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四代接力传承一件事,这位84岁蔡大妈享誉全国!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27 19:12

正文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战争年代,这句耳熟能详的拥军歌谣唱遍大江南北。

新时期,持续高涨的拥军工作仍在继续。在祖国东南海域的南日岛,谈及“蔡大妈”,官兵内心总是暖暖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为驻岛部队洗衣缝被,到如今耄耋之年仍牵挂着官兵,现年84岁的蔡银治拥军事迹早已传为佳话。 

▲ 蔡大妈为官兵缝补衣物

01

蔡银治回忆说,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打渔人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军经常登岛进行袭扰,百姓民不聊生,直到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正式进驻以后,岛上的居民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我当时也有十七八岁了,懂得他们对我们好,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好。”为报恩,1953年,只有15岁的蔡银治在母亲的带领下,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拥军之路。

60多年来,她家里和驻岛部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老兵走了、新兵来了,但是军民间的感情始终没变。在官兵眼里,“蔡大妈”还是他们的“战友”呢!

她是连队的“编外保障员”。缝衣织袜、照顾伤员……蔡大妈用双手能干的活回报驻岛战士对她们的好,家中种了菜她就给部队送过去,家中剩了钱就为战士买肥皂,战士的衣袜破了她就给补。几十年来,老人共为边海防官兵缝补衣被6000余件,用掉的尼龙线足足有上百斤。

她还是连队的“编外指导员”。新战士小黄是典型的“富二代”,刚进岛就暴露出各种“公子哥”的习惯,连队干部和班长骨干挨个做工作都不管用。蔡大妈得知消息后,专门“蹲”在连队好几天,天天和小黄唠家常,讲岛上一代代官兵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的事迹,渐渐地,小黄的思想也逐渐转变了过来,并很快成为连队训练尖子。 

 蔡大妈跟官兵在一起

 蔡大妈带着家人为官兵赶制衣物

 蔡大妈获评“全国拥军女模范”

02

蔡银治的视军若亲的质朴感情和60多年如一日的拥军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儿孙。

“在我的印象中,5岁我就跟着妈妈到部队中去。那时我就是去玩,只知道妈妈和官兵们关系很好,妈妈也经常给我讲解放军的好,他们之间互帮互助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蔡银治的儿子林金泉说道。

林金泉多年来深受母亲影响,十几年前,无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他都会利用节假日,到周边连队义务为新兵免费放映影片,丰富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几年前,林金泉下海创业,开办了一家小型制衣厂,虽创业艰辛,但林金泉尽己所能,每逢“八一”、春节等节日,就会发动全厂工人,为驻岛官兵缝制衣物、被褥、窗帘等,深受官兵欢迎。蔡银治的孙女更是带头飞针走线,精心缝制,一家三代人再续悠悠拥军深情。

半世纪拥军路,一辈子慈母情。蔡银治先后被评为“全国新时期拥军女模范”“全国拥军模范”等称号。蔡银治说:“只要我还能动,我会把拥军这件事情坚持到底,即使我动不了了,儿子、孙子也会继续下去,永远都不能忘了解放军的恩情!” 


 蔡大妈带着儿子给官兵送衣服

 蔡大妈获得荣誉

03

军民鱼水一家亲,几十年来,驻岛官兵早已把蔡大妈当做自己的亲人。

每当连队菜地大丰收时,官兵都会自发地为蔡大妈捎点新鲜绿色蔬菜;逢年过节,陪大妈一起过节已成为一种家常;卫生员定期带上药品器材,为老人检查身体;闲暇之余,官兵们会帮大妈打扫卫生、干干农活;临近退伍,老兵也会自发组织与大妈道个别。

今年端午节,该旅政委上岛同官兵过节,但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刚上岛,车直接驶向了蔡大妈家的方向。

李政委陪老人唠了一下午的嗑,一起回顾了那些年拥军路上的美好回忆,一句句朴实真挚的话语、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部队领导对蔡大妈几十年来对部队的帮助和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蔡大妈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聊天中,大家都希望能将这段“军民情缘”一直延续下去。 

 旅领导看望蔡大妈

 部队官兵慰问驻地困难群众

▲ 官兵在驻地学校义务劳动

半个多世纪,不算长,但足够人的一辈子。全国拥军模范蔡银治,用平凡塑造了伟大,用无私谱写了完美,用真诚成就了和谐,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海岛母亲的拥军情怀。

八一节即将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为她点赞!

作者范小敏、杨洋、冯亚丰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冲锋号”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jjqz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