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称为“中国AI巨头”,百万博主李一舟的课程被全网下架。
李一舟AI课程的销售额一度达到了数千万,更有一张流传网络的截图显示,李一舟三年内靠卖课收入过亿。
李一舟课程爆火的背后,是大众对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焦虑。
从文字、图片到视频,AI工具不断更新迭代。
虽然Sora目前尚未公开,但是Open AI官网上60秒的视频已经足够震撼。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人类到底有哪些竞争的优势?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与人工智能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清华大学教授
彭凯平
老师想和大家分享:我们更需要发展哪些能力,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认为,人类有一种能力是机器取代不了的,那就是
想象未来的能力。
2008年,哈佛大学的四位心理学家发现,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是躺在那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在消耗20%的氧分,这个模式叫做默认网络神经模式。
那么这个“网络”在干什么?他们发现,
这个网络主要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下意识地计划未来。
这点就与机器不同,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学习,它把人类的各种预测行为配上权重、概率,根据人类过去的经验预测下一步行动。
所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文字的接龙游戏。
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还能创造出经验来。
我们虽然没去过月球,没有任何经验,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来,而这种想象力,这种憧憬未来的能力,是机器永远取代不了的。
此外,哈佛大学
Daniel pink
教授认为上帝送给了人类四个天使,是人类的保护神。这四个天使,机器没有,动物没有,只有人才具有。
首先,人有同理心。
我们可以知道别人的想法,可以感受别人的感受,但机器做不到。
其次,人有自控能力。
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但机器做不到。人工智能驾驶的汽车其实是安全的,但我们还是不放心,为什么?
就是谁来负责任的问题。人能控制自己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但机器完全不考虑良知,人类害怕机器失控。
然后,人类有道德之心。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类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机器没有。
最后,人类有智慧之心。
人类通过长期的思考探索,形成了对问题的一种直觉判断,这就是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黄金直觉(golden intuition)
。
股市发展到什么地方,模型告诉我们没有问题,但自觉就是有问题,这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很多女生都有辨别男人的直觉,可能从各项数据来看,一个男生很不错,但女生一看就感觉不对,为什么不对?其实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这些能力,都根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三种竞争优势:审美(Aesthetic)、创造力(Creative)和同理心(Empathic),也就是我所总结出的
ACE理论
。
A,是我们的审美能力。
美感是机器取代不了的能力,起码到现在为止,对美的感受是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绘图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Midjourney做的东西依旧缺乏人类的美感。
我们曾经用人工智能画一副积极心理学的新年祝福,发现并不美:首先,画得太实,把所有东西都画出来了,而中国画讲究留白,这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其次,画得太艳,颜色特别鲜艳;然后,风格太单调,没有丰富多彩的个体差异。
C,是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能够教机器写诗,但是写出的诗却缺乏灵性、悟性、感性,只是机器人根据过去人类想到的东西创作出来的。
E,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成全他人和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
人最伟大的能力之一是善于合作,单打独斗,人斗不过老虎、狮子、豹子,但为什么人类最后战胜它们?
是因为人类掌握了进化的秘密——
互惠互利,互相合作。
而合作的完成就需要沟通。
我经常讲,会说话是人性,因为会说话的人更能够激励、感召、影响更多人。
行胜于言,其实机器比我们做得好的多,但是荀子提出的
“言行并重”
,机器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表达,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影响他人,这才是中国人在21世纪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