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下,
解放思想,大胆改革,
打破粤港澳大湾区现存的“三种隔离”,
取消“两种边界”,
打造全球一流的
大湾区经济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12月15日下午,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南方改革论坛在广州举行。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张思平
理事长
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方向与制度创新》的主题演讲。
▲
张思平理事长现场演讲。
今年
3月份李克强总理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对此有各种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
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规划和建设大湾区,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张思平历时半年多,对粤港澳大湾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
《“一国两制”与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的研究报告。
报告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从制度、体制、机制、管理和政策创新的角度,研究大湾区未来的方向、功能和前景,探讨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真正实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一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发达、最文明的大湾区的目标,为此,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长远性、方向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现场听众聚精会神,不时用笔记下要点。会后有近
40家机构主动向其索要报告,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学习。
张思平指出:
在中国内地,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列入国家战略的国家级新区有19处之多,这些新区,大体上都是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制度、同一个特别关税区、同一个经济体之内,围绕中央确定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分工,确定不同的方向、目标。
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特别关税区,十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并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的战略任务。
因此,与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有着自己特别的方向、目标以及与实现这些特别的方向、目标相适应的策略。
▲
2017 年7 月1 日,习近平主席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的签署。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上,张思平认为要
以港澳带动大湾区进一步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
。
这不仅符合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回归之前就提出的在中国再造几个香港的战略构想,也符合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继续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和融合的基本方向,符合李克强同志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初衷,即通过加强粤港澳之间合作,达到发挥港澳地区独特的优势,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
1982 年9 月24 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公开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坚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必须正确和全面理解
“一国两制”问题。
张思平认为,“
一国两制
”既是大湾区建设的最大制度红利,也可能是最大制约
。
当前大湾区内港澳与珠三角九城市之间,由于
“两制”,实际上存在
三种隔离
:
制度隔离
物理隔离
互联网隔离
三种隔离给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怎么认识这三种隔离?这就涉及到对
“一国两制”的认识和理解问题。根据通常理解,
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大体包括五个方面:
▌
有关
政治制度和体制
主要指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和体制。
▌
有关
经济制度、体制和政策
主要包括保护私人和法人财产制度,财政独立制度,低税率的税收制度,货币独立的金融制度等。
▌
有关
社会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科学技术政策、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
▌
有关
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
包括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制度;居民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香港居民人身自由的保护制度等。
▌
有关
香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规定
对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既可以包括香港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包括与内地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香港居民的生活习惯等。
过去有三句话反映了典型的香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
经过近
40年的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20年的实践,内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什么是内地社会主义、什么是香港资本主义也有个不断思想解放的过程。
张思平认为,就目前的认识水平,
香港的制度
大体可分
四类
:
•
第一类,香港的有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基本上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
•
第二类,香港有关
保障居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基本上也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
。
•
第三类,香港的
生活方式基本上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