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陇南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
2024年,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陇南春来早,陇南人民将在2025年春节前后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实践自己独特的年俗活动,“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非遗贺新春——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非遗贺新春——非遗馆里过大年”、“非遗贺新春——文脉颂中华”春节非遗宣传推广等多项活动都将举办。
陇南市共列入县(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98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43项,市级267项,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已经形成。其中文县池哥昼、武都高山戏等项目皆在春节期间火热“登场”亮相。
文县池哥昼
流传于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天池等地,集舞、歌、乐于一体,既带有神秘的气氛,又显示出浓厚的娱乐色彩。他以舞蹈贯穿始终,服饰、道具、舞姿等都有别于其他歌舞样式。池哥昼舞队一般由9人组成,其中4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两人扮成夫妻,称为“知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称“猴娃子”。四个“池哥”和两个“池姆”均戴面具,两个“知玛”一般装束,猴娃子脸抹锅黑,颇似舞台丑角。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的池歌昼传人“乐佰”都要组织活动,从东向西逐村逐户地为村民除恶驱邪、祈福迎祥。活动自正月十三日从文县铁楼乡的麦贡山村开始,逐村挨户欢跳,大村寨两天,小村寨一天,正月十八日在李子坝、迭堡寨村结束这场文化盛宴。
高山戏
又名“演故事”“走过场”等,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隆兴镇等地。是融“议事”“出灯”“过关”“圆庄”“上庙”“走印”“踩台”“灯官说灯”“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演出程式为一体的独特剧种,一般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是春节期间当地百姓极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游客难得的一次神奇的独特文化体验。高山戏演出期间,还伴有大身子舞,即傩舞。演员戴面具扮武将以对白和斗武的形式表演三国故事,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演绎人们对三国英雄的顶礼膜拜,寄托心中虔诚的信仰。大身子舞,又称“大神舞戏”,武都当地人又称“耍大身子”。舞队的构建有:旗头(旗头一手持红色大旗和牌位,一手提秦琼和敬德的面具),每户派一名人持彩旗随旗头,之后依次走出竹马子、小鬼、周仓、关羽、刘备、吕布、张飞、曹操、蔡阳以及老爷、老婆,这些就是“大身子”。“大身子”之后跟随把式舞队。
陇南社火
表演形式多样,有舞龙、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跑花杆、车车灯、竹马灯、掌灯子、排灯、夜春官、妆老汉等多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陇南全市都有举办社火的习俗,每年春节陇南30%以上的村都会举办社火。“掌灯子”是陇南社火的一大看点,由手持红黄神旗的两个小伙子引领,表演者多是十五六的小姑娘,一手掌花灯,一手拿扇子,随着鼓点,在行进中载花步,身体随着步伐抖动,花灯随着节奏一高一低地跃动,口中唱着古老的唱词。“高跷”是陇南社火中重要的演出形式,陇南高跷社火有高跷和小跷两种,高跷和小跷有各自不同的装扮和唱词,用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演唱,整个队伍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列队或场地定点表演,走进三退一的十字舞步,载歌载舞,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
麻昼舞
又称“十二相”,是傩舞的一种,相传这种舞蹈源于白马山寨的藏族同胞生产生活中的祛邪祈福,也受原始自然崇拜、道教、佛教的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及专家研究考证,“麻昼舞”表演至今有三百多年以上的历史。在每年的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或者重大的节庆时,石鸡坝乡薛堡寨等村寨的白马人都要举行盛大的“麻昼舞”(十二相)表演活动,全村老少齐聚在村中的大场中,中间点起熊熊大火,大家着节日的盛装,唱起歌。面具是用桃木雕刻而成的动物面具,极具艺术夸张形式,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都表现出了白马人粗犷豪迈、质朴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崇拜。这些面具再配以各种鲜艳的彩衣,更富有美的感觉。在两杆高挑的旗帜的指引下,有四个炮手,向天放几响“三眼铳”震天动地,前面有四个装扮成山神的模样,腰系铜铃,头戴面具,手拿牛尾,跳着开路。“麻昼舞”按一定的顺序一字排开,整齐有序地跳起舞蹈来,动作有附掌、踢腿、抖肩等,大方洒脱、豪迈有力。在传统的表演中,一般十二相不能表演完整,即不能同时将十二张面具全部戴上表演,所以在表演时,只戴六张面具出来跳,另外的六张面具一般是只供奉在场子中作为观瞻之用。
陇南是甘肃油菜花最早开放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具有独特魅力,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先人的智慧传承,每一个项目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相聚陇南,探索不一样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