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创新应
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型、网络协同型、远程运维服务型等智能制
造新模式。
抄送:各县(市、区)经信局,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2019
年6月
10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