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日报  ·  就在明天!吴艳妮、巩立姣南京登场 ·  2 小时前  
南京日报  ·  就在明天!吴艳妮、巩立姣南京登场 ·  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公祭日丨请留一分钟给那段民族的伤痛……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6-12-12 19:13

正文

凛冬南京,冷风呼啸,暗夜无边。

十二月的南京注定是灰色的,正如79年前的那天一般。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之后的四十余天里,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变为了人间地狱,万物齐灰。日军在南京城内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尸横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岁月的蹉跎,洗不净日本战犯手上的血腥;时间的流逝,抹不去中国人民心中的悲伤。往事的灰色记忆定格在了昨日,也深深的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中。如今的生活固然多彩,却也不能忘记昨日的阴霾。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确定国家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当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 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活动第一次上升至国家层面。这种国家级别的纪念仪式,不仅强调着现代中国人不忘日本侵华之耻,更是在为整个世界恢复、保存历史的真相和尊严。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都对现实有着巨大的警鉴价值,而对历史铭记,就是树起了一面镜子,无论是对企图颠覆历史的人,还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这个镜子随时折射提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国家公祭”虽然只有一天,只默哀一分钟,但公祭的意义却需要一定的延续,这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老兵日会对老兵提供一系列优惠活动,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则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限制娱乐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在增加普通民众对国家公祭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参与和审视,如此进一步将“国家公祭”的实质细化、落地,方能使“国家公祭”先形成民族习惯,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个国人都可以在此熏染之中,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 ,这是永远保鲜的普世格言。中国已近30余年远离战争的魔爪,但身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却不能因为如今的和平而忘却当年遭受的苦难。和平年代,和平是时代给予军人的最大馈赠。此时此刻,不该忘记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才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需要新一代革命军人去维护,去捍卫。

凛冬已至,黎明破晓,彻骨的寒风在呼啸,仿佛在昭告世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者:刘呈威、屈凯明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冲锋号”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jjqzgw)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