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我爱自己,我可以不快乐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如何在初次见面时拿下CRUSH丨印象分提升宝典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祝我的两个爸爸节日快乐” | Gay fathers 和他们的孩子们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6-17 22:43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今天父亲节,你祝爸爸节日快乐了吗?”

“是的,我给两个爸爸都买了礼物!”

“哇你好棒!诶等等…… 两个爸爸?

是的,你没听错,有些家庭确实有两个 “爸爸”。

而且,不是这样的 “两个爸爸” ——

图源《家有儿女》,图为刘星的亲爸和后爸

而是这样 ——

泰剧《两个爸爸》剧照

别大惊失色问这是怎么回事,朋友,Emoji 早就是酱婶儿的了,都 8102 年了,你还觉得 “家庭” 只能是 “爸爸 + 妈妈 + 孩子” 吗?

领养儿童,是许多想养育孩子却无法如愿生育者常见做法。有的男同性恋人在决定组建家庭后,就会选择领养孩子,一起成为父亲,这就是专栏君今天想介绍的 gay fathers —— 同性恋父亲。

在以 “腐” 著名的英国,只要年满 21 周岁,不管是单身人士,还是已婚夫妻、有民事伴侣关系的一对儿,或者未婚的 CP( 同性和异性均可 ),都可以领养孩子。

2014 年,英国全国领养的儿童约为 5000 名,其中超过 480 名儿童(将近十分之一耶!)进入了 LGBT 家庭(LGBT = 女同性恋 Lesbian / 男同6性恋 Gay + 双性恋 Bisexual + 跨性别 Transgender 等性少数群体)[1]。

虽然数据没有指明这 480 个儿童中,有两个爸爸的孩子具体是几个,但 gay fathers 在其中必定是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也都有着对 gay fathers 的研究。

与所谓 “正常” 的一爸一妈养娃的家庭不同,gay fathers 可是俩爹养娃。他们与 “大多数人” 不同,这份 “不同” 似乎就等于 “不正常”,所以难免会承受这个社会异样的目光。

的确,有些人对gay fathers的质疑声从未停止过——

“Gay 懂什么养孩子,养出来的孩子怕是营养不良又傻又笨!”

—— 错!

各种健康机构可都没把 “被 gay 收养” 列成影响生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gay fathers 带出来的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也不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2]。

“好,就算这些孩子没变笨也听话,但是两个爸爸毕竟不能给孩子母爱,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心理肯定出问题!”

—— 又错!

没有母亲,可不代表着没有温暖。

研究发现:在养孩子上,gay fathers 可是一点都不输给异性恋爹娘,甚至有的能比异性恋爹娘们表现出更多温暖(比如对孩子笑得更多)、更多和孩子的互动(更愿意跟孩子聊天)、对孩子的需求响应更为及时、对孩子的不开心和小心思都更为敏感……

而且,gay fathers 虽然都是男性,但他们的攻击性反而更少,跟多数人对以往男性家长 “一言不合就体罚” 的印象大相径庭[3]。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能把爸爸们当成朋友、靠谱的人生导师 [4],比起一些 “惨烈” 的原生家庭中,有母亲却没有母爱的情况,gay fathers 家庭可真是令人羡慕啊……

父亲当然不等于母亲,所以父爱不等于母爱,这个我们都承认, 但父爱也可以带来温暖; 就像可乐不等于雪碧,植物蛋白不等于动物蛋白,但两者都能带给我们快乐和营养。

有这样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得也很棒棒啦!研究表明:Gay fathers 养的孩子,跟异性恋家长养的孩子相比,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从挫折中恢复和振作的能力)更强;沟通交流能力更强;对生活满意度也不低,甚至是比其他孩子高出了那么一丢丢…… 总之就是各方面的适应能力都不差,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优势[2][3]!

“那!就算上面你说的都对!可是!Gay fathers 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也都是 gay gay 的吧?两个爸爸都是弯弯还嫌不够?还要把小孩掰弯、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同性恋吗?太过分了!”

—— 还是错!

不少研究发现:同性恋家长(无论是 gay fathers 还是 lesbian mothers)养育出来的孩子,和异性恋养育的孩子,在性取向上没有显著差异[2]。

但是 gay fathers 对孩子的性教育,确实有影响!—— 只不过,影响的不是孩子的取向,而是他们对性取向的态度。

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性别(gender)并不只有传统观念上的男、女两种,也并不一定跟生理性别(sex)一致,性取向也是多种多样。 那种非黑即白非阴即阳非此即彼的二元时代,早该过去了!性别和性别的表现,都像彩虹一样,是多元的,丰富的,多彩的。

Gay fathers 更会注重多元化方面的教育,所有他们培养的孩子,更懂得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固守传统的性别角色。无论是在自己的服装选择、还是在选择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上,男孩子可能更不介意穿粉色等被传统观念认为 “娘娘腔” 的颜色,女孩子也更不介意参与一些被传统观念认为 “假小子” 的活动[5]。

Gay 家的孩子也会对 LGBT 群体抱有更开放包容的态度 [6],总之就是自己的取向不一定被 “掰”,但个体却变得更加理解和宽容啦。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理解宽容,那世界该多么和平……

“那……”

质疑者的问题是永远问不完的,但 gay 家的孩子坐不住了:

“你问完了没?你先打住,听我们说几句!”

虽然 gay 家的孩子往往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更为包容,但他们也知道自己身边的人可不一定这么想,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对自己的爸爸们和自己有偏见,所以,他们自己也会主动使用一些社交策略,在展示自己形象的同时也保护自己。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4]:

“当我朋友、同事在时,我会不让爸爸们表现出亲近;或者干脆,不让他们出现。”

这样的边界控制(boundary control)策略限制 gay fathers 在一些场合的性取向表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尴尬。

“我会把我其中一位爸爸说成是叔叔,或者,‘我爸爸的朋友’。”

尽量不告诉别人自己有俩 gay fathers,这种策略是有意隐瞒(nondisclosure)。

“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俩 gay 爹地,免得他们见到我爹地们大惊小怪。”

故意透露(disclosure)跟前两种试图隐瞒的策略不同,在这种策略下,孩子会告诉一大群人:我爹是同性恋!这种事先的自我暴露,能让身边的人在碰到自己爸爸们前就做好心理准备 —— 事前尴尬,总好过现场尴尬。

不过,以上三种策略在 30 年前才最常见,现在 30 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 gay 家的孩子们会采取怎样的主动策略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想法!)

其实,专栏君也不知道,在采取这些策略时,孩子们的内心会有多挣扎。

为什么要回答这些恶意揣测的问题?为什么 “我爹是同性恋” 这件事有时会让孩子尴尬?为什么不能像 “正常” 家庭一样?

这都是因为,那些真正有害 gay 家孩子成长的,刻板印象及刻板印象威胁,一直都存在。

恐同 (Homophobia)是指针对 LGBT 群体的负面的信念、态度、刻板印象和行为。恐同歧视影响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而在 gay fathers 领养了孩子后,这种歧视又会延续到孩子身上 —— 这是一种联想性的歧视[7]。

Gay 家的孩子担心:他们也可能由于 gay fathers 而成为同龄人社交耻辱事件的受害者。当他们不断地担心身边人会对 gay 抱有负面印象、负面评价自己的爸爸们和自己,就会时刻感受着这种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

Gay 家孩子的身份,像是被钉在了脑门上的名声,甚至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应对和处理细节的方式与态度,更容易(无意中)恶意解读身边人。

于是: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 → 自己害怕负面印象 → 自己觉得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程度高、觉得身边人对自己有恶意行为 → 自己对身边人的好感降低、行为疏离 → 身边人不知其所以然,对自己报以疏离 → 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更深了……

仿佛走入了绝望的死循环。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句话:Gay fathers 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这个社会对 gay fathers 的偏见和歧视才是。

除了 gay fathers,女同家庭、跨性别家庭、离婚家庭、再婚家庭,都是所谓的 “少数”。专栏君还介绍过 solo mothers ,那些选择活得十分帅气的单身妈妈也把娃养得比多数家庭都棒,可以说是打了偏见、歧视、质疑者的脸。

最后还想说:不管我们在说、在写、在分析一个怎样的群体,专栏君都觉得,个体差异永远大于群体差异, 一个标签贴上了一群人,但不能代表这群人里的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仅仅透过  “gay fathers” 一个词组,我们其实什么都看不到。

如果每个人都能明白并且牢记这一点,那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威胁和歧视,便不攻自破了。 了解一个人,是需要去用心看的,如果我们在了解这个人之前就凭借 ta 所属的群体标签给 ta 妄下论断,这不是愚蠢和无知,是什么呢?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 每位父亲都各有各的辛劳 ,每一分父爱都值得我们感恩和尊敬。

祝每一位爱孩子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

专栏君

是不是朋友圈又被爸爸们的照片刷屏啦~


限于一些现实因素,我们可能看不到「两个爸爸」的照片,而且这样的家庭数量相对太少了。那为什么专栏君还要写这么一篇呢?


再划一遍重点吧:gay 家的孩子本身并不一定有缺陷,对「少数」的歧视和偏见才是造成缺陷的重要原因。


而生活中,岂止 gay fathers 是少数呢,单亲爸爸、全职爸爸……目前都还不占多数。


但是父爱不分多数少数,每一位爱孩子的父亲,都值得感谢呀 ;)


参考文献:

[1] https://www.gov.uk

[2]Baiocco, R., Santamaria, F., Ioverno, S., Fontanesi, L., Baumgartner, E., & Laghi, F., et al. (2015). Lesbian mother families and gay father families in italy: family functioning, dyadic satisfaction, and child well-being. Sexualit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12 (3), 1-11.

[3]Farr, R., Forsell, S., & Patterson, C. (2010). Gay, lesbian, and heterosexual adoptive parents: Couple and relationship issues.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6 , 199–213.

[4]Bozett, F. W. (1988). Social control of identity by children of gay father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 (5), 550-65.

[5]Biblarz, T. J., & Stacey, J. (2010). How does the gender of par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2 , 3–22.

[6]Bos, H., & Gartrell, N. (2010). Adolescents of the USA 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 can family characteristics counter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igmatization? Family Process, 49, 559–572.

[7]Richards, D. A. (2008). Affiliative stigma and factors of association. Gainesville: University of Florida.

[8]克劳德M.斯蒂尔. (2014). 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 这样看自己?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