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重庆全面解除住房限售 ·  昨天  
界面新闻  ·  泡泡玛特回应哪吒手办多渠道售罄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松下回应将出售电视机业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灭霸”式的人口灭绝,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5-24 22:44

正文

首先给出答案:存在。


不仅存在,而且在历史中反复出现,甚至已经渗透到人类的文化中。


并且北山还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本文读者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在有生之年,目睹一次超十亿规模的人口大灭绝事件!


提示完毕,让我们还是从电影说起。


《复仇者联盟3》集合了漫威宇宙有史以来最全的超级英雄阵容,但是最吸睛的人物却不是这些英雄们,而是片中的大反派——灭霸。


灭霸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他带着人到处杀人放火的同时,却怀着一颗终极悲天悯人的情怀。



灭霸与漫威传统的那些妖艳贱货反派不一样,他所使用的手段固然血腥、暴力,但不是纯粹的邪恶,不以毁灭为乐趣,更不为满足一己私欲,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他在影片中说,为了实现理想不惜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


那他到底图啥呢?


答案让人大跌眼镜:环保。


环保先锋霸的理论是这样的:“因为生命体的过度增长,导致宇宙资源危机,于是随机消灭一半人口,人均资源翻倍,人们(生命体)就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呃……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这样一个大反派,虽然做法令人发指,但对宇宙生态担忧的情怀令人动容。 更重要的理由是,灭霸的理想戳中了当前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痛点。尤其是在中国,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首都北京必须大规模疏散人口,可以说是灭霸理想的一种现实柔性的演绎。


灭霸之问,其实早就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因此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实,灭霸思想并不是第一次在好莱坞的娱乐产品中出现。2016年上映的根据丹·布朗的小说《地狱》改编的《但丁密码》,其中的反派也有着几乎和灭霸一样的理想:为了防止资源枯竭那一天的到来,反派试图在水里投入病毒,阻断人类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生育能力。



更早一些的《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也包含着类似的构思,但是实现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一群精英认为,一方面人类的过度繁殖会毁掉地球,另一方面垃圾人口太多,迟早会毁掉这个世界。因此要按照他们的规则重新设计,于是放出T病毒,给人类种群来了一次大清洗。而众多精英们则冷冻藏于地下,准备清理多余人口之后再造世界。

电影《人类清除计划》的背景则是:由于地球人口过多,美国政府展开了一个12小时内允许所有犯罪行为的计划,让民众自相残杀,来减少一定人类数量。



电影《2012》虽然没有明说资源限制的问题,但是效果是一样的:大洪水到来后,只有躲在方舟里的人才能生存,除了一些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之外,只有用十亿欧元一张的门票来换取登上方舟的资格。


这三部电影包含了明显的阶级歧视色彩。穷人因为穷,连生存的资格都要被剥夺掉,省下来的资源空间换取富人们更好的生存。而灭霸就要“政治正确”得多,杀人是无差别的,与年龄、性别、种族、肤色、智力、财富这些都没有关系,每个人都绝对公平地摇骰子,概率决定生死。


以前的好莱坞电影中,正面角色都是要讲“政治正确”,反面人物则多半是反政治正确,如今连反面角色都要讲“政治正确”了,这可能也是好莱坞“政治正确”进一步向纵深化发展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列举给人一种感觉,因为资源限制而消灭人口的思想,好像是21世纪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大谬不然,早在十八世纪,英国人马尔萨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写成了一本在当时极为轰动的《人口论》。这本书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他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在《人口论》诞生后大约半个世纪,英国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完美地执行了一次现实版的“人类清除计划”。


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


从1845年开始,爱尔兰的土豆因为大范围感染霉病,收成大减,而土豆则是爱尔兰民众赖以为生的口粮。


爱尔兰当时是英国的一部分,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其顶峰的维多利亚时期,并且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英国无论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领世界潮流之先,是一个拥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陆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庞大殖民帝国。英国就是那个时代繁荣、发达和文明的象征,其国力居世界翘楚。甚至就在大饥荒四年前,英国为了平衡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惜费尽心机、劳师动众从印度派军舰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饥荒发生的同时,英国正全力筹办人类历史上首届世博会。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义上,英国都应当救助爱尔兰,英国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但是,在灾难发生后,英国政府不仅袖手旁观, 不组织赈灾, 甚至反而继续让爱尔兰的小麦出产到英格兰,还阻止其他国家的人道救援。


英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受到《人口论》的影响。英格兰精英认为,当时爱尔兰的垃圾人口太多了,需要通过饥荒来控制。饥荒消灭了爱尔兰四分之一的人口,并使得大批人口流亡海外。这一事件也使得大英帝国的道义形象被戳破,激发了爱尔兰人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埋下了日后帝国解体的种子。甚至二战期间,爱尔兰与纳粹德国关系暧昧,都与这一事件有关。


都柏林街头的大饥荒纪念塑像


至于在英国的殖民地英属印度,英国殖民政府更是冷酷到了极点。


为了尽可能地榨取利润,英属印度的大片农田被开辟为单一的种植园,用来种植棉花、茶叶或者罂粟。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北美的肥沃土地聚集地,在英国的统治期间,印度遭受了多次严重的大饥荒,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孟加拉大饥荒是1770年,上千万人口被消灭。随后发生了发生严重饥荒的年份在1783年、1866年、1873年、1892年、1897年,最后一次饥荒是1943-1944年。


印度大饥荒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 “我讨厌印度人。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从这个角度看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其说是揭示一种客观规律,倒不如说是为了给英国在印度灭绝人性的殖民统治寻找“客观正义性”,在道义上为英国政府找借口进行开脱。


很显然,灭霸也是《人口论》的忠实信徒。


《人口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问题呢?

《人口论》将资源短缺单纯看成是负面因素。虽然资源短缺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但也是福祸相依的双刃剑。


如果我们用更大维度的历史视角来看,资源短缺魔咒其实是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一种客观现象。如果视角再开阔一些,资源短缺更是始终伴随着整个生物演化的历程。


在《 从生物进化到人类社会的崩溃,谈一谈什么是竞争 》这篇文章中,北山就已经说过:生物繁衍必然会造成资源短缺,而资源短缺则引发竞争,竞争逼迫技术进步。 从生命进化到社会进步,竞争都是最基本的推动力。 据说,达尔文就是受到了《人口论》的启发,才写出了《物种起源》。


正是因为生存的条件极为严酷,只有那些能够争取到食物几率更大的强者能存活下来,弱者就被无情淘汰。强者的特性被一代代累积起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生物体的“技术革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回顾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技术革命突破前,资源压力都达到空前高度。不要以为原始人的资源就很丰富,恰恰相反,他们的资源比现代人匮乏得多。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可以直接食用的果实和能抓来吃的野兽,才是资源。食物短缺时,连母兽都抓来吃了,果实都被摘光了,找不到新的食物就是活活饿死一条路。


早期的智人跟所有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样,通过渔猎和采集两种方式获得食物。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附近的食物资源枯竭,就不得不转战新的地区。人口的压力推动智人不断迁徙,扩散到全世界。等扩散满了,智人就不得不面对更加严酷的竞争压力,研究能支持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终 发明了农耕和畜牧, 爆发农业革命,从而定居下来。


当农夫或者牧民,比当猎人要幸苦得多得多,如果不是资源短缺的逼迫,智人绝对不会选择这种生产方式。但是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后,资源利用效率极大提升,生存压力也就大大减轻,同样面积的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极大提升,有更多的人从事生产劳动之外的事情,于是文明出现了。


工业革命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工业革命早期,无论是从劳动条件、环境污染、生存条件等方面评价,工人都比农民要悲惨得多,失地农民宁愿乞讨混黑道,也不愿意去工厂干活。为了抓劳动力去工厂做工,英国政府制订了种种严刑峻法。然而, 技术的革新开发了新的可利用资源,同时提升了原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原先的资源边界被破除,人类的生存空间极大扩展。


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能利用人力和畜力之外的能源,再加上化肥的大规模应用,使得生产能力也出现了指数级增长,因此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变得不那么明显,人口出现了指数级飞跃。但正如摩尔定律不是永远成立的,可利用资源的增长也终有极限。


不是说绝对的资源不够用了,而是依照人类现有的技术,能用的资源到了极限。实际上人类的能源利用能力还没到行星级,距离理论上限还早得很。




但是对于任意特定阶段,资源魔咒是永恒的,资源边界也是持续存在的。


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不断与资源边界作斗争。


突破资源边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获得非连续性增长。


按照灭霸的思路, 担心人类过度繁衍会毁灭地球, 一旦出现资源紧张就灭掉一半人口,其实是一种“圣母心”在作祟。这种“圣母心”不仅演化成最冷酷的灭绝行为不说,还使得人类丧失了不断进取的动力,止步于技术革命的门槛之前。


重大技术革命前,必然是资源压力的 阶段性 高点。灭霸的行为,必然是在技术突破前强行打断发展进程,并使得技术水平极大倒退。让渔猎的智人永远渔猎,农耕文明永远锁死在农耕时代,工业文明则永远无法突破到智能信息文明。


这就相当于《三体》中智子的技术封锁。


如果从阻碍人类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评价,灭霸的行为就是最大的“恶”,因为他扼杀了人类进步的空间。


极端的环保主义,本质上就是反人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说资源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但是身处其中时,所需经历的痛苦确实是极为残酷,对于和平时代的人们几乎是难以想象。


比如农耕时代的中国,每当人口繁衍到六千万至八千万之间时,土地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接下来就是社会动乱,战争,饥荒,人口下降一半,然后社会重启。


工业时代的战争由于技术进步,残酷性也将进一步升级。 如果技术无法突破,那么似乎可以通过减少一半人口的方法,避免出现大规模动乱,造成过于严重的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现代人类可是掌握了核武器这种大杀器,万一在战争过程中头脑不冷静用出来,可就直接集体GG,没有下一轮了。


真要杀红了眼,面对本方即将覆灭的悲惨下场,心一横拼个同归于尽,绝对不是不可能,而是大有可能。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爱翁还是太乐观了,他的这句话成立,那也得幸存的人类能在高辐射环境中存活才行。


也许,这就是文明演化过程中的“大过滤器”陷阱?


所谓大过滤器陷阱,是为了解释“费米悖论”而提出来的一种假说。 (费米悖论:根据目前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宇宙学以及社会学知识,我们认为银河系应该早就充满了四处殖民的星际文明,然而不仅地球上找不到外星人曾经造访的证据,我们在望远镜里也瞥不见丝毫外星飞船或工程稍纵即逝的身影——甚至连一个无线电信号都接收不到。由美国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提出)


大过滤器陷阱 比人类灭绝还要可怕,这意味着文明的终结,或者周而复始地反复倒退。AI或者分布式生物技术的崛起,确实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却未必会阻止文明的发展——若是机器人取代了生物形态的人类,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文明,想来它们也会向宇宙进发,留下它们自己的文明足迹。


由于在此前的生命和文明演化过程中,都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大过滤器”就在前面不远处等着我们呢?


从这个角度来评价,灭霸的行为就是一种“善”。残酷归残酷,至少避开了大过滤陷阱,保留了文明的火种。


万一能在触及资源瓶颈之前就开启技术革命,实现非连续性增长呢?


有一线希望总比直接灭绝强吧?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了避免撞向资源陷阱,灭霸的无差别消灭一半人口的“公平”做法,是否有问题呢?


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公平”,但其实问题是大大的。因为这种解决方式太愚蠢了。


如果不进行强制干预的话,“自由”的人类社会,资源分配一定会形成幂次规律,或者简单地说,“二八定律”。这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人之道”。


这与道德无关,与人性无关,甚至与人的能力差异都没什么关系。 (至于为什么形成幂次规律,可以参阅《复杂》,梅拉尼·米歇尔著,其中提到的“小世界网络”对此有解释)


也就是说,20%的人口占有了80%的资源,而剩下80%的人口则争抢剩下20%的资源。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


因此,如果一定要通过消灭人口来解决问题的话,显然最有效率的做法,是从那20%的“gao端人口”身上打主意。


在现实世界中,甚至不用消灭他们,只要将富人占有的一部分资源夺过来分配给穷人就是了。


也就是“劫富济贫”!


或者《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


强制干预这种动作由谁来做呢?自然是掌握了暴力工具的政府。


从古到今,凡是能持久存在的政权,必然是一个“劫富济贫”做得比较好的政权,这四个字几乎写在华夏文明的基因中。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劫富济贫的制度,因此中国在资源约束下长期稳定存在,并保持当时技术水平下的高水平繁荣。 反中央集权的西方文明,本质上还从来没有经受过长期资源约束的考验。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衡量农耕文明发展水平最好的指标。汉代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千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关中平原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一千人(相当于现代孟加拉的平均人口密度,孟加拉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菏泽定陶一带,人口密度达到了261人/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代英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参见《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西方文明的解决方案则是,通过宗教洗脑的方式,让di端人口(也包括一部分“gao端人口”)自动抑制对生存资源的追求,甚至消灭这些人口。


亚伯拉罕诸教的教义中,教徒一定要保持对神的绝对信仰,那么在某个时刻,神会降下灾难,清除那些不信教的异端,让信徒们继续生活下去。例如《创世纪》中的“大洪水”以及弥赛亚信仰,都是如此。然而实际情况是,被消灭的正是信徒自己(至少其物质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神,就是《复联3》中的“灭霸”。


在这种宗教的持续洗脑下,人们自然会放弃一切积极地反抗,顺从想象中的超自然力量的安排, 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成为“亚伯拉罕废物”。 比如英格兰中世纪的人口,长期保持在150万至300万之间,可以想象其生产能力有多低下。


正是这样的宗教文化,使得当年的英国殖民政府执行人口清除计划时,心安理得,冷血无情。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方式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汲取,避免背上沉重的福利包袱,反而使得英国可以率先跨越农业到工业的壁垒,实现工业革命。(参见《 宋江为何造反?我们都被《水浒传》骗了! 》)


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才能造就灭霸这样的大反派。在欧洲历史上,突破低水平均衡首要因素是黑死病,也就是无差别的随机死亡,跟灭霸的做法几乎完全一致。欧美观众接受灭霸毫无心理障碍,因为历史上就是这样的。


在华夏传统文化中,神仙英雄一定是为人民谋福利,皇帝得为天下黎民负责,闹了灾就要下罪己诏,组织赈灾。至于灭霸?不存在的。


至于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已经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并且随着美国文化的持续洗脑,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灭霸这一角色,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感。


对于现代政府来说,累进制所得税、高额的遗产税,倾向于底层的福利,都是“劫富济贫”的工具。古典自由主义到二战走到尽头,随后欧美各国都开始大规模以劫富济贫的“凯恩斯经济学”为指导,迎来了增长高峰。


然而,凯恩斯经济学用政府负债的方式,用货币工具隐形地劫富济贫,只不过是 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倡导资本自由流动,因此资本流动到综合成本较低的亚洲地区,绕开了本国政府的强制措施,使得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强大的同时,也使得欧美社会的资源不均衡性不断拉大。 亚洲地区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断拓展自身的资源边界,自身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性也在不断拉大。


当前全球经济停滞,实际也就是技术发展再次遇到阶段性瓶颈。被经济增长掩盖的资源分配不平衡矛盾再次暴露出来,全世界再一次掉进资源陷阱的可能性在不断升高。


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即使是中央集权政府,到了后期也基本是被权贵阶层(资本)控制或架空。如果政府被资本的力量控制或架空,那么贫富差距就会迅速拉大到极限,“di端人口”活不下去的时候,会爆发革命,用暴力消灭gao端人口,释放大量资源——也就是“替天行道”!


维持本国社会稳定,争夺资源,将祸水引到其他国家身上,这就是世界各国正在做的事情。


全世界的人们,其实都或多或少地隐约感受到“凛冬将至”的状况。这才是最近十年来,各种灭世危机类电影不断涌现,并大受欢迎的深层心理根源。


反映在现实中,多国右翼势力普遍抬头,强力人物上台,贸易争端加剧,中东战争迹象抬头,实际上都是大国在摩拳擦掌,为本国争取更多资源而进行准备。中国的一系列反腐,金融监管动作,全力进行产业升级,实际上也是服务于同一目的。


“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是大危机到来时,人们的普遍心理倾向。


之所以目前人口灭绝 还没有出现,那是因为经济红利还没有耗尽。由于国际间的资源不平衡,更甚于一国之内的经济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灭霸式的人口灭绝,可能首先在某些人口爆炸的贫困国家出现——这是列宁所说的“革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率先爆发”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据联合国的月测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73亿人口。而这个数字预计将于2050年和2100年分别达到97亿和112亿。 联合国预计,21世纪中叶,地球新增人口的一半将集中来自于9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美国、印度尼西亚和乌干达。



世界人口分布


其中,除了美国和印尼之外,其他七个国家都是不发达的农业国。


目前,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埃及、刚果、也门、印度、尼日利亚等国都处于人口危机的边缘,或者说已经在经历人口危机。无论是挤了1.5亿人的爪哇岛,近2亿人的恒河三角洲,1亿多人的印度河沿岸、几亿人的几内亚湾,简直就是孕育动乱的火药桶,但人口依然在暴增。甚至大饼涨价导致埃及动荡后,人口增长速率也没有降下来。


也许大家都在影视或图片中见过印度或巴西的贫民窟,但是跟尼日利亚的贫民窟一比,那已经算是条件好的了。由于没有排污系统,疾病肆虐。其中,威胁居民最大的并不是可传染性疾病,而是不可传染性疾病——疟疾、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营养不良。


尼日利亚的水上贫民窟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粮食都不能自给,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欧盟,美国又占了其中的大头。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援助国。美国用两大手段操纵粮价:一是推行粮食自由贸易,二是通过粮食援助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美国政府对粮食生产予以高额补贴,再上机械化生产普及,因此粮价比一般国家低。通过粮食自由贸易,摧毁其他国家的农业,使其沦为附庸。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可可等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国民的生死操控于美国粮商之手,实际上也就等于政府受到操控。


粮食和石油,是美国控制世界的两大秘密武器。


然而,对于实力正在衰退的美国来说,相对于当世界警察掌控世界,不如首先解决国内的贫富差距问题,避免爆发革命更加紧迫。因此,美国对于提供粮食援助的兴趣在减退,同时正在致力于将农产品卖给能够支付更高价格的国家。


其实这个买主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就是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中美贸易争端谈判中,双方已经达成了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主要是牛肉)和油气的初步协议。


中国人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本国的农业资源只能勉强保持粮食安全,对于更多的要求无法满足。因此无论中美农产品贸易到底是谁的城下之盟,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


这样一来,就驱使更多的美国农场主调整农产品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增加更多的肉类,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30卡路里热量的饲料,才能够生产1卡路里热量的牛肉,鸡肉和猪肉与饲料的比例则是1卡路里比7或8卡路里。仅仅是中国人少吃鸡肉猪肉多吃牛肉,都会使得地球少养活数以亿计的人口。


庞大的中国,不仅阻断了工业化浪潮进一步转移的势头,还将阻断食物从美国流向非洲的渠道——哪怕中国想拒绝都不行。


不少国家,例如尼日利亚,就是依靠石油换食品维持国民生存。中国的肉类采购,不仅大量挤占了美国的粮食供给,而且还不得不将石油的订单更多地转移到美国。


对于中国来说,只是应美国的要求,减少了对美国的顺差;但是对于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来说,那就是生存和毁灭的区别。


很多人戏称,中美贸易战的结果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然而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老大和老二打架,可能会死掉一票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AI技术和自动化的进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 主导世界贸易的工业国,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低素质人口——光是解决本国富余人口的问题,就已经足够头大了。


即使是技术革命取得重大突破(比如热核技术),人类总体的资源边界得到显著扩大,但是反而会使得这些多余人口更显得多余—— 新技术抬高了竞争门槛,需要的是素质更高的脑力劳动者,需要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显然饥民们都无法达到要求。


接下来的几十年,世界上可能有数十亿计的人口,处于绝对的多余状态。


粮食是典型的刚性需求产品。不是说,十亿人口的粮食缺口,就会精确饿死十亿人。哪怕十亿人中产生10%的粮食缺口,就会使得数亿人卷入粮食危机,动荡和杀戮会杀死数亿人口后,才会重新取得平衡。


指望工业国的当权者大发慈悲?让本国民众勒紧裤腰带,冒着引发国内动荡的风险,节省下来粮食支援这些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人口?


不要圣母心发作了,到时候能保证国内稳定,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我们还没有拯救地球的能力。


因此,在未来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会看到有史以来最令人惊骇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会让20世纪的世界大战乃至有史以来所有的人口灭绝事件相形见绌,与灭霸打响指相比也不遑多让。


与之相比,纳粹党的集中营只不过是“历史的细枝末节”(老勒庞语)。


在数年之内,在不使用核武器甚至没有重武器参战的情况下,十几亿人口会死于各种各样的战争、骚乱、饥馑、瘟疫、屠杀之中。


更可怕的是,这种灭绝事件一旦起了头,可能就不限于贫穷的农业国,而是会蔓延到更广阔的范围。


难民的大规模移动,恐怖主义活动,战火的蔓延都会跨越国境,引发更加广泛的灾难。大规模频发的灾难,会改变社会的心理预期,颠覆现有的道德与法律,使得整个世界更加疯狂和嗜血。


什么,你说这个世界明明是和平的,哪有什么疯狂和嗜血?


我只能说,你的单纯和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


2011年震惊全球的挪威杀人狂布雷维克,身背几十条人命,目前却正好端端地呆在三室一厅、具有完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的“牢房”里,有跑步机可以健身,甚至还可以使用电脑玩线上游戏。服刑期间,他甚至还攻读了奥斯陆大学的政治学学位。


布雷维克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花了数年时间,实现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袭击案数小时前,布雷维克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份多达1500页的宣言,其中详细阐述了他制造这两起惨案的动机。在这份文件中,布雷维克扬言要发动一场保卫欧洲的“基督徒战争”,以抵抗“伊斯兰人的进军”。他主张毫无怜悯毫无甄别地杀光一切极左翼人士和穆斯林,他的名言“我一点都不恨欧洲的穆斯林,但我必须杀光他们”,正在迅速成为极右翼民众的座右铭。



到2025年, 布雷维克 就会被假释。被 很多人视为欧洲的先知和英雄的他,将会收获无数追随者,而且几乎肯定会步入政坛。


他简直就是现实版灭霸,有木有?



自称是“圣女贞德”化身的玛丽·勒庞(参见《 被看作“女特朗普”的勒庞,为何自称是“圣女贞德”的化身? 》),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在野政治明星,她曾经主张驱逐一切法国穆斯林。但是这个骇人的主张,其实在她阵营内已经相当温和,可以理解为为了争取中间派选民支持而做的包装。勒庞所在的国民阵线中真正的极端分子,甚至主张 “无差别处决一切法国穆斯林,因为驱逐他们相比之下会显得麻烦。”


德国极右翼”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不乏高学历高智商者,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缜密的计划。他们认为”一旦他们在德国掌权,有能力三个月内重建足够的集中营,半年内消灭一切穆斯林。“而且根据一位有军事经验的党徒建议,他们还认为”如果有必要,必须对小亚细亚和新月地带的穆斯林进行种族清洗,建立新的十字军屏障。这个目标可以在三年内完成,穆斯林的军事力量不值一提。“


可以看到,欧洲的右翼群体对于屠杀的秘密准备和谋划早已完成,只等社会心理发生变化,时机成熟就会付诸实施。


社会心理如何一步步变化呢?马丁·尼莫拉的这首诗,至今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纳粹杀共产党时,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德国人在2015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希特勒回来了》,影片中希特勒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你杀不死我,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我。



同样可以说,灭霸绝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里。


你以为这只是那些贫穷的农业国的危机?不不,危机比你想象的范围还要广得多。


当一部分人因为技术的差距,相对于普通人获得了近乎神的能力,那么他们肯定会表现得像个神——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平均道德水准,高于灭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以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还会取得妥协,那是因为还需要依靠被统治阶级生产财富,而且双方武力的差距始终没有实质性的鸿沟。


这两个条件在未来的AI技术和生物技术面前,都已不复存在。


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力在财富创造过程中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那么掌握着巨大权力的精英们,可能真的会认真考虑,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消灭多余的人口,以净化环境,消灭污染,减少他们的负担。


包括《复联》在内的一系列宣扬灭世情节的电影,可能背后都是为了完成社会心理的转变进行前期铺垫。


在公元五百年左右,人类迎来了一轮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发展高峰,这段时间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随后,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逐渐步入瓶颈。到公元三世纪,世界迎来了大规模的超级动荡。这场大危机摧毁了秦汉以来的中华第一帝国,华夏人口减少了60%以上,生产力水平出现大倒退,并迎来了五胡乱华的超级乱世;这场大危机也使得罗马帝国走向消亡,欧洲的人口减少了近八成,使得西方的文明之火近乎熄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