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鲸出海
白鲸出海,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白鲸专注于具备互联网属性的行业、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出海,包括应用、游戏、电商、区块链、智能手机及硬件、旅游、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教育、体育和金融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恭贺新春!巳巳如意! ·  5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AI年味:新春创意盛宴,作品秀出精彩! ·  20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AI霸屏的第二年,硅谷大佬们都Pick哪些A ... ·  2 天前  
腾讯  ·  恭喜发财!送大家鹅厂蛇年红包封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鲸出海

辞任字节高管、创业AI创作工具,首轮融资近千万美元 | 对话创始人

白鲸出海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5-01-23 22:00

正文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玉伯(真名王保平),一位在互联网内享有盛名的技术开发者,他从中科院的光学研究到成为阿里巴巴前端领域的领军人物,再到如今创立 YouMind,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技术和创新的洞察。


文末福利~免费领取白鲸出海新年红包封面。

图片来源:YouMind

玉伯的故事始于湖南的一个偏远山区,他的学术旅程从中科大物理系开始,一路保送至中科院,继续深入光学的研究。然而,在研三时,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抉择——退学,转而投身于编程的世界。在阿里巴巴的 15 年里,玉伯不仅在代码研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是打语雀等知名产品。

2024 年年初,玉伯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三个关键抉择——辞任字节高管职位,开始创业。关于这个决定,他说选择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让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兴奋。

YouMind 的愿景是成为“AI 时代的纸和笔”。在 AI 时代,YouMind 希望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定义找资料和写稿的方式,为创作者提供一站式的创作工具。玉伯对于 YouMind 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 YouMind 从一个面向超级个体的工具,发展成为小团队协作的工具,最终构建成一个内容社区。

玉伯的经历和 YouMind 的创立,不仅是一个关于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故事。他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理解用户、追求激情和不断创新都是关键。而 YouMind,作为 AI 时代的纸和笔,正承载着这样的理念,为内容创作者开启新的可能。Enjoy~!

. 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大公司内部创新,本质上都是在寻找市场的缝隙。所谓的缝隙,就是那些别人看不上的领域,也就是别人忽视的领域。

. 从长期来看,YouMind 的目标是成为“AI 时代的纸和笔”......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两年内,YouMind 更精确的定位是成为面向创作中长内容的创作者工具,帮助他们找资料和撰写稿件。

. 谈到 AI 时代,我认为有些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理解用户和用户场景......我认为对于 AI 应用的创造者来说,更多的精力应该像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一样,集中在用户身上,理解场景,与用户交流。

. 因为在 AI 领域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候产品经理从用户视角看问题,如果对 AI 一知半解,很容易偏离正轨。可能会误以为 AI 能做很多事情,甚至不切实际地制作出很多看起来很酷的演示,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什么用。

. 对于 YouMind 期待是,十年后或许有机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 YouTube......我们想做的是 AI 时代的纸和笔,写完之后可能是可以动的、可以播放的。这个播放的纸可能就是一种新时代的视频,由多个可播放的纸组成的视频集合可能就是一个新时代的 YouTube。

. 无论你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无论你在做什么,都应该思考自己擅长和喜欢做什么。擅长和喜欢可能不总是一致的,但至少想清楚其中一个也是好的。如果一时想不清楚,那就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不要多想。

. 从技术到产品再到管理,基本上都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一直没找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先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如果有幸想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那就赶快去做。当你从事某件事情时,不需要找理由去证明你喜欢它,那种没有缘由的喜悦,就是喜欢。如果还需要找借口,那我觉得都是假的。

阿里前端第一人、语雀创始人玉伯:

中科院硕博退学,一心投身代码研发,

追求内心激情的三次关键抉择

图片来源:YouMind

ZP:谢谢玉伯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建议可以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可以涉及人生的关键节点、比较突出的特征以及各阶段的积累等。

玉伯:感谢 Z Potentials 邀约。我的个人经历比较简单,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偏远山区,大学是中科大物理系,大四保送到中科院,继续物理光学方向的硕博连读。但没读完,选择了退学。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关键抉择。

之所以关键,是这次选择后,自己不再从事科研,投身于写代码了。研究生期间,要做大量物理实验,实验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需要通过 C 语言进行处理。在写 C 语言过程中,我越来越感知到自己的兴趣在代码上,而不在具体的某项物理研究。当时经常会在电脑前一坐就好几周,除了睡觉吃饭,整个人都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

幸运的是,物理所的导师对我挺好,知道我的兴趣在代码上,于是推荐我去软件所。软件所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软件所的互联网实验室,老师基本把我当学生看,这让我有大量时间把计算机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系统学习了一遍。很感恩。

第二次关键抉择,是从软件所离开,从北京到了杭州的淘宝 UED,从事用户体验相关工作。第一次选择是退学,因为知晓了自己的兴趣在代码上。第二次选择去淘宝,是想清楚了写代码对自己来说,有乐趣,但更大的乐趣,是给用户做产品。在第二次选择时,有想过直接当产品经理,只是当时对怎么做产品,还完全没经验,于是选择了从熟悉的代码入手。在淘宝 UED 的日子里,也很幸运,一入职,基本就开始天天闭关。参与了淘宝早期的大重构,基本重写了淘宝。我重度参与了淘宝交易相关的研发,第一次感受到了,代码的任何一个小改动,原来会影响如此多的用户。很敬畏代码,同时越来越心痒,如果自己做产品,就好了。

在阿里巴巴包括蚂蚁集团,总共干了 15 年。十几年代码研发,同时有四五年主要精力在做语雀、云凤蝶、雨燕等各种产品上。也有幸负责过六七百人的大团队,在组织管理上踩过不少坑,积攒了不少经验与思考。去年从支付宝离开后,去了字节跳动,在飞书做了一年。很感激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字节和阿里的异同。这对创业很有帮助。

第三次关键选择,就是 2024 年年初,选择了从大厂出来,开始创业。

这三次选择,回过头来自我总结,能清楚看到自己在乎什么和不在乎什么。我最在乎的,是所做的事,是不是打心底儿有激情。当激情发生变化时,就是重新选择的时刻。不在乎的是沉没成本,是世人的看法。比如当时退学,有不少朋友劝我不如坚持两年,拿到博士学位再说。然而对我来说,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兴趣在代码上时,多上一天课都是煎熬。这和在字节期间类似。当想清楚了就是想出来创业时,字节的丰厚待遇,就无法影响我的抉择。选择没有对错,可每个人的时间就一辈子。怎么过好每一天,让内心有持续的激情和淡淡的兴奋,于我,是最最重要的。

ZP:相信不少读者都对您创立语雀的过程很感兴趣。能否介绍下您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语雀的,以及您的心路历程?

玉伯: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讲述语雀的起源和发展。最初,语雀的起因是在支付宝,当时蚂蚁集团 CTO 线打算开展一项新业务——金融云业务,可以理解为具有金融属性的阿里云平台。由于这是一个技术平台,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文档,比如产品需求文档(PRD)、系分文档、用户帮助手册等。

最初,我们使用的是公司内部的知识库系统,包括 Confluence 和 Jira。但我们发现使用 Confluence 和 Jira 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外发布时与现有代码耦合,自动生成文档在很多地方都有问题。因此,我们为金融云项目开发了一个文档系统,这就是语雀的起源。

这个文档系统做好后,在 2016 到 2017 年间,它在支付宝内部非常受欢迎,尤其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很快就被广泛使用。使用后,我们发现它不仅适用于金融云项目,而且在日常习惯中也非常方便,于是它从一个项目的文档系统转变为整个公司的文档平台。所以,它的起源是一个适合公司内部的文档或知识库系统。

到了第二阶段,2018 年,我们开始考虑不仅在蚂蚁集团内部使用,也可以推广到阿里巴巴集团。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它也很快被接受,替换了原有的内部文档系统。那时,我们已经有了几万的 DAU。我们在 2018 年看到了这个趋势,觉得有机会对外推广。

2018 年是一个文档大年,腾讯文档和钉钉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语雀也开始对外推广,从 2018 年一直到 2020 年左右,我们一直在进行商业化尝试,将语雀定位为企业级知识库系统,围绕阿里和蚂蚁的生态,很多生态公司都很喜欢。对于支付宝来说,很多金融级企业因为对支付宝的安全有信任,所以他们对语雀管理文档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整体增长不错。

到了 2021 年到 2023 年,我们更多地将焦点放回到内部,同时也在 TO C 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语雀移动版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开发的。到了 2022 年之后,我们更加聚焦于 TO B 业务,更多地关注营收,核心客户仍然是围绕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作为内部文档平台的定位,同时也有余力进行商业化。在我离开的时候,语雀整体发展向好。

ZP:回顾过去,您觉得语雀做的最对的事情是什么?

玉伯:我认为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我们看清楚了文档的本质,实际上是放弃了文档,转而聚焦于知识库。当时因为腾讯文档、钉钉文档以及其他各种文档系统,大家都觉得文档可能是一个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产品。但是从语雀当时的环境来看,钉钉自己做文档,而除了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外的其他角色可能还在使用 Office。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挑战传统的 Office 文档和钉钉的在线文档,想要做得比他们更好,从逻辑上讲,无论从资源还是其他方面来看,都是不成立的。

但我们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后发现,当时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写那种零碎式的文档,比如写一篇 Word 文档,然后通过邮件或钉钉分发。除了这种零碎式的需求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需求是想要写多篇有组织结构的文档,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库”。

知识库就是有结构的多篇文档,这个方向,钉钉文档很难做,虽然他们后来也尝试了,但事实证明他们没有做好。甚至可以说,后来的飞书文档在知识库方面也做得不太好。

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语雀很大程度上是聚焦于企业里的结构化知识库。这个东西实际上没什么团队在做,而这个空白区域,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大公司内部创新,本质上都是在寻找市场的缝隙。所谓的缝隙,就是那些别人看不上的领域,也就是别人忽视的领域。别人看不上的领域,你进入后就不会面临竞争。

ZP:语雀后来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玉伯:语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阿里内部使用的独立部署版本,至少有 80% 的阿里员工在使用。到目前为止,使用率仍然很高。另一部分是公网版的语雀,也就是大家看到的“yuque.com”,企业用户数量可能已经有所变化,但当时已经开通了上万家语雀空间,月活跃用户数峰值曾超过千万。

ZP:这次决定创业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玉伯:这次出来创业,是想了好久。2019 年就起心动念过,但很快疫情,同时当年团队有难处,我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厂。但也是从疫情开始,一晃眼,四年时间眨眼间就过去了。这让我非常恐慌,人生没有几个四年。我设想过继续留在大厂,阿里对人还是挺好的,能继续谋个职位,统管一方业务。但总感觉,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做什么事能让内心有喜悦感。不断追问这个问题,在大厂的最后几年,我逐步找到了答案。我发现自己最兴奋的是,是通过产品服务于人。在做语雀、飞书项目等产品过程中,所有工作里,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和客户交流。比如在与客户交流前,我怎么都没想到,原来线下的一些移动营业厅,可以用语雀来做新人培训。在飞书也有类似的感触。工具在极大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能有幸去做一款服务很多用户的工具产品,那会是莫大的幸运和喜悦。

YouMind:AI时代的纸和笔,

融合多模态内容创作与项目管理,

打造一站式创作者工具

片来源:YouMind

ZP: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YouMind 的产品,主要的功能是什么?主要面向什么用户?

玉伯:YouMind 产品的定位可以从两个阶段来讨论:长期愿景和当前阶段。

从长期来看,YouMind 的目标是成为“AI 时代的纸和笔”,或者说是“纸笔的 3.0 版本”。“纸和笔的 1.0 版本”是传统的线下书写工具,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实用。“2.0 版本”则是电子化的文档和笔记工具,如 Office、Notion 等。现在,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模态化,我们看到了“纸笔”向 3.0 版本进化的机会,即结合AI和多模态化的新一代纸笔。这是我们最长远的愿景。

但这个目标可能显得有些抽象,所以让我们回到当前的短期目标。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两年内,YouMind 更精确的定位是成为面向创作中长内容的创作者工具,帮助他们找资料和撰写稿件。中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撰写长篇文章、制作播客或 3 分钟以上的视频。这类内容的创作都需要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资料搜集、构思和撰写稿件,之后才是录制或使用AI生成内容的过程。因此,YouMind 短期的目标是成为中长内容创作者的找资料和写稿工具。

ZP:对于中长内容与短内容,在写作工具需求上是否存在差异?

玉伯:我通过走访潜在客户发现,中长内容和短内容在创作工具上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内容创作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创作的媒介形态多样,包括图文、播客、视频、短视频等,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此外,内容的时长也是一个区分维度,许多短视频平台如抖音上的内容大多是即时消费型的,时长通常小于两分半钟。

短内容更侧重于即时创作,便利性是关键,内容平台本身往往就是创作工具。例如,剪映等应用和微博这样的平台,既是内容平台也是创作工具。

早期我们会聚焦于需要写稿的用户,这些稿件可能是最终的产出物,如公众号。在中期,我们也会服务于播客和知识型短视频创作者,这些创作者通常会提前准备稿件和大纲,并收集素材。因此,目前他们更多服务于需要写稿的用户,这些稿件后续可能用于音频和视频制作。

ZP:在讨论具体产品之前,咱们先聊聊行业。在你看来,YouMind 所处的是什么行业?行业目前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玉伯:YouMind 处于内容生产工具的大赛道中。多模态内容消费是一个大趋势,而背后的生产力工具,即如何创作这些内容,目前是百花齐放的。例如,有公司和团队专注于视频生成,也有专注于音频生成的,以及更传统的图文和笔记工具,这是从内容媒介的方面进行区分。

YouMind 可能会从另一个维度结构化内容创作,将其分为创意和制作两大阶段。任何创作通常都会经历五个步骤:选题、找资料、写稿、制作和分发。虽然这五个步骤听起来是线性的,但实际上创作过程是混合在一起的,可能一开始就涉及到多个步骤。

比如,我最近在尝试在小红书和播客上进行创作,发现真实的创作过程是混乱的。我认为创作不仅仅是五个步骤,更像是五个模块,这些模块可能以不同的顺序出现。我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长内容创作者,在找资料和写稿环节,现有的工具和体验都不够好,或者非常传统。

许多人在找资料时仍然依赖传统搜索,好一点的可能会使用 ChatGPT 等工具。搜索后,用户会在浏览器标签页中打开相关页面,有时甚至会分组标签页以代表不同主题。但这种体验并不理想,是否会有基于 AI 的更好体验?在写稿方面,尽管有许多 AI 创作工具,但许多内容创作者仍然使用记事本、备忘录、WPS、Office 等传统工具。我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发现,基于 AI 和多模态这两大趋势,还是有机会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找资料和写稿方式,YouMind 更多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ZP:YouMind 这个产品要做好,技术上主要的难点是什么?

玉伯:技术难点在于等待基础模型变得更强。比如,许多工具都尝试做 Summary,但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产品经理的假设之间存在不匹配。用户可能更多地使用 Summary 来筛选内容,而不是快速阅读,这与产品经理的预设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场景下 Summary 的真实需求是不同的。

目前的基础模型,如 Gemini  2.0、GPT-4o、OpenAI o1 等,已经相当强大。但在找资料场景中,用户确实有明确的想法,并且知道 AI 可能帮助他们从大量资料中提取所需信息,但实现这一点目前对用户来说要求很高。

例如,使用像 Notebook LM 这样的产品,用户可以上传 PDF、网页等资料给 AI,并编写一个 Prompt 告诉 AI 他们想要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什么信息。如果用户自己很擅长编写 Prompt,基本上还是能够继续使用的。目前的基础模型还算不错,至少能够达到六七十分的水平。但同时,这里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用户希望从资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需求,AI 在满足这种个性化表达方面目前还比较困难。

举个例子,有个用户很喜欢阅读各种图文内容,他特别喜欢原文中作者讲述的真实小故事。他希望有一个 AI 产品能够快速从各种资料中提取出他感兴趣的真实小故事,并在提取后保留原文的格式和原汁原味。这样的需求听起来很正常,也很合理,但实际上,即使是基于 GPT-4o 或者其他类似的模型,也需要与 AI 进行多次对话,AI 才能大致明白你究竟想要什么。

最近这一年,基础模型在多模态理解和处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将内容从多模态输入到多模态输出方面。但基础模型的进步还是需要时间,比如,我希望 AI 能帮助画简笔画。目前 Claude 3.5 基于 Artifacts,可以通过 SVG 来绘制矢量图,能够画出一些图形,但是要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各种思维图仍然非常困难。

ZP:YouMind 所在的细分方向的竞争情况如何?

玉伯:我关注这个领域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我的直观感受是这个行业的现状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百花齐放,尸横遍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这类产品非常多。

这类产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 Figma 的启发,因为 Figma 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产品,它提供了设计稿的自由化布局,包括办公白板,以及如何结合 AI 来找资料和写稿。我看到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在尝试百花齐放,但我认为这些产品可能都还没有找到 PMF,都还在路上,还看不清楚。包括我自己在做 YouMind 的过程中,因为 YouMind 的核心是写稿,我想过是否使用自由画布的产品形态去承载。甚至在早期做了一稿,但在用户群中泡了几个月后发现流程并不好,从底层去想写稿这件事情,会发现目前这些产品的形态与写稿的本质有些矛盾。这些产品在帮助用户找资料方面做得不错,因为找资料是一个发散的过程。但是,写稿则不同,它本质上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写稿需要从大量的网状材料信息中提取出树形结构,然后再通过线性的方式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从网状到树状再到线性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是收敛的,自由画布形态更适合发散,不适合收敛。

对于 YouMind 写稿这个环节,通过自由画布去做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形态。YouMind 在尝试新的产品形态。这个行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ZP:YouMind 希望在这个行业里打的差异化定位是什么?

玉伯:差异化定位可能是找资料加写稿,这是一个差异点。目前有很多找资料的工具,包括个人知识管理(PKM)工具,但如果再去做一个 PKM 工具,我认为意义不大,不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写稿工具也很多,但我认为写稿并不是起点,用户更多是想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有没有一种方式把找资料和写稿合二为一,期待一加一能够大于二,这可能是一个差异化点。我觉得 All in one 的便捷性能够改变很多东西,比如飞书总裁谢欣曾说:“便捷性等于有效性”。而便捷性往往来自于 All in one。

差异化的第二点是最近才想清楚的,可能更多是回到一些最基础的东西。YouMind 本质是不做知识管理,更多是聚焦于项目管理,这和市面上很多产品的方向不一样。很多内容创造者的真实工作状态和工作流往往不是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而是来自于“起心动念”,然后“立志”,比如决定开始周更,然后开始临时抱佛脚去选题和找资料,最终其实是项目管理。YouMind 目前还在内测阶段,更多还在找资料阶段,而写稿环节还在做产品打磨中,希望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产品体验。

内测用户付费转化率远超预期,

首轮融资近千万美元,未来布局内容社区

ZP:你们当前最关心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这个指标表现如何?

玉伯:目前关注的两个指标中,第一个指标是留存,我个人最看重的是 7 日留存率。比如今天来了 100 个人,七天后这 100 个人还剩下多少。AI 应用要达到 20% 的留存率还挺难的,目前的目标是 15%。

另一个更简单的指标是内测用户的付费转化率。这个指标有点超乎预期,互联网时代 To C 工具的付费转化率大概在 1%-3% 就已经是比较好的,YouMind 的第一批内测数据已经大于 3%。

ZP:未来几年产品和公司的计划是什么?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玉伯:最近在做 2025 年和往后的规划,但目前想的不够清楚,因为创业早期更多是想三个月的事情。目前的目标是将 YouMind 从一个面向超级个体的工具,通过 AI 的方式,把找资料和写稿的体验做出来,这可能是三到六个月的目标。

一年后甚至一两年后,可能会尝试做小团队的协作工具,因为发现无论是超级个体还是海外的同类产品,SMB 市场很关键。我希望解决从单人到多人的问题,但产品的基础功能上依旧是找资料和写稿,这是第二个阶段。

然后尝试做内容创作者之家或小社区,这是一个更长期的规划。我们可能会聚焦到内容创作者这个群体为他们服务,这是一个新机会,可能会类似于 GitHub 或 Reddit,为内容创作者群体服务。

ZP:除了把产品本身做好以外,还有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

玉伯: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可能需要分阶段来看。我觉得第一阶段,简单来说,就是马云总结的找人、找钱、找方向。目前,第一笔融资已经基本完成,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在寻找更多差异化人才,比如那些能够推动公司全球化增长运营的人才。至于找方向,就是关于产品和业务的发展方向。在第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初始团队,我认为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一阶段,并且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产品和运营的结合,特别是用户运营或种子用户的运营,以及产品创新和种子用户运营。从 10 月份开始到现在,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产品上,思考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且多变的行业中找到真正的产品创新点,以及产品的具体设计细节。

这个过程既枯燥又有趣。用户运营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产品创新需要与用户沟通。所以,我认为早期与用户建立联系,让他们参与进来,共同创造产品是非常关键的。目前,除了直接与用户建立联系外,我们很快也会在即刻和小红书上进行运营,春节后也会开始在海外运营。但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增长,而是为了找到种子用户,那些真正能够陪伴产品成长并提供产品建议的天使用户。

至于第三阶段,我还没有具体的想法,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

ZP:了解到 YouMind 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恭喜玉伯!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这轮融资的情况。

玉伯:已经在 9 月份完成第一轮融资,感谢参与投资的几家知名投资,目前筹集了近千万美元。

ZP:您是互联网时代的知名产品经理。在 AI 时代做产品,和互联网时代做产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玉伯:知名产品经理谈不上。谈到 AI 时代,我认为有些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理解用户和用户场景。这一点至今都没有变化。甚至在 AI 时代,我有时会觉得有些做法是过时的,比如一些孵化器会强调创始人或创始团队需要阅读 Paper。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误区,真正需要阅读论文的是那些从事 AGI 研究的人。如果他们不阅读 Paper,就不应该从事 AGI。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我认为目前这种做法有些奇怪,有一段时间这也让我感到焦虑,在早期我也会浏览很多相关的资讯,也会去关注论文。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做法与用户距离很远。我认为对于 AI 应用的创造者来说,更多的精力应该像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一样,集中在用户身上,理解场景,与用户交流。我认为这在 AI 应用中的价值远大于阅读更多的论文。阅读几篇基础的 AI Paper 就足够了。

不同之处在于,也确实需要阅读一些论文,或者说是李开复老师提到的,除了产品市场契合度(PMF)之外,还有技术市场契合度(TMF)。因为在 AI 领域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候产品经理从用户视角看问题,如果对 AI 一知半解,很容易偏离正轨。可能会误以为 AI 能做很多事情,甚至不切实际地制作出很多看起来很酷的演示,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脚踏实地变得非常重要,更多地是通过自己使用 AI 产品,实际去看看 AI 的天花板在哪里。

我认为在 AI 时代,产品经理如何脚踏实地是非常关键的,这种脚踏实地需要靠自己,通过 AI Coding,通过阅读一些科普性质的论文,通过研究来获得。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不需要关注这些,但在 AI 时代,这些是他们需要关注的。

ZP:现在已经创业大半年的时间了,感觉创业和在大厂工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玉伯:我可以将这种差异总结为:大家都很忙,但忙的内容不同。在大厂,至少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忙,但很多时候是无目的的忙碌。比如,有开不完的会议,你也不好拒绝,然后各种事情接踵而至。尤其是在担任管理职位后,有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到了年底,开始要做明年的规划,规划之前还要有会前会,确定哪些人参与规划。然后你自己的团队也要做规划,考虑是否需要开自己的会前会,总之有很多这种小事。大厂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这种忙碌甚至比我现在创业还忙。

但是创业后,我觉得忙碌的性质不同。这种忙碌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但确实和大厂不同。我觉得创业的忙碌是早期有明确目的的繁忙。

比如在 5 月到 9 月期间,我需要去见投资人,处理境外架构,公司运作起来要发工资,甚至要关注发票报销,小到办公室卫生谁来负责,水没了谁来叫水,这些事情虽然繁多,但都是有目的的,非常目标明确。

比如确定某家政公司来打扫卫生后,这件事就结束了,这种忙碌非常目的明确。或者说大厂是忙忙碌碌,而创业是忙而不碌,就是忙完之后不会觉得时间空耗了,而是忙完之后有成效。要么把每件事情搞定了,要么把事情往前推进了。所以这个很不一样,比如办公室卫生的事情搞定了,或者有进展,比如我们做产品,比如浏览器插件怎么做,几个月前其实还挺焦虑的,但现在 0.1 版本上线后,用户用起来后发现,我们当时的很多决定是对的,或者心里会更有信心,觉得我们不是白忙活,是有成效的,会更加简单直接。

“如果有幸想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

那就赶快去做”;期待将

YouMind打造为AI时代的YouTube

ZP:您的职业发展中经历了多重角色,工程师、产品经理、大厂高管、创业者。在做职业发展选择的时候有什么可以和我们读者分享的吗?

玉伯:第一句话是,无论你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无论你在做什么,都应该思考自己擅长和喜欢做什么。擅长和喜欢可能不总是一致的,但至少想清楚其中一个也是好的。我自己也会每半年问自己这个问题。创业后,这个周期可能变为一年甚至两年。这是基于有追求的前提下,如果一时想不清楚,那就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不要多想。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是否真的喜欢做前端?实际上,我从做前端的第一天起就发现,我可能只是擅长做前端,并不一定真的喜欢。但当时我知道自己擅长这个,却不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更多的想法是,既然擅长,就先把擅长的事情做好。后来做语雀,也算是半个产品经理,也是一样的。当时我在 17、18 年才开始补充各种产品经理相关的知识,比如阅读相关书籍以及海外关于产品经理修炼的书籍,并进行实践。

包括后来做管理,也是一样。18 年之后,我至少有 50% 的精力投入到管理上,我当时阅读了各种心理学和管理团队的书籍,因为自己已经在从事管理,就想做好这件事,所以会尝试阅读相关书籍和实践。从技术到产品再到管理,基本上都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一直没找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先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

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有幸想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那就赶快去做。这个“赶快”对我来说也犹豫了几年,因为之前有惯性。其实我在 19 年就大概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了,比如出来创业,做内容创作者的生产力工具,这就是我的兴趣。

兴趣的定义是什么?当你从事某件事情时,不需要找理由去证明你喜欢它,那种没有缘由的喜悦,就是喜欢。如果还需要找借口,那我觉得都是假的。

ZP:YouMind 的团队是如何搭建的?目前还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吗?

玉伯:团队实际上是从去年 11 月左右,还在飞书的时候,我就打算离职创业了。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 5 月份我才正式离职。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寻找人才,现有团队中一半多成员都是我以前在阿里的老同事,包括我自己的同事,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新员工。目前团队规模较小,人员配置是我自己加上三名产品设计师和八名产品工程师。

我自己负责找人、找钱、找方向,以及处理一些杂事。三名产品设计师,我认为他们既不是传统的产品经理也不是设计师,而是产品设计师。我们重新定义了这个角色,他们不仅要写产品需求文档(PRD),还要设计产品,包括交互设计和一些插画工作。他们需要从产品概念设计到高保真原型设计都参与进来。在 AI 时代,他们还需要考虑 AI 的实现可能性。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三位符合这种 AI 时代产品设计师的人。

八名产品工程师是我们团队的主力。他们中有的擅长前端开发,有的擅长后端开发,还有的擅长 iOS 客户端开发。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要技术方向,但同时也比较全面,比如后端工程师也能写页面,前端工程师也能处理数据库。我们称之为产品工程师,因为我们希望他们不仅仅是研发人员,而是在研发过程中能够对产品有所贡献,通过代码实现来反推产品决策。我们有很多案例,有时候产品经理的设计看起来很好,但实际研发时发现不行,我们就会快速调整。

我们希望工程师能尽早参与产品设计阶段。所以目前团队已经初步成型,并且已经开始运作。但同时,我们面向未来,想做 AI 时代的纸和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目前还很缺人。

目前主要缺三类人。第一类,我称之为 AI 狂热分子,也就是 AI 的狂热实践者。包括我自己和团队成员,我们都在使用 AI 做很多事情,但坦白说,我觉得还不够。我们希望找到那些已经在使用 AI 进行创作,甚至有产品想法的人,他们可以成为我们想法的来源。我们欢迎这样的人以顾问或全职的方式加入。

第二类,我们在寻找全球化增长运营人才。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面向全球市场。春节前,我们主要针对国内用户进行内测。春节后,我们将直接面向海外市场进行运营。在这方面,我和几个产品经理责无旁贷,我们自己就在做运营,但我们也希望能找到差异化的人才,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有经验。虽然我们不怕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信心,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更有经验的人加入,并且对我们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我相信那将会非常不一样。

我们目前还缺少一类人才,特别是在产品工程师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找到那些对编辑器技术有丰富经验和热情的人,包括正在寻找的 iOS 开发人才,他们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有良好的设计感。

ZP:对十年后的 YouMind 和自己有什么期待?

玉伯:对于 YouMind 期待是,十年后或许有机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 YouTube。YouMind 这个名字也是这么来的,取名时有借鉴 YouTube 的命名方法。可能有人会说的是 AI 时代的抖音,但 AI 的抖音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对我来说,可能更像是 AI 时代的 YouTube。YouTube 上很多中长内容,用户更多是偏学习成长型的,所以我认为 AI 来了之后,制作和消费视频的方式都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想做的是 AI 时代的纸和笔,写完之后可能是可以动的、可以播放的。这个播放的纸可能就是一种新时代的视频,由多个可播放的纸组成的视频集合可能就是一个新时代的 YouTube。

这个愿景是真的比较远,我觉得十年甚至三十年都是我心目中更远的目标。对于我自己,我没怎么想过十年后的自己。因为我更多在乎的是把事情做成。我更多是希望找到有同样想法的人,一起走得更远,我是其中之一,能发挥我的作用,我觉得就不错。

ZP:过去 1-2 年是 AI 行业发展非常疯狂的一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人是什么?

玉伯:事情就是 ChatGPT 的发布,我觉得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觉得 AI 时代来了,开启了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话,我目前印象最深的是 Ilya Sutskever。他给我真正的感触是他的那些有些哲理性的思辨,比如压缩即智能,他对 Transformer 的一些理解,对神经网络的一些解构。因为我自己之前也是理科生,喜欢去想这些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或者说推理究竟是什么?在 AI 界早期还有一派是符号学派,对于推理的理解更多可能会回到基于数学公式或者一套逻辑形式语言去推理。但在 Ilya Sutskever 的解构下,我觉得目前这种神经网络能够做预测,其实它本质上它就已经是一个推理了。我觉得是它等于是把脑科学、认知科学等一些人类最基础的概念和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对我真的还触动挺大的,等于揭开了新的世界。

ZP:最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 AI 产品是什么?

玉伯:Devin。我们公司已经订阅 500 美金/月使来使用。回到编程领域,AI coding 的出现,你可以把传统编程看作是从手动档汽车到自动档的转变。不久前,还有一个很火的工具叫做 Cursor,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传统的IDE更像是手动档的车,而 Cursor 更像是自动档的车。自动档意味着,比如代码补全或者你不擅长的领域,Cursor 可以快速帮你写出原始代码,速度非常快。自动驾驶分为 L1 到 L4,目前的 Devin 可能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目前 Devin 可能处于 L3 的初级阶段,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会写代码的实习生来使用,但仍需要人工监督和干预。

从 Devin 的使用体验来说,可以通过聊天对话框提交需求或者提交后台管理页面的截图,然后 Devin 会根据提供的信息编写代码。在 Devin 处理任务时,如果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会停下来等待用户的确认,确认后它自动开始写代码,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把代码写好,然后合并到代码仓库,就可以发布了。目前是实习生水平,其实不怎么样,但它给我的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它虽然很慢,但很香,即使用户对编程有些生疏,只要能够清晰地提出需求,它就能帮助完成编码任务。它和 Cursor 不同,Cursor 是自动档,无论如何还是得自己把握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还是自己在写代码。

ZP:给我们的读者推荐你最近在看的书/印象深刻的文章。

玉伯:《孔子随喜》,是台湾作家薛仁明的作品,主要讨论他对孔子和孟子的解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诠释。

我觉得难得的是,这本书试图在减少焦虑,更多地是想真正恢复历史上孔子的儒家风范,无论是在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它与 YouMind 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我心中,YouMind,是 AI 时代或新时代的 YouTube。我认为它不会是下一个抖音,我非常不喜欢所谓的 AI 时代的抖音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这个时代的抖音已经让社会非常焦虑,看完之后很累,如果 AI 时代的效率更高,真的有 AI 抖音,那社会肯定更糟糕。

所以我更多可能是从文化和文字中寻找新的消费形态,现在我心中的新时代 YouTube 可能不是以短视频为主,虽然这是趋势,但很多东西的乘积不一定是趋势,我觉得有时候叫做拉长时间周期去看的话,很多让人沉迷的东西根本不是趋势,它是阶段性的。《孔子随喜》这本书比较偏古风,这种古风我觉得也许对现代文明来说,节奏很快,很焦虑,可能古风是一个解法。

赶快来领取白鲸出海的新年红包封面啦,祝大家新年快乐!


推荐阅读

2025,能不能对出海好一点?

不止TikTok,字节系全家桶或一起在美停服

“非主流”AI语言App爆火,单月流水冲上百万美金

Gamma创始人自述:从0到4000万用户,我们是怎么做增长的?

50%的“小红书用户”做后盾,试着与世界一线“掰手腕”| 对话一线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媒体合作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游戏、应用等APP出海对接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卖家对接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客户服务

Lia | 微信:baijing018

与CEO聊合作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长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