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回溯这些战例,并不是为了证明唐军有多牛逼,只是为了说明唐朝的战争潜力和国家韧性,这将是中晚唐时期,唐朝唯一能够依仗的优势。
但安史之乱的爆发逆转了两国之间的态势,之后唐朝只有躺在地上挨揍的份儿了。
但唐廷朝野也没闲着,他们也在时时刻刻琢磨如何削弱吐蕃的战略强势地位。德宗朝大臣李泌,便给皇帝献上了一条“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妙计。
难能可贵的是,居于中原的李泌,居然能够准确的判断黑衣大食的实力,并清楚的认识到大食和吐蕃的国家矛盾,他对德宗说道:“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由此可见,每个成熟的政治家都深谙统一战线的玩法。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法知道,这个战略联盟究竟是如何洽谈和协调的。但这个战略计划实施后,尤其是唐、回纥和亲后,回纥确实开始在西域和吐蕃死磕,而南诏国也如愿脱离了吐蕃的控制,重新成了唐朝的盟友。
从此后,虽然唐蕃交手,吐蕃依旧处于进攻者的优势地位,但向关中拓展的态势,不论是强度还是烈度都开始逐渐削弱。
公允的说,虽然吐蕃东挡大唐、西拒大食、北抗回纥、南迫南诏确实很豪迈,但双拳难敌四手,再好的身板也架不住一群饿狼上来撕咬,再说了吐蕃的身板也没那么好。
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始终都是吐蕃王朝的硬伤,当吐蕃疆域急速扩张之后,吐蕃军队中出现了大量的仆从部队。这些仆从部队自称“温末”,由唐人、吐谷浑、白兰羌等民族组成,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吐蕃藏族,人数多达数十万。在长期协作的过程中,各种族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族群观念,开始以“温末”族群自居。
“温末”的形成足以说明两个问题:
首先,吐蕃军力已经捉襟见肘,藏族士兵不足以支撑其国家迅速的扩张,不得不以其他民族士兵进行补充,以解决一些低等级的军政工作。
除了军中仆从部队“温末”外,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唐蕃西川之战(渡泸之役)中,被唐军俘获的吐蕃俘虏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
这说明吐蕃和大食在中亚确有战争,被俘的大食士兵被押解到川西军中继续服役。由此也可以看出,吐蕃军队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
另外,这些自称“温末”的族群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吐蕃社会。虽然“温末”其中不乏吐蕃人,但显然这些人处于吐蕃社会最底层,并不完全认同吐蕃社会的统治。
这也正是,吐蕃王朝崩溃后,国家控制能力减弱,席卷全藏的庶民大暴动会在边境“温末”中爆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